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期   2016 年 4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陳南旭同學擔任李文良老師103學年度第2學期「東亞海域與臺灣」教學助理,獲頒傑出教學助理獎。  

中間人與見習生:教學助理

陳南旭(臺大歷史系、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李文良老師在103學年度開設「清代臺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以及「東亞海域與臺灣」兩門通識課,修課學生都達百人。配合大班課程授課需要,學校設有「一般性教學助理」分擔教師教學負擔,例如協助批改作業或報告、提供學生課程諮詢等,但不同於「討論課教學助理」,不必帶領小組討論。我擔任這兩門課程的教學助理,一方面摸索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觀摩李老師的班級經營和課程設計。

雖然修課學生眾多,教學助理還是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但盡可能不要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當學生出現缺交報告、作業內容草率或屢次缺席等紀錄時,通常反映學習或生活的狀況不好。我會寄信提醒學生應履行的義務及依照課程規範的處置,但措詞僅陳述事實,不做價值判斷,並表示歡迎和我或老師聊聊。對於請求協助的學生,我會提供支援,至於沒有回信的學生,除非是非常嚴重的個案,我們才會再採取進一步的措施。我認為在紀錄上看似表現不佳的學生,有些是有著明確想投注時間的事務,我寄信給他們,不過是提醒他們注意到投注過少時間在本課程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讓他們自己衡量。也有些是還沒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雖然努力地想要兼顧不同課程的要求,但仍力有未逮,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助理若再加以批判,只會加深他們的挫折或愧疚感,於事無補。不過若學生基於信任而願意來信溝通,我們即可提供協助,給予鼓勵或具體建議。

教學助理可以協助落實課程規範,且最好能輔以具體的正反實例來說明。雖然在學期之初,我已說明學期報告的規定,例如必須使用「學術文字」來書寫,但學生的報告還是出現了「餵飽肚子」、「教授在課堂上說……」等不甚恰當的語句。此外,學生也對剽竊的認定寬嚴不一。「引用他人觀點或文字需註明出處」的規定看似明晰,學生還是可以有多種解讀,像是融合各家說法後的產物,就有學生認為不需要註明出處。可行的對策,是累積「真實經典範例」,便於往後舉例說明。

隨著擔任教學助理的次數增加,每個學期累積的資料,可以歸納成標準作業程序。例如用於學期初、學期末和舉辦課程演講的代辦清單等。減少例行事務所需的時間,就能將更多的心力放在思考教師和學生的需求。除了這些例行事務,也應該建立處理性別、族群等相關議題的應變方案。

因為擔任教學助理的機緣,讓坐在臺下和學生一起聽講的我,有機會觀察李老師的班級經營和課程設計,思考各種安排背後的理由。

李老師的班級經營,表露在他對細節的關注,或許為的是傳達「專業」與「負責」的態度。老師要求我在黑板上手繪的地圖必須精確美觀,給學生的文件,格式必須工整;學生的出缺席和報告繳交情形,務必確實登記。這些看似細瑣的要求,想來其實是班級經營很重要的一環。學期伊始,師生還在摸索互動的模式時,教師和教學助理如何看待課程,已經顯露在上述的細節裡。教師和教學助理慎重對待自己經營的課程,學生能感受得到,從而調整應對的方式。

李老師的課程設計,是其綜合相關研究和史料,提煉出自己設定的主題以及歷史敘事,且各週主題間環環相扣,並非毫無關連,例如「明清政權轉換下的福建沿海勢力」講次的部分內容:

1647年鄭成功繼承鄭氏勢力,但於1661年才來到臺灣。16471661年間,鄭成功在哪裡活動?在東南沿海島嶼帶。對鄭成功而言,在島嶼帶有何優勢與劣勢?優點是利於貿易,艦隊易於移動,不易遭清軍一舉擊潰,缺點是糧食不足。如何取得糧食?東南亞距離太遠、中國東南各省內陸則易遭清軍阻撓。戶官楊英所撰《從征實錄》記載鄭成功此時於東南沿海「取糧」,即強取糧食。鄭成功若持續取糧,與沿海居民結仇,越不能達成反清的理想,因為其父親鄭芝龍之所以成功,是與沿海居民合作,幫助他們流通貨物。就此而言,取糧之舉消耗了早先鄭芝龍所累積的友誼。此時沿海居民有武裝反抗取糧的情形。1657年鄭成功攻克潮州鷗汀寨,殺六萬人。「有鷗汀無國姓」一語,反映了鄭成功此時期所面臨的挑戰。

老師講授的內容,是由提問和解答構成:16471661年之間鄭成功在哪裡?做什麼?為什麼?這些問題導向釐清鄭成功勢力運作的狀況,特別是糧食供給的問題。藉由解答一個個相關的問題,形成講述的大綱和內容。講述內容的元素,包含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後者如「取糧消耗鄭芝龍所累積的友誼」,以及具有特色的歷史名詞「取糧」、傳達鮮活圖像的俗語「有鷗汀無國姓」。此外,每個講次都搭配原始史料,由老師帶領學生解讀,著重呈現史料可能有多元的理解或導向相左的結論,讓學生體會歷史知識形成的過程。

瞭解課程內容形成的過程,對未來設計自己的課程有幫助外,在輔導學生時,也可以協助他們掌握課程主題、問題意識和推論過程,而不是將學習重點置於零碎史實的記憶。

對我而言,有幸擔任李老師的教學助理,收穫一方面是累積班級經營的實務經驗,二方面在於觀摩李老師十餘年來的教學技巧。

▲李文良老師「清代臺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課程獲頒臺大「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
103學年度第1學期績優計畫,陳南旭(左)代表領獎。(2015年6月28日攝於臺大博雅教學館103教室)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