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期   2016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李文良教授榮獲本校103學年度教學傑出獎,本刊特邀李老師及其TA陳南旭分享課程設計理念與班級經營實務。
 圖為學生送給李老師的造型公仔。

 

歷史學是思想的訓練

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即使不那麼願意也必須承認,歷史學是就業前景普遍不被看好的冷門科系,學生們也常認為歷史學只是一門背誦強記的學科,他們在國、高中階段已有長期的學習。這些社會期待及固定成見,常會降低學生修讀歷史課程的意願和熱誠,並偶爾表現出排斥的態度。能否消解學生對於歷史學科的固定成見,常成為展開大學歷史學教育的前提,無論我們面對的是歷史系或通識課的學生。

我們大概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扭轉社會大眾對於歷史學科的既定看法,以歷史學是如何具實用、就業前景來提升學生修課的熱情與參與度。但作為大學教師,至少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些努力,嘗試改變學生視歷史學為一門背誦學科的刻板印象。我認為歷史教學的迫切課題,並不在於想出一套活潑的教學型式,而是讓學生理解歷史學其實是一門思想的訓練,強調創新與想法,而不只是「哪個年代發生了什麼事」的一連串記誦。畢竟,教授內容如果沒有改變,只追求外觀型式的新穎,基本上還是「新瓶裝舊酒」。

除此之外,還要想辦法拉近學生對於歷史的親近感,不要讓他們一想到歷史就覺得古老久遠,跟自己和現實生活不會有所關連。我的教學因此特別著重田野觀察,希望學生能從日常所見的地表景觀,深入觀察與閱讀歷史訊息。幾年下來,我發現學生通常可以重新認識歷史學,並產生興趣,日後對於周遭的人、事和景觀也能保有觀察的好奇心,提出具有歷史深度的看法。針對歷史系高年級學生開設的「清代臺灣歷史」課程,即延續上述構想,設計鄉村調查或碑文解讀的報告,要求修課學生擬定研究計畫、蒐集相關資料、研讀二手研究,並利用假期至現地進行觀察,期使學生透過實作與田野調查得以和課堂所學相互印證。

我的教學方法肯定比較「傳統」,大部分是口頭演講配合文獻史料講解,通識、歷史專業以及年級不同的課程內容,兩者比例會有差別。歷史系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基本上就是完全講解史料。我相信回歸史料,會有更多的可能想法,因此盡可能不使用PPT簡報。對於一出生周遭就充滿3C產品、慣於接收影像的新世代,我不知道這樣的授課方法還能堅持多久。但我相信,讓學生「聽」比起讓學生「看」,通常比較能夠進入心裡。而且就因為到處都是影像,只有口頭與文本的教學反而顯得特別。話雖這樣說,授課內容的故事性、敘事邏輯,甚至表演技巧,還是需要仔細考量、鍛鍊改進。儘管偶爾仍有學生反應,這種上課模式比較單調與枯躁乏味。但是沒有關係,因為他們在臺大有很多其他的選擇,我並不試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李文良老師上課實況

從近年來學生的整體反應來看,我的教學想法或許不盡完善,但應該可為大多數學生接受。雖然如此,我不認為我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學科或學校採行。歷史學科可以這麼做,是因為歷史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具有豐富、充滿轉折的誘人故事,透過這些故事,讓學生瞭解歷史學可以、也應該是一門思想訓練的學科。臺大的學生同屬深受3C影響的新世代,但他們畢竟是國內優秀的人才,有特別喜歡思考的一面。我的教學方式或許不夠創新,在新世代中顯得特殊,但也還好,因為我是在「臺大」教「歷史學」。

▲課堂一景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