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課程之延伸:建置「青銅知識家」網頁,作為修課學生補充課外知識的園地。
 

部落格協作與「青銅知識家」網頁建置

 

「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部落格協作作業

王詩涵(臺大中文系碩士生)

「部落格協作作業」是103學年度推出的新作業。進行方式是將每個討論班分成3到4個小組,全班約有20個小組。每週有2個小組根據該週上課內容與文物圖片各出一個題目,其他未出題的小組則擇一作答。小組完成答題後,出題小組負責批閱、評分,最後再由助教總評同學們的出題、答題與批閱。

這是一個相當繁複的作業,初期需要花一些時間讓平台與流程運轉順暢。助教事先要與出題小組討論題目,在同學出題與答題時,也必須盯緊進度,確保大家及時上傳作業。一開始同學茫然無措時,可能會找助教求助;但當同學們逐漸熟悉作業方式與課程內容後,就會「自立自強」,不一定會找助教討論。這時候,最容易出現題目不適合作答、題意不明或是過於簡略等情況,因此助教在協作作業中、後期反而更不能鬆懈。

在一次次的作業訓練中,同學會有很大的成長;尤其是當他們跨過最初的學習障礙,能夠正確稱呼器物或紋飾時,所反映出來的改變也是最明顯的。進入下半學期則會顯得有些後繼無力,此時同學們都可以非常精準且仔細地描述器物特徵,也能看出很多差別,但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討論這些差別的意義,有時則會硬套理論,希望能夠答出「正確答案」。為了讓同學進一步思考,我盡可能在討論課上帶著同學從比較圖片開始,配合指定閱讀作者的討論,演示分析的方法,並且鼓勵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提出推論,而不是想辦法讓自己的所見與文章作者的想法相符合。

同學完成作業後,助教需要將同學們的出題、答題內容都看過一遍,撰寫總評。每個助教的總評方式不同,但大多會先評論題目,接著總結答題內容與可供繼續思考的方向,指出回答得較好的組別與內容、並修正嚴重的錯誤。對我來說,總評大概是所有助教工作裡最有挑戰性的。和考試時回答申論題不同,同學的協作作業常常徵引各種資料,論述也較為完整有力,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檢核他們的材料、推論過程與想法。我記得曾經為了確認同學的說法翻閱好幾本圖錄,還查了好多專有名詞。儘管他們的意見都還很初步,有些甚至是錯的,但對我來說仍然常常有驚喜與啟發性。

*  *  *  *  *  *  *  *  *  *

 

「青銅知識家」網頁建置

林子喬(臺大歷史系碩士生)

課程部落格除了作為協作作業的平台之外,老師也希望提供同學一個補充課外知識的園地,於是在部落格下建置名為「青銅知識家」的網頁。內容類似商周青銅器小百科,以遺址為單位,介紹各遺址出土的器物。為了讓使用者有更多的彈性,除了「遺址」、「器類」之外,又有「時間」、「地點」、「紋飾」、「工藝」等入口。其分類與內容,與器物本身獨特的風格、時代意義及課程安排有關,是老師授課的輔助教材。

這份工作從上一個學期便開始進行。首先是將上課內容整理成文字稿,並且定期交給老師審閱、修改。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不僅學習到課堂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得以磨練自己的文筆,精進寫作技巧。

上學期(103-2)開始,老師正式將網頁建置的工作指派給我和藝術史研究所的許涵。我一開始相當緊張,因為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一切得從頭開始。逐步摸索著找尋網頁的範例、網路與書本資料等,遇到難題,就上google尋找答案。儘管部落格顯示的效果有限,但在不斷嘗試下,我也學到網頁架設的css和html語法。藉由這些有限的語法,配合我比較熟悉的photoshop技巧,讓網頁有最好的呈現效果。許涵亦提供許多協助與建議,謹此致謝。

整個網頁的製作,從網站架構、網頁版面安排、圖片編輯等,老師與助教們都提供諸多意見。每一次嘗試看似簡單,對我來說卻常是耗費時間與腦力的工作,因為一個圖片或一個結構的改變,往往會牽動各網頁之間的連結。新的建議可能意味著一次大修改,我起初覺得是件麻煩事,不過這些改變也促使我對網頁的結構逐漸產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意見多半可以讓網頁有更好的效果。

▲「青銅知識家」網頁,http://early-china.blog.ntu.edu.tw/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