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2015年 04月出刊   
 
banner
 

 2014年夏天,筆者受華東政法大學王沛老師的邀請,參加該年10月18-20日在甘肅蘭州召開的「第四屆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討會」並發表論文〈何處是居延?──漢代居延地名移動與行政區劃的變化〉、〈試論秦漢簡牘中的「守」、「假」、「行」〉。

2014年秋之蘭州紀行

石昇烜、高震寰(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討會」由中國法律史學會法律古籍整理專業委員會主辦,是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重要會議,2014年已是第四屆,並首次在蘭州舉行(過去皆在上海舉辦),承辦單位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甘肅政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這次的與會者中有許多簡牘學和法制史的著名學者,會議的討論主要圍繞在秦漢簡牘中的法律相關文獻,也涉及較早的金文和魏晉、唐代的律法。

▲蘭州市黃河沿岸,北岸為新城區,高樓林立

我們多留幾日在蘭州當地的訪察也是此行的重點。會議結束後當天下午,不少與會者同行前往簡牘博物館參觀。簡牘博物館係由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出,為因應甘肅出土大量簡牘,後續的保存、研究與展示所建置。10月21日,大家又相約前往著名的甘肅省博物館。省博設備很新,藏品也精,其陳列方式、動線安排與標示說明頗具水準,較之過去所見某些地方博物館空有精品,卻在陳列方式與動線安排上未能與藏品相應的狀況不同。這大概就是省級與縣級以下展館的差距。

館內目前有絲綢之路、彩陶文化、敦煌佛洞、明清瓷器、史前生物等幾個展區。絲綢之路展覽特為精彩,陳列許多漢代的簡牘和器物,以及唐代的唐三彩和佛像,其中包含著名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車馬儀隊俑、酒泉與嘉峪關的畫像磚等。彩陶文化展區的彩陶量大質美,少有博物館能比肩。史前生物展區則展出馬門溪龍及黃河古象等古生物的化石和復原模型。我們認為甘肅省博值得再訪,數日後再次前往,卻因館內整修未能進入,甚是遺憾。

▲威武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威武雷台漢墓出土的車馬儀隊俑
▲酒泉與嘉峪關的畫像磚

翌日,我們再次拜訪簡牘博物館,調閱藏簡研究。行前,我們列出一份藏簡清單,透過邢義田老師的幫助,與張德芳館長聯繫,希望能到館閱簡。雖然當天並未完全按照清單閱簡,但看到許多尚未公布的懸泉簡,對這批簡的內容與性質確實有進一步認識。再者,透過這次拜訪,也得知各批簡牘出版的時間與整理進度。據說居延新簡的紅外線圖版將在2015年出版,由於早年新簡照片解析度不夠,造成不少釋文與理解上的困難,這次高解析度照片的出版,當有助於解決以往圖版不清造成的問題。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界引頸期盼的懸泉漢簡,也可望在近年出版。懸泉置是漢代敦煌通往西域的重要驛站,一直延用到唐代。該地出土漢簡內容多與西域和羌人活動相關,文書性質也與出土自烽隧候望系統、軍事性較強的居延漢簡有所差異,或可從中窺見河西四郡的行政狀況。懸泉漢簡之所以一直未刊布,乃肇因於懸泉置的考古報告遲未發表;而依規定,在考古報告未發表前,不能完整刊布出土文物資料,是以延宕。懸泉漢簡若能順利出版,想必會在秦漢史學界激起新的火花。

此外,我們也仔細觀察了當地簡牘收藏與整理的情況,在各類簡牘的保存狀況中,馬圈灣漢簡與放馬灘秦簡等保存在真空試管或壓克力板中;居延新簡與懸泉簡依簡號集中放在木盒中,移動時難免互相碰撞,或有磨損。根據管理者的說明,新簡與懸泉簡今後也會陸續以真空試管封存,大約因人手不足未能及時適當處理所有簡牘,是讓人較遺憾的地方。當天下午,則進入簡牘博物館旁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庫房,參觀漢代與史前遺址出土的文物,考古遺物存量之大,特別是陶器,令人嘆為觀止。

▲置於木盒中的居延新簡與懸泉簡

此次蘭州行,除學術會議與參訪外,對中國、特別是蘭州的風俗人文也有一番較深入的觀察。蘭州的人文景觀和發展,與其位置、黃河、黃土、高海拔有緊密的關聯。蘭州城區基本上夾黃河而建,南岸是老城區,北岸則是新區。連接南北兩岸的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為清末德國工程師所設計,一直使用至今;在此之前,明洪武年間則建浮橋以供渡河,當時浮橋的鐵柱已成為古蹟,保存在鐵橋邊。今日,南岸的舊城牆早已拆除,夾黃河兩岸的城區基本上已蓋滿高樓,省政府還選定北距蘭州約80公里的平坦處作為新的發展腹地,建立中川機場,於周邊大興土木,數年內沿路建起高樓無數,但普遍空無人居。在機場往蘭州的路上,可見工程器械不斷鏟平黃土高原上的土丘。載我們從機場前往市區的司機稱,省政府打算將機場到蘭州沿途的土丘全數鏟平,作為新的發展區,為此徵收與遷移了不少新區預定地的農民與其土地。蘭州城內的工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舊大樓普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新式大廈,加上市區正在修築地鐵,工程幾乎日夜不息,即使在旅館中,午夜也能聽到無止盡的敲打聲。可能是由於工程,加上位於黃土高原上,蘭州的沙塵霾害頗嚴重,雖未及北京的程度,但遠望總是一片矇矓。為了緩解此一情況,沿途不斷有噴水車灑水。此外,蘭州居民中有許多回民,建築形式與飲食習慣也受此影響;又當地天然氣資源豐富,計程車多不用油而用天然氣;市區有多座漢代霍去病騎馬像,這些都形成有趣的人文景觀。

▲連接黃河南北兩岸的中山橋

 

▲黃河南岸,蘭州城牆清晰可見,現已拆除(翻攝自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

蘭州雖然有許多城市發展中的問題,但也同時開始考慮生活品質。蘭州的公車頗為便捷,運費低廉,大眾運輸系統在地鐵完成後,可望更加完善。在黃河的兩岸留有河濱公園,作為市民旅遊休憩之所。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興建過程中必須拆除的古建築,當局聘用了該地世代拆遷樓房的家族將之移到北面的白塔山上保存。這點似乎遠勝臺灣對拆除古蹟的處理措施。白塔山上有座元代所建的白塔,是蘭州人的驕傲與象徵,可惜我們到訪時正在整修,只能隔著鷹架觀賞;山的另一頭有座碑林,碑的年代從唐到民國初年皆有。市區南面的五泉山上也有不少景點和古文物,如傳說是霍去病以矛刺出的五座泉水與金泰和年間的鐵鐘,更吸引我們目光的是清末民初號「五泉山人」的劉爾炘,在滿山寺廟中題上的有趣字句,諸如「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在佛寺中題字「必歸於儒」等,讓人不禁莞爾。

蘭州為中國西北的交通樞紐城市,處東西交通要道,近年大興土木,發展迅速。因應經濟活絡、旅遊人口增長,海南航空和東方航空這幾年開闢蘭州直飛桃園的航班,每週班次不少。2014年底,蘭州與烏魯木齊之間的高速鐵路也正式通車了,要前往更內陸的敦煌等地,選擇高鐵將比坐飛機便宜許多。但城市發展也帶來交通壅塞、市容凌亂、空氣污濁及物價攀升等問題,這恐怕也是中國大城市所面臨的共同難題。這次蘭州行,很感謝主辦單位和接待我們參觀各處的幾位老師的幫助和照顧,特別是蘭州在地人王沛老師和幾位同學的陪伴,銘感於心,希望來日能再訪。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