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期   2016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許雅惠副教授本文發表於105年3月31日。

 

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絡與脈絡

許雅惠(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金石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一支重要發展,自北宋中期出現以來,一直扮演著補經證史的功能,也是士人階層文化涵養的一部分。本研究以現存五本北宋晚期的金石書籍為核心,利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CBDB)」,重建金石收藏家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從收藏家群體的消長,重新檢視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發展。

研究發現,呂大臨(約1040-1093)《考古圖》收藏網絡是北宋時期最為龐大、綿密者,可視為士大夫收藏實力的集體展現。它結合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4)士大夫的政治資本與文化資本,彙整前代、記錄當代,有整理本朝金石發展的味道,歐陽脩(1007-1072)、劉敞(1019-1068)的開創之功受到肯定。徽宗時期(1100-1126)鑒藏家的人數雖不少,但析分成幾個網絡,各網絡的規模明顯縮小,且區域性更強,呈現出各自發展的狀態。推測隨著徽宗成為超大藏家,不僅限縮了士大夫的收藏能力,也打散其原本緊密連結的收藏網絡。當中,董逌與趙明誠(1081-1129)的收藏圈明顯承繼自呂大臨,而官方色彩濃厚的黃伯思(1079-1118),則與《考古圖》網絡保持距離。

從徽宗朝三位藏家彼此的互動,以及他們對於《考古圖》的回應可知,北宋晚期,隨著徽宗投入古銅器收藏,宮廷也與《考古圖》網絡的士大夫們爭奪對古物的發言權。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