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2015年 04月出刊   
 
banner
 

作者現於雲林麥寮鄉公所服務

公所好修行

蕭世偉(臺大歷史系碩士生)  

在學校的生活就是打工、上課,或是在宿舍,現在回想起來,較少跟良師益友請教,甚是可惜。我在碩士班學分修完後,回台南鹽水老家準備國家考試,不久考取地方特考五等一般民政,雖然是最基層的工作,但有機會在公部門服務學習,仍值得慶幸。

最初分發的機關是嘉義縣番路鄉公所,當時即以進修碩士為由保留資格。兩、三個月後,我決定還是先工作,於是申請補分發。又過了快三個月,有天人事總處打電話通知有現缺,但要等公文簽核後才告知分發單位。因為我填的分發區是雲嘉區,心裡盤算著到可能會去哪個鄉鎮服務,還滿心期待說不定是在老家隔壁嘉義縣的某鄉鎮,過條臺南、嘉義交界的橋,十分鐘車程就到了。隔天人事總處的執事通知分發到雲林縣麥寮鄉,乍聽之下,心涼了半截。對於麥寮的印象,除了離家較遠,還來自在臺北讀研究所時看到的公視紀錄片《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1]影片播出那年,正是六輕發生公安意外、引發國人對石化工業產生熱議之際。或許也因為那幾場大火,民意的強烈反對,阻絕了原本要在濁水溪對岸的彰化縣大城鄉設立另一個大規模石化園區(國光石化)計畫。人們果真是要親眼看到惡化的環境,才會有所警醒。[2]

 2013年10月8日,至麥寮鄉公所報到,兩天後是國慶日放假,趁機到麥寮各村走走。原本濱海的鄉鎮,因為工業區填海造陸,多了二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臺北市大安區的兩倍),但已看不到海岸線,只有滿滿的煙囪,僅能從鄉的北鄙濁水溪出海口看見大海。

上班的第二個禮拜,被指派辦理村里業務(村幹事),負責公所、村長與村民的交流聯繫,舉凡協助申請低收入戶救助、兵籍調查、災情回報、身心障礙津貼、喪葬補助和發送月曆、老鼠藥等林林總總的雜事。我負責的那村分成兩個聚落,一邊是鬧區,一邊是日治時期遍植木麻黃的傳統鄉村,面對的居民習性、風土民情也各不相同。由於麥寮長期受六輕稅收和回饋金的挹注,近年來頗多符合回饋金資格的民眾遷入,但多半籍在人不在,公所常常找不到在籍者,這是在其他鄉鎮中比較少有的狀況。工作中常遇到基層弱勢民眾,很多長輩不識字,兒女也多半貧困;也有遇到吸毒、酗酒的民眾,我一開始有點生氣,為何他們把自己弄得這麼不堪,再來申請救助。後來仔細思量,有些先天條件以及結構性的因素,使他們很難以個人之力跳脫困厄。歷史學對我的啟發就是不要用「去脈絡化」的思維來理解事情。而自身能力能做的就是盡量提供救助管道的資訊和幫助弱勢民眾申請案件,比如聯絡華山基金會、家扶基金會和紅十字會的社工和志工們,由他們的專業來協助民眾,也填補公部門力有未逮的部分。而2014年內政部表揚孝行楷模,本村的一位先生獲得殊榮,自己也因此被遴選為績優訪查員,實是得力於閱讀歷史傳記中所獲得的觀察力和書寫方法與技巧。

筆者於2014年7月轉調到財政課,剛接獲派令時心情有點低落,因為與原來民政課的同事相處融洽,而且承辦村里業務有較多時間可以到村裡透氣。剛到財政課時,我連公文系統都不會操作,罔論承辦契稅和公有財產業務。不過,在鄉鎮公所職務輪調是常態,總要適應,稍微上軌道後,反而覺得嘗試別種業務不啻為一件好事。接觸的人從民眾轉為代書,但同樣都要具備溝通的技巧。也由此知道一些稅捐和電子發票的知識,還有瞭解地政和公產管理系統,可說受益良多。

  ▲六輕夜景,2010年11月攝(網友南風天提供)。

就像歷史學研究一樣,隔一段時空距離來看事件,或許可以更通透。現在反省自己擔任村幹事時,對民眾的態度有時不太好,有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周全圓滿。在交接業務時,我還惦記著尚未完成的老人房屋修繕案件,後來由接任同事之手完成。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彼此諮詢、相互幫忙完成任務,不論在學校還是在職場,道理相同。

麥寮鄉的社會福利與基礎建設相較附近其他鄉鎮,優渥許多,除了公部門提供的各種補助,台塑企業挹注相當多,包括急難救助、獎助學金、低收入戶三節禮金與禮品,也有補助課輔班、地方建設與文化活動。2014年12月落成剪綵的麥寮鄉文化大樓,也是由台塑企業贊助。麥寮與鄰近其他鄉鎮相比,顯得繁榮與工業化,傍晚下班跟城市般車水馬龍,外來工作的人口多,種種樣貌讓人不禁聯想起70年代的高雄。正負面的效應並陳,當年政治人物和台塑集團的夸夸其言,似乎太過夢幻,然而已成事實,還能如何?

▲台塑企業捐贈的麥寮文化大樓,將作為圖書館使用
(2014年11月攝)
▲2013年10月剛到麥寮上班時所攝,麥寮市區下班車潮

承辦村里業務時,也要去探訪稻田的休耕轉作,勘查農民是否有照實申報作物和種植綠肥。看著廣袤的田園,心裡頗有安適感,但遠遠就可望見偌大的煙囪群,不禁想著:當初在規劃大型石化園區時,恐怕沒有做過長期影響評估。得知麥寮是國內美生菜、榨菜的大宗產地,隔壁的東勢鄉是胡蘿蔔的重要產地,喟然嘆息。在如此重要的糧倉開發高污染的石化園區,不能只看其帶來的龐大經濟產值而已,更應該考慮到工業區對農產安全的影響。以後見之明來看,決策者當年的作為應該接受社會輿論的公評,而持續地監督環境品質更是現今政府與民眾刻不容緩的任務。

而自己和這生活環境持續對話的過程,便是透過研讀書籍進而改變或確立自己對這世界的價值觀,這要歸功於歷史學訓練中所強調的閱讀和討論,歷史學的正面影響不因離開學校而停止。相信願意選填歷史系的人,都有一種對過往事情的好奇與喜愛,因為有這種特質而進入歷史學的天地,不斷地吸收知識也產生反饋。就像我在公所內看到其他地方的鄉誌堆放一旁,就會拿起來翻閱。

麥寮距臺南鹽水約莫75公里,雖然從西濱快速道路就可以回家,但我往往會隨興繞過各個村莊,附近的臺西、四湖、口湖、東石、布袋的濱海漁村總是讓我想起小說場景:每個平凡的人,都乘載著別人以及自己的重量,相互依存也相互傷害。偶爾思緒回到歷史現場,麥寮有座三百多年的媽祖廟(拱範宮),當年的先民帶著媽祖神像登陸的地點今非昔比;不遠的臺西五條港不復清領時期與閩地對渡的風光,只留下安西府遙想當年風情(當然這裡的海鮮值得一吃)。有時沒有沿著海岸線,就經北港回家,回家的路對我來說,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時時刻刻的永久記憶。如果到縣府洽公,途中經過其他公所,有時會跑去索取免費的該鄉鎮的行政區域圖,看著看著好像我們就變成那裡的人。這也是歷史學帶給我的想像力吧,因為逝者已矣,我們只能拼湊,想像他們可能的生活。

如果在學校教給我的是理想,在職場和社會面對的則是現實,理想本來就是會面臨現實的檢驗,被打磨得更亮、更被證明可行吧。在這裡,我也試著去找尋關於本地的議題:例如石化業的問題,就找出《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3]來看;關於「母親之河」濁水溪,便去讀《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4];如果不想看太多文字,就翻起攝影集《南風》,理解大城鄉臺西村的苦痛。[5]

想起有天為了替村民申請醫療費補助,跑到有小白宮之稱的台塑麥寮總管理部, 一樓陳列著麥寮海邊的新與舊的照片,以顯示台塑對地方的卓越貢獻:新的一邊是新式現代化的石化廠區,舊的一邊是麥寮往昔蚵架連綿、日落餘暉的景況。現在我們只能閉上眼睛,感受那往昔海天一線的美好了。

2

▲日落時遠眺石化工業區,2010年10月拍攝(網友南風天提供)

 *       *      *      *      *      *    

[1]《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我們的島─與六輕為鄰》

[2]可參閱莊傳芬,〈臺灣環境紀錄片的水域生態與文化再現:以柯金源《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為例〉,《文化研究雙月報》142期(2014年1月)。

[3]謝志誠、何明修,《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11)。

[4]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臺北:衛城出版,2014)。

[5]鐘聖雄、許震堂、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南風》網站。

§感謝panoramio網站網友南風天提供相關照片,引用照片來源為: http://www.panoramio.com/user/5229480?with_photo_id=45307278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