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期   2016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2016年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聯合研討會--
「政治、權力與文化再現」、「地域、空間與論述」分場紀實

施厚羽、林聖峰、林子喬(臺大歷史系碩士生) 

政治、權力與文化再現

第一位發表人胡學丞(政大歷史系博士生)以〈蔣中正與其見民國為基督國的誓言〉為題,引蔣介石在1937年9月18日的《學記》「自昆山督察返京,記曰: 『昨日出發之時,默禱聖靈,承默示為撒加利亞第九章,自誓戰勝倭寇之後,必使中華民國為基督教國,使全國學校皆讀聖經;明聖道也。』」說明蔣介石在中國近代以來的長期危困中,立誓使中華民國成為基督教國家的決心,並希望中國可以借此達成民族復興。發表人接著說明蔣介石的諸多嘗試,包括宗教教育、賦予憲法基督教教義、藉由傳媒宣傳。
▲報告人胡學丞

評論人蘇聖雄(國史館修纂處助修)建議發表人參酌國史館出版的《事略稿本》、《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以茲與蔣中正一生的其他誓言進行比對,說明此基督教誓言的重要性。同時評論人認為引導蔣中正做出重要決策的,不會是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實質上的軍、政考量。

▲報告人樊俊朗
第二位發表人樊俊朗(臺大歷史系碩士生)以〈革命的延伸——中共在香港的鬥爭對象與策略(1949-1956)〉為題,討論香港作為港英政府、國民黨、共產黨三大勢力的交會點,並關注共產黨在六七暴動之前在港的發展。指出共產黨的鬥爭策略分為文鬥和武鬥,文鬥包括資產的爭奪、左校事件(勞工子弟學校);武鬥則包含工人運動、和國民黨的正面衝突(印機爆炸案、九龍大暴動)。作者認為1956年是國共兩黨勢力消長的年代,爾後香港只剩下共產黨和港英政府兩大勢力。

評論人邱士杰(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認為本文提出重要的研究方向,試圖疏理香港左派長期的發展過程。建議作者疏理1949年之前中共在港的發展脈絡;更加細膩的引用史料,以及更聚焦於特定的事件或組織,如學友社、電影公司、工聯學校,並期許作者進一步比較澳門和日本的左派發展。

第三位發表人李盈佳(臺大歷史系碩士生)以〈「中華民國」在郵票?——戰後臺灣的郵票發行〉為題,討論戰後臺灣的郵票發行,以「政權更替與郵票發行」、「郵票式樣之決定」、「波折迭起的發行歷程」說明戰後的郵政政策從覆蓋到取代,發行過程則從不公開走向半公開。評論人吳俊瑩(國史館修纂處助修、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認為該篇文章的優點在於利用較少的史料,進行細膩的解釋與討論,說明郵政核心人物的思維,鋪陳郵票在當時的重要性,建議發表人利用檔案館庋藏的郵政檔案,進一步說明郵票印製發行的過程。
▲報告人李盈佳

 

地域、空間與論述

▲報告人沈雪晨
第一位發表人沈雪晨(臺大歷史系碩士生)以〈帝國邊疆的時空建構——清乾隆朝平定準噶爾碑刻研究〉為題,以《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碑》、《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 與《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後碑》四座碑刻為切入點,探討立功紀碑所反映的邊疆概念。發表人認為此一立碑活動,表現乾隆皇帝的邊疆觀念、帝國在擴張時的合理化思考、清帝國在正統性的建構。

評論人蔡偉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內陸歐亞學系博士候選人)建議發表人與巫鴻所提出的「紀念碑性」的概念對話,並比較碑刻中呈現的漢、滿、蒙文是否存在差異性,以此考慮帝國邊疆時空建構的落實情形。

第二位發表人曹依婷(政大歷史系碩士生)以〈從「海外之民」到「吾國之僑民」——晚清的華僑觀念與論述〉為題,說明海外移民從被視為「海外之民」到華僑的過程,包括新的社群媒體出現(各種僑報)、海外華商和官員的交流、海外中國人的苦難經驗等,都促使「華僑」觀念的形成,總的來說發表人認為「華僑」的出現實和近代中國的國族想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報告人曹依婷

評論人陳建守(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建議本文與齊邁可等先行研究對話,釐清「種族」、「國族」、「華僑」、「僑民」、「華族」的意涵。

▲報告人陳皓昕
第三位發表人陳晧昕(政大歷史系碩士生)以〈「食」在華北:抗戰時期華北經濟秩序述論(1937-1945)〉為題探討二戰期間鴉片成為華北農產品之王的緣由。講者認為:(1)由於政府戰爭政策的運作,物資出現地區不平衡的現象,走私貿易因而盛行;(2)鴉片是日軍重要收入來源,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基於以上兩點,鴉片成為二戰期間華北的農產品之王。評論人侯嘉星(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建議作者考察華北政務委員會、日本佔領軍的具體作為和政策,並具體說明華北的範圍。

 

▲報告人蔡明純
第四位發表人蔡明純(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以〈晚清海外遊歷與近代旅行文化——以清代經世文編對「遊歷」認識的擴大與變遷為討論中心〉為題,透過以往旅遊史較少人注意到的史料(《經世文編》)追索近代的海外旅行文化脈絡。發表人認為,晚清以來隨著中外的變局,官方開始形成遊歷風氣,認識到出洋遊歷在器物、制度和思想的改革中都有重要影響,朝野知識界因而開始形塑「追求世界經驗以致富強的海外旅行文化」。

評論人翁稷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首先肯定發表人以新概念(旅遊文化)重新考察《經世文編》和晚清士人活動的努力,正因為是新觀念,發表人需要更清楚定義「旅行」、「旅行文化」等詞彙;同時指出是否基於《經世文編》的政治取向,導致史料上呈現「追求世界經驗以致富強的海外旅行文化」。

綜合座談

五場發表會結束之後,閉幕式由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楊肅献教授致詞。楊主任首先恭喜《史原》獲得科技部經費補助,肯定歷代《史原》的編輯內容、水準與規模,並期勉今後繼續努力。主任也鼓勵研究生藉由論文發表會等平台,和不同研究領域的同學互動,希望大家從碩士班開始養成學術紀律,學術的嚴謹與創新都要並重。綜合座談時間則由《史原》、《政大史粹》、《史耘》的主編分別致詞。《史原》主編許秀孟認為現今期刊雖然多元,但研究生期刊的定位不明,且來稿量減少、稿源單一,面對這樣的情況,與政大、師大研究生刊物主編討論後,因而催生這場聯合發表會。其中雖有諸多困難與挑戰,不過可以提供研究生群體更多聯繫與交流。《政大史粹》主編楊善堯認為臺灣提供研究生發表的平台不多,但發表論文卻是各系所的畢業條件;藉由這個活動,或許可以督促同學多寫文章。《史耘》主編楊鎮魁認為《史耘》起步較晚,且同學發表較不踴躍,稿源較缺乏,雖然師大自己有發表會,也很高興能和臺大、政大共襄盛舉,多加交流。最後《史原》復刊第七屆許秀孟與第八屆主編丘文豪在楊主任的公證下交接。

▲楊肅献主任(右)與《史原》復刊第八期主編邱文豪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