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作者按:
 為保護當事者,文中所涉人名、職業皆以化名與保密處理,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部分內容曾發表於筆者個人網誌,內有完整記載與日記,可參考hsuanwei.com。

知青下東北:記2014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計畫

林宣瑋(臺大歷史系B00級學生)

2014年春,我到北京大學當交換生,修習該校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社會經濟調查理論與實踐」(簡稱社經調)課程,並參與「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計畫」(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e Survey,簡稱CHARLS),到黑龍江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調查工作。

近年來隨著經濟成長,大陸地區人口高齡化的趨勢益發明顯。在人口基數龐大、生活水平仍有大幅進步空間的情況下,高齡化的社會結構終將影響整體發展。如何解決高齡化問題、制定良善政策,成為政府關注的議題。為了得到第一手人口資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美國國家科學院(NAS)聯合籌組CHARLS項目組,規劃課程,組織北大學生在暑期下鄉採集相關數據。CHARLS利用一整個學期,從資料採集、問卷設計、訪談技巧、研究倫理到規劃行程,按部就班訓練訪員調查能力。除了周六晚上連續4節的正課之外,還有不固定的2小時實作課。

▲上課一景,問卷土地財產模塊的一小部分。

這次訪問的主題是生命歷程(Life History),訪員需回溯受訪者的生活經驗,剛好與我所學相關。問卷內容共分八大項,包括家庭生活、教育經驗、工作、健康、財產等,完成一個家戶(夫妻二人)訪問,約需5小時;若碰到生命經歷豐沛或語言表達能力不流暢的受訪者,所需時間更久。在某次預訪中,一位87歲的男性受訪者因遷徙數十次,我們必須追蹤他的居住歷程(遷移時間、地點、目的、居住環境、工作等),花了大約4小時,僅完成一半的問卷。

CHARLS的調查點以省市為界,除了西藏、新疆,調查團隊遍及大陸地區。督導老師看我是臺灣人,又會講閩南語、客家話,原本想派我去福建;然而我想去沒去過的地方,選填志願只寫西南、北方省分,最後被分派到黑龍江省。我們一組7個人就在6月酷暑中,風塵僕僕前往北國大地。我們主要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後因人力分配,讓給其他隊伍)、佳木斯市、齊齊哈爾市、雞西市做調查。訪問期間長達一個多月,陸續造訪7個城市社區與2個鄉下農村。

     ▲農村交通不便,無交通工具直達,
     我們需徒步一段距離才能到達

東北大部分地區在近代之後才有大規模的開拓,城市地區有比較整體的規劃。我們一到佳木斯市,宛如走入俄國風情畫,從火車站到醫院,舉目所見皆是俄式建築,此外多為四方狀的長型公寓。居民基本上都住樓房,只有少數家庭住透天厝。大多數樓房都將一樓打通,作為店面,二樓以上住人。為了保暖,樓道間的窗戶通常不會打開,空氣不流通,住戶也很少打掃,味道並不好聞,屋內卻別有洞天。我去過的每個家庭,內部都整理得相當乾淨。有一戶人家的天花板垂掛著類似《歌劇魅影》劇中出現的大吊燈,家裡還有高級音響與時髦的吧台。

   ▲東北的樓房,基本上都是公寓式建築,多數建於70、80年代,
      其貌不揚,內部卻別有洞天。

我的第一次訪談經驗是陪訪,和一位北大同學訪問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他十分爽朗,常常趁閒暇時釣魚。他年輕時是獸醫,負責給當地的牛隻注射疫苗。2小時訪談中,他一直強調防疫問題的重要性,也提到他三叔是國民黨軍官,1949年隨國軍部隊遷徙到臺灣,留下妻小,1978年改革開放後才返鄉。

大多數的訪談經驗都頗有收穫,我聽了許多近代史的故事。例如一位吳爺爺,出生在大連、曾被日本人統治過,在營口唸書,而後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工作、娶妻、生子;晚年定居黑龍江省,遍遊東北各地。要釐清他到過哪些地方,必須核對東北地圖才行。對於想從事經濟史研究的人而言,這個調查也大有裨益。有位受訪者賈叔叔,記憶力相當不錯,提到60年代、70年代在紡織廠工作的情況,甚至記得當時的工資及待遇,還很懷念那段「工人至上」的時光。這讓我覺得,經濟史研究其實可以做得有血有肉,不僅止於數據分析。

另外,有兩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家庭。有位受訪者是當地的律師,工作繁忙,仍不厭其煩地接受我們的訪問。他出生在1940年代,父親曾是滿洲國官員,母親出身大戶人家,家境狀況很好。但父親過世後,家計重擔落到母親頭上。反右運動時,由於「成分不好」遭到迫害,為了報答母親,他才一路艱辛地堅持到今天。現在他是共產黨員,在迫害中長大的經驗,讓他走上律師之路,想幫助更多人。

第二個故事與方言有關。在黑龍江省雞西市的農村做調查時,我們發現許多農民的出生地在山東,是因1950、60年代大饑荒遷徙而來。原鄉的痕跡並未消失,在他們濃厚的東北口音中,仍常常出現「俺」、「俺們」等詞,透露那一段歷史訊息。多數人已記不得當年的情況,只曉得一定得離開老家,否則無法生存;東北雖然偏遠,但因人口少,還有足夠的糧食。

這個調查,讓我接觸到當代大陸地區第一線的問題。2002年中共進行國企改革,裁撤許多冗員、冗工,東北地區有大量勞動力被迫提前退休、離職,造成黑龍江省充斥大量的下崗工人。這些人找不到合適工作,又由於年紀已大、無法再尋事業第二春,只能當臨時工。黑龍江的街道上,處處可見徵人廣告。我在密山市訪談時,還曾配合受訪者到工地訪問。那位受訪大叔原本務農,得看天吃飯,而且東北一年僅能一獲,很多男人為了賺取家計,紛紛到鄰近城鎮打工。前陣子有一波對「大學生村官」的討論,在我調查的農村中,村官即為村裡唯一的大學生。農村地區,念到高中已算了不得,許多人只能書寫、判別自己的名字。雖然政府定期舉辦一些掃盲班,但農忙、工作總讓人耗掉許多精神氣力,成效有限。

訪談過程中,也不時出現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的辯證問題。問卷中有一道題目是「請問您家什麼時候有電」。我在佳木斯市訪問時,10戶有9戶回答:「東北一直以來都不缺電,我家在我出生時就有電了。」但就在離開佳木斯市前夕,訪問到一位在電力局上班的阿姨,她表示:「事實上,在90年代之前,佳木斯當地的電是時有時無的,東北的電力一直都很緊張。」而雞西農村的村民則是回答:2000年以前村裡還沒有電線桿,甚至有人認為東北一直以來都沒有電。由此可見,光是「東北缺不缺電」的問題,就有很多討論空間。。

這一個多月的訪談過程中,遇到的人形形色色,不願意受訪的家戶所在多有,我們被掃地出門的情形天天上演。在前往東北途中,有位大姐就提醒我們,東北人因為吃了許多南方人的虧,普遍存有戒心,偏偏我們這一團幾乎都是南方人(兩位天津、三位四川、一位河南,以及我),可以想見這趟旅途「前程堪憂」。事實的確也是如此。我們幾次受到懷疑,甚至還有人拜託我們別再來騷擾。隊員遭受各種挫折,例如被家戶破口大罵、反鎖在門外,或是被寵物咬傷(我因此打了5劑狂犬病疫苗)。大體而言,農村地區的家戶相當熱情,城市人則比較冷漠。遇到各種困難、危險時,團隊成員必須見招拆招,勉力應對,著實是一堂相當寶貴的人生經驗。。

▲調查結束後,疲倦的我們在旅館合影,紀念這趟旅程與友誼。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