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曹老師晚年與詹老師合影

「金獅島」傳奇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代末,臺灣史研究浪潮逐漸興起,平埔研究也開始受到學界重視、世人注目,並在1990年代迎來前景大好的盛況。1992年12月,一些長期致力於平埔研究的各方好友,包括歷史學、人類學、語言學、音樂學、歷史地理學的師友,以及背景雖異、但熱情相當的民間文史工作者,共同成立了平埔工作會,作為交流田野經驗、研究想法與資料訊息的平台。每月聚會一次,成員輪流報告,經過一年多的聚會討論,終於在1994年4月累積足夠的議題,舉辦臺灣第一次以平埔族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當時正就讀博士班的我,已禮請曹永和老師指導論文,常有機會與老師見面討論,老師對平埔研究與工作會的存在相當肯定。當他知道我們要把一年多來的討論成果以研討會發表時,表示他有一份文件已經翻譯多年,放在心上許久,希望趁這次研討會寫出來。年輕同仁知道老師願意供稿,都很興奮,我也義不容辭配合老師的寫作模式,幫忙謄打文稿。

  那個年代,老師每週幾天會從臺大搭院交通車來中研院社科所的研究室,或聽演講、查資料,也順帶見朋友學生、借還書,參加一些活動。老師寫作期間,只要來到院內,就會拿初稿給我。這些初稿,不是書寫在廢棄不用的借書單背面,就是裁切成條狀的紙片上;老師每寫完一個段落,就將一小疊紙片塞入上衣口袋,走來位於近史所C棟的臺史所籌備處,讓我轉打到電腦中。老師的字細小秀逸,有時無法辨認,我抄寫時便先留下空格,再比對前後文,判斷可能缺漏的字詞。初稿完成後,記得在一個陽光燦亮的午後,師生兩人在社科所的lobby,逐字核對修改列印稿,並討論相關地圖與檔案照片插入的位置,才終於完稿定案。這篇文章,就是影響深遠的〈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台灣歷史之一頁〉,於1994年4月的「平埔族群學術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後,收錄於1995年出版的《平埔研究論文集》。
▲《平埔研究論文集》由中研院
臺史所籌備處於1995年出版

提到這篇文章,固然要強調這是國內首篇以第一手文獻完整披露小琉球原住民慘遭荷蘭人勦滅、移徙等重大變故的研究;而其所描述的歷史令人震撼,謄打當時猶似投石心中,漣漪擴散至今,不能或忘。除此之外,我也想藉由這篇文章,談談老師有形無形中的影響,以及對他的感念。

曹老師對平埔族研究的發展,曾以美國人類學者Eric R. Wolf的語詞「缺少歷史的民族」(People without history)(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1982)為前提,指出「我們不應以漢人為中心來研究臺灣史」、「我們應拋棄了種族優越的偏見,來研究平埔族的歷史。因為平埔族的歷史是臺灣歷史研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重建平埔族的歷史,才能架構出完整的結構性臺灣史」。如何克服無文字民族歷史研究的限制,老師認為,歷史研究的方法、觀念、視野要有所轉變,不應局限於文字資料,可以利用任何形式的輔助資料,如考古材料、語料,還可以吸收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地理學的學科方法與成果。而這篇論文,就是老師的實踐之作,也是其豐富著作中僅有的一篇原住民史專論。老師在文中從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的考古發掘切入,綜合烏鬼洞的相關傳說,再回到歷史文獻,釐清「烏鬼」是誰,還原荷蘭人的征伐歷史,也突顯了小琉球原住民的慣海特性、生命祭儀的文化差異,成就異於一般歷史論文的新典範。而作為老師的弟子,我受到這套思惟與方法很深的影響,且在日後將其作為研究噶瑪蘭族的根本策略。

儘管早就意識到這種研究取向對自己的影響,但二十年後回首省思,除了學術史的意義之外,竟看到另一種境界。這時的我才充分明白,老師看似文弱,卻擁有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創發力與生命力,不僅猛爆勃然,更是韌性十足,才能在七十有餘的高齡,再創學術生命的新局,這真是「天大地大的代誌」(thiⁿ-tōa tē-tōa ê tāi-chì)!

如今自己也來到憂患中年,身邊有眾多師友已陸續退休,總是在臉書上看到他們四處旅遊,或過著老農的田園生活、享受刻印寫字的藝術氛圍;而這樣的我們,都還不到20年前老師孜孜不息、每隔幾天就寫一些初稿來的年紀。透過這種人生階段的對比,我終於理解老師的不俗,是終生默然沉靜的耕耘,才能在65歲從臺大圖書館退休後,開創將近30年的燦麗繁華晚景。

與小琉球的原住民相遇,是老師實踐「臺灣島史」理念的嘗試;稱小琉球為「金獅島」的荷蘭時代研究所以成為傳奇,則是老師以肉身成就了芸芸眾生難以企及的生命境界。我們這些老師晚年結識、相待如子女的學生晚輩,每年幫老師慶生時,總是在他的微笑與包容中嘰嘰喳喳、說個沒完,好像有無窮的精力。老師仙逝,對我來說,有恍如再度失去父親的荒蕪感,體會到一種屬於中年的淡淡憂傷。然而,寫作此文,回顧老師的「金獅島傳奇」,卻不得不提醒自己:還不到1994年當時老師的年紀呢,有什麼資格閒散下來?該做的還是要堅持下去,或許有一天,我們這個世代也可以不負老師的提攜,完成屬於自己的傳奇。

      ▲2010年10月27日,臺大圖書館舉辦「回眸曹永和特展暨慶祝曹永和教授九十壽誕茶會」,
     曹老師由三子曹昌平先生(右一)陪同出席,會後與友人、學生合影。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