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期   2015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1953年10月,曹老師攝於臺大圖書館閱覽組典藏股,當時曹老師為該股股長。

一張失去主人的書桌:追憶曹永和老師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

 

曹永和老師過世已經六個月了!作為有幸從學近三十載的學生,從去(2014)年9月至今,自己和許多同窗一樣,仍無法接受老師已經離開的事實……。在濃濃的傷感與不捨中,就讓這篇追憶文從一張舊書桌的照片開始吧。那是去年1月與好友們拜訪老師時,不經意留下的紀念。猶記得當天老師談興甚佳,在熱情的R的引導詢問下,侃侃談到他對於臺灣的認同。不善於聊天的我,除了靜靜聆聽,也從不同角度為老師留影。沒想到這些照片,如今竟然成為另一種記憶文本了!

▲曹永和老師的書桌(作者攝於2014年1月)

仔細端詳老師的書桌,看似凌亂中,實有著內在的閱讀秩序:從早年購買的拉丁文自學讀本,到最新出版的東亞海域史論著。老師數十年如一日的讀書生活彷彿躍然紙上:照片中的圖書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老師作為自學成名的學者,在圖書館編目工作中累積的多語文能力,以及在臺北帝大學術傳統中開展的海洋史學術天地。重新回顧老師從1941年在《民俗臺灣》士林專號發表首篇個人文章,1953年出版首篇研究論文〈明代台灣漁業志略〉,1979年出版首部學術專書《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直到2000年出版《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及《中國海洋史研究》。這長達數十年的學思歷程,實分外令人感念!

在照片裡層層堆疊的物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師自學生涯的縮影與寫照:古老的卡片盒與小紙片,生動地印證了老師早年以來惜紙和書寫習慣;師母的遺照和夫妻合影,娓娓述說著兩人自相識相知到終生相守的不渝情意;而來自中研院長的信函,則呈現了老師自1998年當選院士後對於推動臺灣史學術研究的重要貢獻。作為一位跨世代的臺灣研究先驅者,老師從士林協志會及臺大圖書館的自學啟蒙,到東京大學岩生成一教授研究室與荷蘭國家檔案館的沉潛專攻,到臺灣大學及中央研究院的教學研究,其治學和研究始終是以寧靜平和與專注堅毅為首要特色。這多重的歷史紋理與豐富的學術業績,未來應如何被紀念和傳承呢?          

應該是1986年的初夏吧?剛退伍就學的我,因著《人間》雜誌一篇〈平民學者曹永和〉人物報導的吸引而認識老師,並幸運地成為他在臺大歷史研究所的指導學生。雖然未能如其他學長姐們得以到老師的內湖書齋巡禮,並有他親自導覽參訪省文獻會及央圖臺灣分館。但在親炙老師的過程中,除逐漸摸索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更有著許多美好的學習經驗:從80年代臺大「臺灣史專題研究」及「日文史學名著選讀」的課堂討論,到90年代在老師家研讀日文臺灣史料的共學體驗,如今均已成為珍貴的回憶。而就如同我們當年為老師祝壽的題詞「好酒沉甕底」般,老師有教無類和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結合多語文獻及歷史考證的嚴謹學風,以及對於臺灣島史與人類文明的宏觀視野,成為所有學生們無盡藏的寶山及典範。

自1984年起獲聘兼任中研院和臺大歷史系後,曹老師除了在大學任教並參與中研院臺史所的籌備成所。隨著研究風氣及教研機構的拓展,更於1999年成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致力推動臺灣史及海洋史的研究出版工作。另一方面,作為曹永和的學生,每年10月底為老師慶生,也成為彼此相聚互勉的難得機緣。從1990年老師70歲時由陳俐甫主編的研究生文叢,到2000年老師80歲時由樂學書局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可反映出同窗們在國內外大學深造並陸續完成學業的成長軌跡。而原本由學生們舉行的非正式餐敘,也逐漸轉型為跨機構合作的學術活動:從2009年的「臺灣島史」小型座談會、到2010年老師九十壽誕的「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曹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回眸曹永和」特展、到2011年老師早年手稿《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的發表會、到2012年的「十七世紀海域史新研究」座談會,都可以看到同窗們的共同參與及研究成果。

▲曹永和老師完成於1951年的首篇史學論文〈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
全文含注釋約8萬餘字,60年後由學生們重新編校出版。


還記得去年9月11日中研院舉辦「島嶼與帝國」國際研討會,來自愛爾蘭、香港和臺灣學者們彼此認真地對話交鋒。我提前離開熱鬧的晚宴,開車直奔三總加護病房。趕在最後探視時間結束前陪伴老師,獨自在病床邊握著他插滿針管的手默默祝禱。希望他能夠如同2009年病危時那般,再次發揮堅強的生命意志順利康復。然而天不從人願,次日上午即接到曹昌平先生的簡訊,告知老師逝世的消息……。回顧2014年下半年,從前途似錦的吳奇浩博士,令人敬重的陳奇祿與洪敏麟先生,到正值壯年的張炎憲老師及夏黎明兄,均在眾人的惋惜與意外聲中離開人間。這個動盪多事的甲午年,對於臺灣史學界竟是如此沉重而充滿哀傷!

1947年3月16日,肺病初癒的青年曹永和,走進臺灣大學圖書館,開始了長達四十年作為圖書館員的自學生涯。2014年8月9日,中研院士曹永和應邀出席臺灣圖書館建館百年紀念儀式,卻因風寒入院最後不幸辭世。如今想來,老師選擇以臺灣圖書館作為人生最後一場公開活動的場景,或許冥冥中也有著象徵意涵吧?曹老師一生與書為伍:從早年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自修室、青年時在臺灣大學圖書館的書庫、壯年時在荷蘭國家檔案館及日本東洋文庫的特藏,到晚年在家中的個人書齋。他佇立書架旁翻查辭典文獻,以及逛書店後背著滿滿行囊的身影,是學生們最熟悉和懷念的共同記憶!今(2015)年10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合圖書館即將為「曹永和文庫」舉行揭牌儀式並開放流通,老師的數萬藏書也將正式成為臺灣研究者的學術公共財。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謹以老師閱讀時的回眸身影及殷切眼神,作為恆久的紀念!(撰於2015年3月)

▲曹老師閱讀時的身影(作者攝於2014年1月)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