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經典詮釋與權力競逐──
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與解構(960-1063

張維玲 

本文環繞著號稱「太平」的大中祥符時代,嘗試結合經學史與政治史,將儒教經典視為士大夫政治思想的資料庫,探討因應不同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士大夫群體如何各自援引、詮釋經典,以提供君主一套解決當前課題的辦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政治權力。

上篇「太平」的形塑,從四個角度分析大中祥符的形成。第一章探討祥符元年封禪的歷史意義,認為這是從太祖到真宗,君臣為了肯定、宣示王朝的統治已致太平,而一直想舉行的告天儀式。第二章探討祥符時代的策動群體──徐鉉及其後學,分析這個士大夫團體的領袖徐鉉之政治理念,及其理念如何為其後學利用,而形塑祥符時代。第三章探討祥符時代的天書與「感生」聖祖的思想來源──讖緯學。分析宋初以來讖緯學再盛的歷史過程,以為祥符時代利用讖緯學找到發展脈絡。第四章探討徐鉉後學如何將複雜的文化資源,包括經典、讖緯、道教思想,鎔鑄一體,以合理化祥符時代一連串的神道禮儀,將進一步鞏固趙宋的太平之治。這四章試圖呈現祥符時代的神道設教,有著更深遠的發展脈絡與歷史意義。

對出生於990-1010年間的士大夫而言,祥符時代是他們的成長歲月,仁宗朝則是他們政治生命最活躍的一段時期。他們對祥符時代的不認同與批判,構成了他們政治理念的一部分,從而影響他們在仁宗朝的政治作為。

下篇即從三個層面探討仁宗朝士大夫對祥符「太平」之政的解構。第五章探討仁宗朝士大夫基於對祥符以來朝野歌頌太平的不滿,一方面努力在朝堂上拓寬言路,一方面主張應撰寫闡揚聖人之道的古文,兩者都是為了改革時政。第六章探討仁宗朝士大夫基於對祥符之政的不滿,引起他們進一步反省經典,進而重新詮釋經典,而其具體作用之一,即表現在仁宗朝的禮樂改革。第七章探討仁宗朝士大夫如何突破祥符以來因宣稱太平而奉行的「無為」之治。他們援引經典中的「修德」概念,暗示仁宗唯有改變無為之政,進行政治改革,才能爭取到天的肯定。總括而言,從解構祥符之政的角度出發,下篇對古文運動、經學變古、慶曆改革的發生,即所謂「宋學」最初的誕生,提供一種解釋。

(指導教授:梁庚堯;2015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