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期   2017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105學年度由王遠義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後。

 楊典錕助理教授本文發表於105年11月24日。

 

近代日本陸軍史中之臺灣軍的研究
──以人事制度為中心的分析

楊典錕(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論文擬全面研究臺灣軍的人事制度,惟講論會時間有限,主要探討以下課題:臺灣軍司令官的派任和陸軍派閥消長之間的關係、臺灣軍參謀將校之專長屬性和日本國內一般師團相比有何特殊之處、臺灣軍隊職軍官之本職學能表現和日本國內一般師團相比有何優劣之處。

作為帝國殖民地武力的臺灣軍,日本陸軍對於其在南進政策扮演的角色寄予厚望。筆者希望在近代日本陸軍發展史的脈絡下,勾勒殖民中期臺灣軍的真實樣貌,俾使研究不再僅限於殖民前期的抗日鬥爭和殖民後期的戰時動員這兩大範疇。研究資料主要是曾任臺灣軍司令官之畑俊六的《畑俊六日誌》,亦欲檢驗日本學界中所謂「十五年戰爭說」(詳後),究竟與史實是否相符。

根據《畑俊六日誌》所述,與日本本土的內地師團相較,臺灣軍在總體作戰力、隊職官指揮調度等方面,畑的評價皆不是很高,特別指出「欠缺旺盛的研究心」是其通病。臺灣軍的性質為防備臺民反動、遇事出兵鎮壓的防禦守備部隊。雖然1923(大正12)年日本「帝國國防方針」第2次改訂之用兵綱領明確規定,一旦對美開戰後,陸軍將協同海軍儘速攻略呂宋島,臺灣軍的定位即由島內防禦部隊升級至渡海進攻部隊。但這場戰役遲至1941(昭和16)年12月才發生。故中日戰爭前夕,臺灣軍的戰備、訓練狀況表現不佳,筆者以為應和其尚未受到大規模戰爭洗禮,缺乏實戰經驗有關。

日本學界中具有左派色彩的學者,提出所謂十五年戰爭說,亦即自1931(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即處於戰爭狀態,直到1945(昭和20)年日本戰敗投降為止,這15年間,日本全國(包括海外的殖民地)皆籠罩在戰爭動員的氛圍下。筆者分析畑在其日誌中對臺灣軍的整體戰力評價後,對上述十五年戰爭說的定義有所質疑。假設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已進入全面備戰狀態,臺灣軍的戰力表現應當更加突出。

明治維新成功以後,到二次大戰敗戰為止的近80年日本近代史,可說是一部日本陸、海軍的對外擴張史。筆者深信,欲了解近代日本,若捨去軍事相關議題,只是霧裡看花,因此致力研究這支東亞最早的近代化軍隊,也是世界近代史上唯一的非白種人之帝國主義軍隊。在了解日本於戰前獨霸東亞的時代,以武力宰制臺灣殖民地的歷史往事後,吾人當可更進一步深思,這段歷史將如何為今後東亞的區域和平帶來借鏡,唯有尊重、互信方是人類長治久安、邁向和平之途。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