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期   2017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宋家復助理教授本文發表於106年4月6日。

 

臺大歷史系系史上的經典專書教育

宋家復(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是以臺大歷史系系史(以下簡稱「系史」)為例,在中國近現代史學史研究上的一個嘗試。由於近年諸多當事人回憶錄問世,史料亦多數位化,本文希望從歷史教學課程的角度,在既有研究成果上,就本地史學發展舉足輕重的系史,拋磚引玉,報告內容依序為「作為一種再生產機制的系史」、「經典專書課程之分析」二部分。

從1950、1990及2017年三個時間點回顧,臺大歷史系作為一個由歷史系師生構成的社群,其再生產功能與機制(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reproduction)。綜觀這三個年度的教員名單,如果專任正教授人數意味人事管道暢通與教學主力相對成熟穩健,1990年代可謂臺大歷史系的盛年。當時系上34位正式教員的共同點,是其皆為本系畢業(指學士、碩士或博士三者任何之一的高等教育階段畢業於臺大歷史系)。若著眼於教員的學位背景,2017年明顯超越前兩個年度,系上現職專任老師皆具博士學位,1990年34位專任教員中只有半數,1950年則僅3/17。就性別而論,今4位女性正教授、4位副教授、2位助理教授,合計占27位專職教員三分之一強。大抵而言,臺大歷史系的教員組成,的確越來越多元發展。

在前述歷史進程中,臺大歷史系建構具備某種相對連續性的傳統,即經典專書課程的開設與延續。本文意圖不在論斷何謂經典,就培養學生解讀史本的能力而論,「經典專書」與「史料解讀」課程並行不悖。臺大歷史系對於後者的關注與努力,不下於前者。論者常謂現代中國史學的誕生,與傳統經學權威的失落有關,從相反角度觀察,或許可以說,現代職業史家的訓練過程中,不論師長專攻與興趣所選擇的史料對象為何,學徒都被要求以對待傳統聖賢經傳一般的認真態度加以解讀,解讀的曲折技巧容有不同,但是相信對象文本能夠指引史家到達前所未有之意義世界的信念,則無二致。

以授課教師個人而言,課程形態的差異,僅是教學法上的方便法門,配合整體系所學程的架構安排。系史上沒有老師只開設經典專書或史料文獻,而不講授其他斷代、國別或專史課程。授課者都兼具經典專書暨史料文本與其他課程型態的教學研究能力,從不少經典專書課程講授者的學思歷程來看,經典專書為其源頭活水,如徐子明、阮芝生、張元等教授。借用晚近流行的術語,經典專書課程既是基礎課程,也是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臺大歷史系所比起國際學界,專長不在理論概念,而是在文本資料的蒐羅解讀,使這個特點至少成為可能,不正是這一系列的經典專書以及相關史料閱讀課程嗎?本文回顧系史,是想說明閱讀經典專書即是臺大歷史系立足於世界學界的利基所在,切莫拋卻。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