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期   2017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顏杏如助理教授本文發表於106年4月27日。

 

日治晚期女性雜誌《臺灣婦人界》的出現
──出版者與讀者們

顏杏如(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報告藉由考察圍繞著雜誌的出版者與讀者們,嘗試分析《臺灣婦人界》在何種時代脈絡下出現;出版者所串聯的網絡、社群,以及讀者們在反饋過程中,如何左右雜誌的內容與樣貌。

1930年代,隨著日本商業大眾雜誌輸入臺灣,女性雜誌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臺灣婦人界》也在這樣的脈絡下於1934年5月創刊。一方面仿效日本的婦女雜誌,一方面又強調臺灣的特色,並企圖兼顧大眾娛樂與殖民地教化的功能。創刊之初,作為個人經營的雜誌社,發行人杮沼文明在殖民地社會身處的網絡——新聞媒體人、新竹地方在臺日人的官民網絡,以及創辦雜誌後拓展的教育界關係,影響了雜誌的發展,致使其官方、「教化」的色彩,遠遠高於休閒、娛樂、實用的功能。

然而,教條式的雜誌並不符合大眾口味,早已接觸日本商業女性雜誌的讀者,在反饋給雜誌的聲音中,透露了與期待的落差,進而「指導」雜誌改善的方向。《臺灣婦人界》面臨的情勢,猶處戰場,外有日本大眾女性雜誌的挑戰,內部則拉扯著官方與女性讀者的力量。作為一份商業雜誌,不得不在讀者的力量下一步步大眾化。

不過,不同於日本女性雜誌擁有的廣大市場,臺灣社會的女性「大眾」讀者尚未臻於成熟。缺乏廣大女性讀者的基礎,加上日本大眾女性雜誌的競爭,以及雜誌社的過度擴張,臺灣婦人社在柿沼個人經營一年多後,改組為株式會社,開始仰賴大資本挹注。而握有資本者,實與官方關係密切,導致《臺灣婦人界》在1936年5月以後,再度走回保守的教化路線。這次展現在雜誌中的,則是社長古賀千代子——資本家夫人、官製婦女團體幹部之人際網路、與官方結合的資本力量,以及接近權力核心的民間上層日本女性的意識形態。雜誌的官製色彩一路加重,直到現存的最後一號(1939年6月號),與官方、在臺日人社會的關係,更從地方層級提昇到總督府高層。

在逐漸走向「大眾」卻又夭折的過程中,顯現各種力量——在臺民間男性媒體人、有限的女性「大眾」讀者、帶著官方色彩的資本家夫人,以及圍繞著他們的各種脈絡(社群網絡、商業市場下培養的閱讀品味、國家∕家族與女性的關係)。這些多重的力量,在在左右《臺灣婦人界》的面貌,也為思考雜誌的發行與內容呈現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考察的基礎。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