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2015年 04月出刊   
 
banner
 

 筆者的博士論文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文化史為範疇,鄧小南教授是這 方面的專家,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到北京大學交流。2014年9月2日到11月27日,終於如願在博士班的最後階段到北大進行近三個月的訪學。

北京大學訪學小記

張維玲(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到了新的環境,最容易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我在北大旁聽三門課。首先是鄧小南教授的「宋代政治制度史專題」。鄧老師相當重視與學生互動,例如我們在課堂上一起閱讀《宋史.職官志》總序,由每位學生讀一句,並進行白話翻譯,老師則給予及時的指導與講解。鄧老師也將宋代官、職、差遣的性質與演變,做了相當深入的剖析。在宋代的史料中,官僚制度無所不在,若對宋代制度沒有較通盤的理解,就不容易準確掌握史料。

其次是陳蘇鎮教授的「漢代政治與政治文化」。陳老師對漢代政治史的諸多問題,都透過講解關鍵史料,進行深入探討,邏輯相當清楚、綿密。例如藉由分析公羊學、穀梁學、《左傳》在兩漢的盛衰,把握西漢政局的發展與走向。我在博士論文中也嘗試結合政治史與經學史,因此陳老師的研究方法與觀點,對我相當有啟發。

第三門課是葉純芳老師的「中國經學史」。葉老師是東吳大學中文系的博士,我們同樣來自台灣,特別感到親切。葉老師教學相當認真,從製作ppt到編寫上課講義,都非常精緻、用心。歷史系的學生對經學較不熟悉,但經學構成傳統士大夫的知識大本營,可以說是打開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一把鑰匙。因此葉老師在北大歷史系開授經學史的課程,對歷史系學生而言,頗具意義。這門課是開給本科生選修,但有不少研究生旁聽。

聽課之外,我與鄧老師門下的學生有較多互動。鄧門現有9位博士生(不含外籍生)、5位碩士生,選題方向主要在政治制度史、軍政史,少數幾位對藝術史、外交史感到興趣。他們如同一個研究團隊,在學術與生活方面,都彼此關心、照顧。我與其中幾位因參與2012年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的「宋史博士生研習營」、2013年「政治史新視野」學術會議已經認識,這次到北大也抱著見老朋友的願望。他們對我相當友善,幫忙解決生活上、學術資源上的大小難題,讓我很快適應了北京的生活。

▲與鄧小南老師合影於北大中國史研究中心。(編按:牆上三張照片,為該中心創始人鄧廣銘先生、周一良先生、王永興先生(由左至右),另二位為宿白先生、田餘慶先生。)

我也參加了鄧門學生組織的討論會,進行兩次報告,討論我的博士論文第三章、第四章初稿。與學術會議最大的不同是,討論會參與者事先花了較長時間仔細閱讀論文,我在討論會上只報告15分鐘,其餘兩個多小時皆為意見交流。鄧門學生的討論風氣相當好,以理解報告者的論文為前提,提出相當誠懇、敏銳、直接的意見;他們指出問題的同時,還懷著協助作者把論文處理得更好的誠意。兩次討論下來,感到獲益良多之餘,還有滿滿的感激與感動。

在與北大博士生交流的過程中,也很深刻的認識到北大與臺大博士班制度的不同。北大通常要求學生四年畢業,若延遲,不但學生的福利減少,導師也會受罰。在這樣的制度下,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主要在於解決學生經濟負擔。北大的獎學金直接抵免學雜費和住宿費;此外,有一個月2,000人民幣的生活費。搭配學校食堂價格低廉且選擇眾多,除非有較多其他花費,否則綽綽有餘。在畢業要求上,北大有所謂「期中考試」,學生須提交兩篇專題論文;以及「開題考試」,即口試博士論文大綱,兩種考試皆由5位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口試。此外,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發表兩篇論文或書評,期刊論文或會議論文皆可。不少北大古代史(上古到明清)教授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論文,即為因應求職的現實需求。

這次在北京,筆者也走訪了王曾瑜教授、李華瑞教授、包偉民教授,他們在學術上、待人處世上,都是令人尊敬的長者。王曾瑜教授在宋代軍事史、經濟史、社會史,有重要且細緻的研究成果,我們過去在讀書會上讀《宋會要輯稿.食貨》就倚重王教授的研究。李華瑞教授對宋夏關係、宋代酒稅、宋代救荒、王安石變法的研究,為該領域的必讀經典,李教授也觸及宋代政治思想,研究範圍既深且廣。包偉民教授在宋代經濟史、城市史有很深入的探討,觀察敏銳,為大陸宋史學會的現任會長。

▲與王曾瑜老師合影

在離開北京前,鄧門學生特地為我餞行,其中幾位還陪我遊歷北京各大名勝,都讓我感到友誼的真切。鄧老師現在身兼國務院參事,同時必須照顧許多研究生,非常忙碌,但還是在百忙中抽空幫我看論文,提出精闢的建議。回台前夕,我與鄧老師從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走到勺園,邊走邊討論,她討論文章的態度認真而誠懇,讓人難以忘懷!

博士班的最後階段,若是充滿苦澀與孤獨,或許並不讓人意外,但我有幸走訪北京大學,過了近三個月相當快樂、愜意的時光。未名湖美麗的湖光水色、蔚秀園樸實寧靜的環境,以及這裡讓人銘感於心的人情味,在我的學生生涯留下很特別的一頁。

▲鄧小南老師門生為我餞行(2014年11月22日攝於秦門餐廳)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