第 23 期   2017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朱雀門 (取自「平城宮跡資料館」網站:www.nabunken.go.jp/
heijo/museum/page/gallery. html)

 

 

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訪問記

石昇烜(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2016年2月17日,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以下簡稱「奈文研」)所長松村惠司與都城發掘調查部副部長渡邊晃宏、主任研究員馬場基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訪問,雙方簽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簡牘、木簡研究合作協議」,期盼日後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早在雙方簽署協議以前,透過史語所助研究員劉欣寧與馬場先生聯繫,奈文研曾派攝影師前來協助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以下簡稱「整理小組」)拍攝彎曲、字跡不清楚的漢簡。2016年8月,史語所考古學門負責人李匡悌研究員也前往奈文研訪問,考察雙方考古方面可能的合作項目;同年9月7-9日又由劉欣寧等人再次前往奈文研,更進一步考察與討論,筆者也有幸隨行。

此行人員有整理小組成員劉欣寧、中原考古庫房林玉雲、文物維護實驗室謝智華(主要負責金屬器修護)與劉致慧(主要負責木器修護),我則以參與整理小組工作(史語所兼任研究助理)、木簡研究交流的名義一同前往。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為資料庫建置、文物保存、修護與拍照技術,以及考古、木簡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

我們一行人於9月7日下午抵達日本。隔天一早前往奈文研,首先拜會所長松村惠司與渡邊晃宏先生,擔任翻譯的是2月時也到訪史語所的方國花女士。所長首先簡介奈文研的建置,其為日本文化廳下的2個文化財研究所與4個國立博物館之一,主要負責奈良一帶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及研究(除了平城京,也包含藤原和飛鳥地區),下轄企劃調整部、文化遺產部、都城發掘調查部、埋藏文化財センター(中心)、飛鳥資料館等數個部門,[1]也提到奈文研的功能除了向國內推廣教育,也肩負向國外介紹日本文化財的使命,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有許多古代建築遺構。

奈良為日本古都,乃8世紀的平城京所在,當時的城址、宮殿群與官署遺址,至今仍有大量的文物不斷出土,奈文研便設立在當年的平城宮址邊上。奈文研目前的辦公樓是臨時搭建,原因是原來的辦公樓周遭在幾年前出土文物,於是將人員與器材全數遷出並展開發掘,新的辦公樓將在近年完工。參訪期間,馬場先生開車載我們特地繞著當年平城宮的外圍前往奈文研,沿路會看到包含朱雀門在內的幾座城門與宮殿的遺址或復原建築,周遭草木扶疏,景色宜人。平城宮址的範圍約一平方公里,周圍約每250公尺有一道城門。根據馬場先生和方女士的說明,平城宮址的範圍內受到日本法律的保護,原則上禁止興建建築,當初設立保護範圍時遷移了許多居民,不過也有部分民宅保存下來,這些民宅若要改建整理,必須通過相關單位的審核,不可擅自興修。

1
▲奈文研辦公樓附近的小徑,右側建築為平城宮跡資料館

我們9月8日訪問的研究室都屬於奈文研的埋藏文化財センター。拜會完所長,便前往年代學研究室參觀,負責接待的是研究年輪年代學與樹種的星野安治研究員。他先介紹透過木材年輪測定年代的原理、方法和設備,比如從樹皮可知採伐的年代,從心材部分可推估採伐年代的上限,並說明只要樣本數夠多,搭配歷史記載,以及對氣候、火災、蟲害的知識,便可建立特定樹種的年代序列模型,甚至可以判別木材的年份,精準到逐年的區別。星野先生提到這種技術過去多用在氣候研究,少用在歷史研究上,並舉了透過對出土木材定年而重新確定8世紀紫香樂宮位置的例子。年輪斷年也可應用在木簡研究,如發現同一坑位出土的咒符皆為同一木材所製作,或透過比對木頭紋路重新確定零碎削衣之間的關係。這與整理小組目前的工作多有相似與啟發之處,若能採取這種技術,或可了解同一簡冊的個別簡枝是否來自於同一木材,又是取自木頭的哪一部分,可進一步研究當時的製作過程;此外,從木紋判斷綴合關係也是整理小組工作的一部分,但目前只能透過高解析度的照片比對木紋,並無樹種、年輪的相關知識與技術,無法進一步分析年輪之間的細胞密度與細部紋理,若能應用此技術在綴合工作,將有更多可信的判準。星野先生也解釋至少要七到十層年輪以上,才能判斷兩枚木簡是否原屬一塊木頭;此外不同樹種、不同地域環境、樣本數多寡也會影響分析判斷的準確度。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年輪年代學、樹種研究是將來雙方可以密切合作的部分,但奈文研的木簡多達數十萬枚,史語所的居延漢簡只有一萬多枚,雙方樹種也差異甚大,要建立居延漢簡的年代序列有許多困難,但透過年輪分析判斷特定簡枝之間的關係,短期內應較可能實行。日後若能進一步斷定樹種,甚至定年,將會有許多有趣、新穎的研究議題得以展開。比如深化簡牘從製作、使用、廢棄到再利用的生命史;又或漢代西北邊郡的書寫材料究竟是來自當地,還是來自內郡,這問題不但牽涉當時的制度,也關乎環境史的研究。

2
▲星野安治先生介紹年輪年代學與樹種研究

而後我們前往環境考古研究室,其收藏十分豐富,包含各種生物的骨頭、貝殼標本,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出土遺物送來此處比對。我方實驗室人員也趁機請教文物修護的經驗,他們對文物修護的基本態度也是儘量維持現狀,後續修護當考量文物出土時處於乾或濕的環境。史語所與奈文研在文物保存與修護的條件上有一根本的差異:前者收藏的文物多為20世紀初期所發掘,至今已出土近百年,並已離開考古現場,經過長時間的保存,狀況不錯;後者的文物出土自周邊的考古現場,數量極為龐大,且仍不斷出土,情況好壞不一,有些急需處理。

下午參觀的主要重點為木簡從出土到後續處理、保存、編號的過程。發掘現場包含木簡在內的文物出土後,會連同泥土一起由卡車載往一處專門汰選與清洗文物的房子。連同泥土一起載運,是為了避免遺漏周遭細碎的文物,所以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必須以水汰洗,用大小不同的網眼層層篩選,慢慢去除泥土沙粒,留下文物,並依大小、材質分門別類。這些技術人員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能分辨各種不同的穀物種子、細碎的骨貝,甚至在整理分類過程中發現可綴合的木簡殘片。這些卡車載運來的泥土混雜著文物的數量非常驚人,且還在不斷增加,處理速度十分緩慢,已堆積千餘箱,約要十餘年才能處理完畢。這些文物並非搶救性發掘,無須一次性、重點性地帶走,故能分批慢慢處理。由於處理量大且速度緩慢,這些文物汰洗分類後,除了極重要者會優先保存並正式發表刊布,一般則一盒一盒的浸泡在硼砂水中,並蓋上紗布隔絕空氣,依發掘先後與地點排列,安置於倉庫的保存架上,並需年年換水,約十年後才能除去水分,進入最終的保存程序。我們接著前往安置泡水木簡的倉庫,馬場先生提到這些浸泡在硼砂水中的簡也有不好的情況,或紗布爛掉,或水蒸發,連帶使得簡枝受到影響,因此後來他們另用其他更適合的材料來替代紗布。

3
▲技術人員正在汰洗和篩選砂土中的文物,並予以分類

其後前往奈文研的保存修復科學研究室,由田村朋美研究員接待。在此,雙方文物保存與修護的人員做了進一步的交流,我方人員也分別簡報修護青銅器與攤平削衣的過程,一方面討論清除鐵鏽的技術,一方面交流如何對木質文物施加壓力並控制環境水分。接著,參觀木簡保存的後續流程與研究室的各種器械設備。木簡後續的保存,會視情況浸泡在三級丁醇或硬脂醇溶液中,並慢慢增加濃度;若木簡狀況較差,甚至會置於真空冷凍乾燥設備中,這也會使得木頭色澤變淡。上述過程可清除木簡裡的雜質與微生物,並使字跡清晰。之後,需用高溫將木簡裡殘留的醇蒸發,木簡將會稍稍恢復原色並乾燥,才得以置於最終的收藏室內,並正式刊布出版。

4
▲技術人員以高溫將木簡裡殘留的醇蒸發

9月9日上午的參訪重點是前往考古現場──目前正在發掘的東大寺東塔遺址。東塔遺址就在奈良著名的觀光景點東大寺旁邊,由奈文研、東大寺、橿原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發掘,遊客目前無法進入,不過仍有鹿群穿梭其間。當天負責介紹遺址現場的是山本祥隆研究員。東塔遺址的位置是根據江戶時代東大寺所藏的圖繪所推定出來,從現場殘留的礎石洞的位置,可一窺當時東塔的規模,從排水溝的分布也能夠推測當時屋簷的位置。發掘工作原先是為了找尋奈良時代的東塔基址,卻發現鎌倉時期重建的東塔基址疊壓於上。奈良時代的階梯規模較小,被包覆在後來鎌倉時期較大的階梯下方,後來整個裸露出地表,經發現後才展開發掘工作。目前的工作已經清理出鎌倉時期的東塔基址,外圍的迴廊尚未發掘,接下來希望能在不破壞鎌倉時期基址的原則上,繼續探索奈良時代的文化層。此外,從出土瓦當上的字樣可知東塔當時有7層,過去曾有學者推測塔高從70公尺至100公尺不等,但確切高度現今已難知曉。東大寺方傾向在東塔遺址發掘完畢後,做適度的整修重建,並開放民眾參觀,但如何呈現與展示仍得視後續發掘成果而定。

6
▲山本祥隆先生介紹東大寺東塔遺址結構

參觀完東塔遺址後,便驅車返回奈文研觀看已經完成保存處理、置於恆溫恆濕收藏室的木簡。仔細觀察了文書軸、函蓋、符、咒符、傳、削衣、考核簡、畫指木簡、簡面有削刻痕跡等不同形制與狀況的木簡。日本使用木簡的年代和情況與中國不同。中國在紙張普及以前,以木竹製成的簡作為主要的書寫載體;日本使用木簡,而不見竹簡,使用木簡的同時也使用紙張作為書寫載體,可謂簡紙並用,並根據紙與木的特性有各自的用途,且尚未發現木簡有編聯的情形。一般而言,日本當時的紙張多用在較正式、書寫較多內容的文書種類,木簡則因其質地較為堅固,多用於封緘、傳遞、懸掛、作為標示物品的吊牌等用途。參觀過程中,發現奈文研所藏木簡的木頭種類繁多,質地多樣,來自日本各地;居延漢簡的木頭種類似乎較為單純,主要為胡楊、紅柳與松木,並有少量竹子。期間我也與馬場先生討論文書軸的可能使用方式,亦論及日本與中國漢代傳的使用差異。

下午則參觀奈文研的攝影室,有暗房數間,設備齊全,其中更有一間二層樓高的攝影室,可機械操縱上方的攝影器材,空間足以拍攝體積巨大的文物。主要負責人是中村一郎先生,他也是先前至史語所協助整理小組拍攝漢簡的攝影師。每年都會有來自日本各考古單位的攝影師來此請教拍攝技術,中村先生會在此開班教學。奈文研的文物從出土到保存的各階段都有拍照記錄,但要正式出版前,會送到這邊拍攝清晰、足以出版的正式照片。攝影室在2016年4月以前仍使用膠捲拍攝,以奈文研的保存條件,要收藏大量的膠捲不成問題,但考量到與日本各地的交流及其他地方未必有足夠的保存條件,便於4月以後統一使用數位底片。不過中村先生認為膠捲能保存與展示更多訊息,更利於攝影者操作,若能妥善保存,傳統的膠捲仍是較佳的選擇。

由於行程緊湊,為避免時間不足,在參觀完攝影室後,我獨自由桑田訓也研究員帶領,回到木簡收藏室繼續看簡,其他人則前往出土標本研究室,參觀人形木簡、咒符、各式植物種子、草鞋、漆書等出土文物。

最後,我們參觀木簡的編號建檔與資料庫的建置。木簡的編號建檔工作起初是記錄在大張的卡片上,後來才透過資料庫系統登錄。簡號是以發掘時間與地區(包含大的出土地點與小的坑位)再加上數字編成,編號時一邊觀察是否有綴合的可能。建檔的照片需清晰無其他雜質沾染,日後觀察和研究,原則上以資料庫上的照片與資訊為主,儘量不再碰觸木簡實物。

此外,也簡介「木簡データベース」資料庫、與東京大學合作的「木簡字典」等資料庫,並說明一些建置時技術上的問題。有些開發出來的技術十分有用,比如只要將滑鼠移動到木簡照片中的文字附近,釋文便會直接顯示在旁邊,閱讀起來很是方便;也開發出上傳字型圖檔便能自動識字並給予相似字型的圖例,對於辨識文字、確認釋文有不小幫助。馬場先生也在規劃一套使用者可以自由註解釋文與照片的資料庫,冀盼可以透過每個人不同的觀察與詮釋,盡力呈現每一枚簡的各種資訊,同時希望能與史語所合作開發。

這次訪問見識到奈文研研究員的研究生活。奈良這座古都自有古樸典雅的氛圍,雖不若東京、大阪是大都市,基本的生活機能仍是不錯,是很適合居住的地方。奈文研坐落於鄉野間,風景優美,古建築環繞,研究員穩坐於寶庫之上,潛心研究。研究員大多身穿卡其色的制服或實驗白袍,十分質樸,如馬場先生穿著並不華麗,制服也因為進出發掘工地,有些髒污,卻可看出其認真於研究工作。此外,相較於史語所,奈文研設立的主要目的與研究取向十分明確與聚焦,便是發掘與調查奈良這座古都,各部門的合作與統整都是以此為目標,彼此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從馬場先生熟習各個部門的業務與研究,並與其他研究員的交往可窺知端倪。這也反映在奈文研的每位研究員,每年至少有一季需前往發掘現場參與發掘工作,除了熟習考古實務,也會提供各方面的建議,以期達到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相互輔助的效果。 
8
▲馬場基先生說明文物出土後的處理過程

最後要特別感謝擔任翻譯的方國花女士、馬場先生的學生林白蕭與負責資料庫的井上幸女士,在參訪過程或宴席中,他們皆不厭其煩地幫助雙方溝通理解。馬場先生這幾天更是不辭辛苦、殷勤地開車接送,一路隨行介紹,照料飲食,不見有任何倦容,總是精力充沛,聲音宏亮,常常開各種玩笑使場面輕鬆愉快,此行真是麻煩他甚多。謹此向奈文研全體人員致上最深謝意。另外也要感謝欣寧學姊與林玉雲女士在行前與訪問期間的張羅與協調,以及史語所支持此次訪問活動,希望日後雙方能儘速且友好地展開合作,促進學術的進步。[2]

又筆者歸國後,發現兩枚可以相合的出入關符,以此重新探討漢代通關與用符制度,在證明過程中與謝致慧及其他植物學專家展開跨領域合作,採用樹種、木紋判定的技術輔助研究,可謂大大得力於此次訪問經驗。

7
▲參訪全員在東大寺東塔遺址旁與馬場基先生(右一)、山本祥隆先生(右三)、橿原考古研究所人員合影

*       *      *      *      *      * 

[1]奈文研詳細的組織建置與各部門業務可參考「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網站:https://www.nabunken.go.jp/。

[2]中村先生與桑田研究員於2016年10月26-28日再訪史語所,交流文物拍攝與木簡研究。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