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曹老師專注看書的身影

熱誠追求學問的偉大身影

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認識曹永和老師是在1991年秋天,那時我剛來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唸碩士班。由於大學時代正逢戰後臺灣民主化的關鍵年代,一心想以臺灣史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很自然地就選修了曹老師的課程。從現在的立場看來,當時臺大的臺灣史課程雖然還談不上豐富,但相較於南臺灣的成大已經令人驚艷。我在成大歷史系唸書時,大學部的課程設計還相當保守,基本上就是一個大中國歷史的架構,臺灣史課程只有「臺灣省誌」。即使研究臺灣文學卓然有成的林瑞明老師,也是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課程名目下,暗渡陳倉地講授臺灣文學。臺大則有曹永和、黃富三以及吳密察三位老師,明目張膽地將臺灣史的三個主要斷代一口氣開齊。

曹老師那時候固定開兩門課,都在星期六早上,從第一節到第四節;前二節是「日文史學名著選讀」,後兩節則是「臺灣史專題研究」。當時的同班同學想以臺灣史作為研究領域的,除了我之外,還有張旭宜、鄭天凱、許佩賢及柳書琴,據說是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屆。由於所修的課程相同,彼此又有共同的研修領域,聚在一塊的時間很多,雖然常常是在開懷的笑聲中走過椰林大道,但偶爾還是會認真地討論一些問題。有一天,有人提議既然想研究臺灣史,何不在學習日本語的同時,也下功夫學學研究早期臺灣史相當重要的荷蘭語。記得在跟曹老師提起這個想法時,他很爽朗地答應,願意撥出時間無酬教我們五人。

上課的時間就在禮拜六下午,老師上完上午四節課,回家稍作休息後,他又回到文學院來。是在文102(現在的文研一)教室吧!我們在那兒有過一段學習荷蘭文的時光呢,真是令人懷念。雖然學習的時間短暫,但是每當回憶起那段日子,總是令人想著:曹老師那樂意拖著疲憊身體來教授荷蘭文的心情,一定是他也回想起戰後受知於岩生成一先生,在東京學習荷蘭文的過往。由於曾受惠於戰前諸前輩們無私的教誨,自然而然具有相同的情懷吧!

▲1998年,曹老師(右二)參加李文良老師的婚禮,與新人合影。
右一為林玉茹老師。 左一夏黎明老師於2015年1月病逝,令人不勝唏噓。

當年在「日文史學名著選讀」課程讀過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曹老師自己寫的〈環シナ海域交流史における台灣日本〉,收錄在《鎖國日本國際交流》一書中,那是箭內健次教授的學生們為了紀念老師喜壽而編的論文集。箭內健次是蒙古史研究權威箭內亙的兒子,1933年從東京帝國大學大學院中退,受聘來臺北帝國大學任教,直到日本戰敗離臺為止。據說箭內教授的研究室就是現在文學院的會議室。

我很喜歡老師這一篇文章。雖然早在課堂上,已經由曹老師親自帶領字字仔細閱讀,後來一旦想起,還是多次借閱。我還記得,那時候文學院後棟的一樓用鋼架隔成兩層作為院圖書館,這本論文集分為上下兩冊,被放在倒數第二排最下面的層架上。就我看來,這篇文章無疑繼承了戰前臺北帝大史學科的學問傳統,充分展現了東西交流史的研究方法、廣闊視野,以及進行研究所需的多種語言能力。從這個角度想來,學界認為曹老師大概是臺北帝大史學科在臺灣的唯一傳人,其實很有道理。現在重讀這篇文章,我多少能夠理解曹老師當時的心情,他大概是要向他的老師提交「畢業」論文,說明他已經可以充分運用老師們教授的方法,完成一篇學術論文,他現在也在臺大教書,請老師們放心。

▲曹老師(前排右一)與指導學生在家中合影,前排左一為荷蘭萊頓大學包樂史(Leonard Blusse)教授。

相信修過曹老師課的人,大都會有跟我類似的感受。曹老師的課,與其說是嚴格的學院式訓練課程,事先有著綿密的規劃準備,緊湊卻又循序漸進;倒不如說是家庭式的客廳沙龍,隨興之所致,氣氛十分溫馨。非常不可思議的是,修課成員來自四面八方,而且通常一來就是好幾年,老師跟「學生們」(特別加引號,是因為有些人其實不具學生身分)全都不在意,是否有「選課」這一回事。曹老師的學問很好,但人很和善、話題也不多,完全無意強勢主導課程。所謂的「上課」,因此常由能掌握話題的學生來組織。我念碩士班的那幾年,主要是被暱稱為「大師兄」的江燦騰學長在帶課程。當我現在回憶曹老師當年上課,想要寫些故事時,很難具體想起老師曾說過的經典語錄,但江燦騰學長那總是衣著整潔、充滿熱誠、雄辯,講到關鍵話語時那加重力道的手勢之身影,卻是印象鮮明。當時,雖然大致上也是依據學校規定的時間上下課,但上完早上的四節課之後,通常會一起在新生南路對面的康園、大聲公等餐廳吃飯,下午則是到老師家裡,談談各種學問的話題。那個時候,老師跟學生都沒有現在那麼忙,聚在一起聊天學習的機會很多。

2002年開始,我自己也在臺大教書。這十幾年來,學校為了追求卓越、世界百大,做了很多的課程改革,什麼翻轉教室、英語授課,樣樣都想嘗試,但多半徒具形式。曹老師以前那種完全不符現在課程規範,卻最能凝聚人群,而總是熱誠追求學術的課程,卻也從此不見。我常在想,老師對學生影響深遠的,可能不是甚麼華麗的教學技巧,而是熱誠追求學問的身影。

         ▲2009年12月4日「臺灣與海洋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曹老師出席開幕式。
         左起為筆者、周婉窈老師、曹老師、陳國棟老師、鍾淑敏老師。
         (攝於福華文教會館)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