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課程內容之一:期末策展活動。修課同學分組擬定展覽主題、撰寫展品說明、佈置展場等。 
 

教案規劃與TA實務

 

教案準備與課前助教會議(TA meeting)

黃庭碩(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許雅惠老師對課程TA有個特別要求,就是大家必須輪流準備教案,並在TA meeting時提供給整個TA團隊。學期初便會排定次序,並在第一週上課後開始執行。一般來說,負責教案的助教會在上課前一個禮拜五之前,與老師當面討論教案初稿的基本構想,與可能會帶的活動;內容若有不足或明顯錯誤,老師會請助教修訂,並於週末將教案word檔與ppt檔寄給整個團隊,以便於TA meeting中討論。

TA meeting時間選在所有助教的空檔交集,而在103學年度下學期,由於助教們忙碌的時間都完美地錯開了,最後只得安排在多數研究生都不會排事情的星期一早上9點。這個時間對於生活作息失常已久的研究生(如我)而言,不啻是個肉體與精神的重大考驗。託本課程的福,本人整個學期的星期一早晨都在不停的戰鬥,在家與鬧鐘、早餐戰鬥,出門後與捷運戰鬥,最後再和新生南路口的紅綠燈戰鬥,爭的就是早一秒鐘到教室,或者更精準地說,要比老師早一秒進教室。經過整個學期的磨練,本人深刻感到自己在身心兩方面都有長足進展,若有同學想藉著助教工作調整作息、強健體魄,本課程絕對是您不二的選擇!

言歸正傳。開始TA meeting時,就由負責當週教案的助教說明流程,並以投影機展示投影片。說明過程如發現錯誤便立即修正,有疑義即隨時提出;若有討論空間,則先暫停說明,彼此交換意見,再由老師裁示。負責助教根據前述討論結果,修訂教案與投影片,並於上課前寄給團隊所有成員,其他助教則可據此再進行修改。而這些成果都會保留下來,作為下一學期教案的底本,讓新進助教(如我)不需平地起高樓式地重新設計教案,只需再作「微調」即可。當然,這都得歸功在前幾個學期篳路藍縷、努力設計出各種豐富多元教案的助教前輩們。

另外,由於本課程在103學年度被規劃為「深碗」課程(有點幽默的名字),多了1個學分,老師特別為此設計了部落格作業,讓同學們回家完成。而批改線上作業,也就成為課前討論的另一項主要議題,後文有詳細介紹。

總之,在正式上課前,老師與助教團隊已預先進行數次討論與沙盤推演,為的就是確保每位助教都能對讀本有相當把握,進而將討論推進到更高的層次。以個人經驗來說,能有一套完整的討論課教案作為共同底本,確實可以有效地將老師的授課理念貫徹到討論課上,同時減輕新進助教的負擔,是個相當值得推薦的方法!

*  *  *  *  *  *  *  *  *  *

 

每週的討論課

蔡瑩瑩(臺大中文系博士生)

帶領同學積極參與討論課,是助教最重要的工作,然而「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的討論課,對同學們來說卻有不少「關卡」需要克服。首先,每週都有老師指定閱讀的學術論文,且通常是大學部同學比較害怕的英文論文;其次,指定閱讀通常涉及考古學、上古史與藝術史等同學較陌生的領域,即使是文學院的學生也經常感到不容易上手;最後,討論課有獨立的討論主題,並非「助教課」,也非老師課後的「補習班」,同學一定要讀完指定閱讀並發言討論。於是,如何在整個學期中,都讓學生對課程感到興趣,激發並維持閱讀習慣,且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便成為助教們最大的挑戰。

為了幫助並鼓勵同學學會閱讀學術論文,同時又開心上課,我會針對指定閱讀製作簡單的講義,並且搭配一些小遊戲作為課堂活動。講義可以讓學生較快速地進入「上課狀態」,一方面也讓同學檢視自己的閱讀有無盲點或遺漏。有講義輔助,同學為了找答案,便會很自然地產生小組討論,之後的發言也比較能集中在文章上,不會漫無邊際。到了學期後半,不少學生已經可以很快地掌握一篇文章的論述邏輯,擷取並分類其中的主題論述與佐證材料,甚至更進一步具備批判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小遊戲則是讓同學們轉換心情,以免一直專注在文字上而精神疲乏。「動手做」的活動,不僅最受歡迎,也讓學生印象深刻。

除了討論指定閱讀文章外,學會辨識文物也非常重要。例如各類器物的器形名稱、紋飾、材質的辨識,不僅是進行討論的基礎,更是期中期末考的重頭戲,討論課上也會幫助同學們儘快上手。同學在學期一開始,接觸大量青銅器的相關名詞、圖像時都不免很有壓力。所以有的助教會在講解之後,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練習辨識圖片。當同學們發現大家都不會,卻又可以互相支援時,就會比較勇於主動的去認識與學習。

至於帶討論的技巧,許多資深TA都比我有經驗,此處只能簡單說些自己的想法。許多人覺得學生是因為太害羞,或是怕講錯會被扣分,所以不想在討論課發言。這樣的學生固然有之,但就我自己當學生的經驗而言,如果我感覺到老師早就有既定立場或預設的「標準答案」,討論課就會變得很無聊,因為大家只是在揣摩老師想聽的答案而已。所以當我自己帶討論課時,會特別強調沒有標準答案,任何意見都可以被考慮和討論。其實同學的思考反應都很快,助教只需適時提醒與引導,同學都可以舉一反三,也相當積極發言。

*  *  *  *  *  *  *  *  *  *

 

校外教學

郭珮君(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校外教學是課程設計的一部分,所有修課同學皆須參加兩次校外教學,分別參訪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由於人數眾多,當天的活動流程是否能準時、順利地進行,是對助教們的一大考驗。

校外教學的地點皆為公共場所,除了修課同學外,還會有其他參觀民眾、甚至旅行團同時在展廳內活動。如何安排流暢的動線,讓同學們在儘可能不干擾其他參觀者的情況下,充分進行小組討論,便成為校外教學行前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在幾個學期的經驗累積下,我們通常會依照討論課的小組分組,讓所有同學都能輕易地找到熟悉的助教與同學們。到討論階段,再細分為三、四人的小組進行討論與報告。

▲校外教學:修課同學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參訪(2014年12月6日攝)

 

在校外教學的流程方面,當天先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參觀展區,故宮的部分以青銅器展廳為主,史語所文物陳列館則是介紹全館展廳。雖然很少有同學沒參觀過故宮,但是就博物館陳列展品的角度來思考展件之間的關係,其實是相當不同的新體驗。瞭解展廳的基本架構以及重要展件之後,便進入校外教學最重要的階段:小組討論。

不同於前一階段是由老師主導,小組討論時由各助教將自己的討論班再分為小組,每組選定一個題目,在展廳中自由地尋找所需資料,進行延伸討論。在這段期間內,助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確認、解決各小組的疑難雜症。根據過去的經驗,大多數同學們都能依照課堂所學,思考如何組織報告的內容。不過,有時候仍需要助教提點一些思考上的切入點。重要的是,助教如何在不干擾同學們自主討論、思考的前提下給予協助。很多時候,助教若是說得太多,反而限制了同學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小組討論告一段落後,便向全討論班同學報告小組討論的成果。報告時通常可以展現出各組同學不同的傾向,有些小組對造型、紋飾特別感興趣,有些則較關心器物的功能、使用與社會意義。在報告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民眾停下腳步一起聆聽,甚至以為是博物館的導覽。對於修課同學們來說,這應該是相當難得又特別的經驗。不少同學更因此對博物館產生興趣,課程結束後還報名參加博物館的志工培育。

不同於其他通識課,「從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這門課的內容聽起來遙遠,卻又有近在眼前的博物館展件。透過兩次的校外教學,同學們不但能跳脫教材的文字敘述與平面的圖片,親自透過自己的雙眼體會課程中談到的各種課題,更能夠重新認識博物館中各種展覽的設計與意義。

*  *  *  *  *  *  *  *  *  *

 

期末策展練習

李志鴻(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本課程的另一重頭戲是期末的策展活動。這個活動緣起於二年前的一次助教會議,當時老師希望給修課同學除了考試之外的選擇,最終大家一致同意舉辦學期末的策展練習。策展流程大致如下:首先,在期中考後,讓同學自行找尋組員,一組3到8人不等,每組指派一位助教負責指導,協助各組同學擬定策展主題。展覽主題決定後,再經過小組內部的策展會議,討論出子題與展品。原則上,小組的人數越多,展品數量便越多,展覽的規模也越大。

期末策展活動的成果呈現,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是展覽前的宣傳預告,第二是展場的陳列與導覽,最後是展覽手冊。在進入「展廳」參觀之前,各小組均有3分鐘的「宣傳時間」,策展同學可以拍攝宣傳短片、創意呈現(PPT、演戲、說書)等方式,吸引觀眾(選擇期末考試,未參加策展的同學)目光,引起他們前往小組展廳的興趣。關於展場的陳列,這二年來我們多借用博雅教室,透過海報張貼、展品立牌與道具陳列、影片投影等創意巧思,讓教室一變而為展場。近一兩年還有同學製作各種道具,將考古遺址的樣貌重現在教室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期末展覽:修課同學自製展品,並為參觀者解說
  (2015年1月14日攝)

 

除了展場布置與解說,展覽手冊的撰寫也是策展練習的核心,手冊內容包括展覽總說、子題分說與展品說明(每件展品說明約150字,每人撰寫10件)。同學們嘗試使用課程學習的詞彙、觀念來陳述他們對於展覽主題的認知。透過這樣的練習,同學們得以統整與思考學期中所學。

期末策展活動的另一特色是觀眾的參與和回饋。這項展覽的觀眾是選擇期末考、未參加策展的同學,上學期,我們還開放同學號召親友團來參觀。所有觀眾手持著由老師與助教們共同設計的展場問卷,針對不同展廳給予評價與建議。並由觀眾票選出他們覺得最成功的展覽、最有印象的三件展品等。在展覽過後,由助教們統計結果,並回饋給各策展小組。此外,策展活動也進行側錄,影片均上傳至Youtube,供同學們再次觀看與學習。

透過策展活動,老師、助教與學生得以更加緊密地互動。由於策展活動相當辛苦,許多組別的同學們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便「激發」與「爆發」出小組的創意與革命情感,策展的成果也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修課參與策展的同學們表示,這門課的策展活動,是他感到最累與最辛苦的挑戰,但策展之後,一切都十分值得。

▲期末展覽:修課同學手持自製展品圖錄在展場合影(2015年6月27日攝)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