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2013年 10月出刊   
 
 
 
《史原》論壇

▲《史原》論壇

 

別提Google!你聽過__?
《史原》跨學群討論會:史料資源與研究工具
陳育麒、曾沅芷(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生)

《史原》自創辦以來,作為歷史學門研究生發表論文、討論與交流的平台,除了傳統學術刊物既有的邀稿、審查、刊行的業務外,2010年復刊後,並協辦以歷史研究為核心的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包括臺大歷史系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經營網路平台「史原論壇」, (註釋1)並定期發布各歷史研究學群的學訊。此外,2012年4月首度舉辦「跨學群討論會:中國傳統法律知識、教育與傳播」,提供對主題有興趣者互相討論的平台,成效不錯。是故《史原》編輯群於2013年再次精心策劃一場跨學群討論會,期待藉由不同學群成員的討論,激盪出更多火花。

本次跨學群討論會規劃的主題為「史料資源與研究工具」,邀請各學群研究生一同參與。討論內容包括不同種類的史料及其運用、電子資料庫、工具書資料庫的檢索、書目軟體的使用、歷史地圖製作等,因應史料依時而變的性質,透過各項資源的介紹與分享,希望達到跨學群主題交流的目的。

討論會由主持人楊曉宜(《史原》復刊第五期主編)首先致歡迎詞,說明本次討論會旨趣。時下研究生、大學生撰寫報告、論文,利用網路搜尋引擎(如Google)搜尋資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利用的電子資源?本次討論會邀請熟悉各領域電子資料庫的研究生分享他們的使用心得,使與會者能夠一次瞭解多種學術電子資源的使用方法及技巧。(註釋2)

  本次跨學群討論會講者簡介與講題:
一、上古史:林益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簡牘與秦漢史研究
二、中古史:吳修安(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地名考證與歷史地圖製作
三、明清史:鹿智鈞(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明清檔案資料庫與e考據
四、近現代:蘇聖雄(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國史館數位資料寶庫
五、臺灣史:翁稷安(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介紹
六、外國史:陳建元(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外文資料的蒐集妙招

一、上古史:
  林益德──簡牘與秦漢史研究

林益德首先介紹「何謂簡牘」?依材料有竹、木兩種,形制則有簡、牘之別,有竹簡(或木簡)、木牘兩種。簡牘之於秦漢史研究極其重要,原因在於簡牘為戰國、秦漢時期的一手資料,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法律、經濟、醫學、宗教、文化等各層面,目前的秦漢史研究幾乎無不使用簡牘。

接著介紹當今出土的簡牘概況,並進一步舉例說明,若研究者要使用這些材料,在出版品及文物圖像資料庫之間該如何取捨。一般來說,出版品的印刷品質好,且多附有釋文,參考資訊較多,並適時結合電子資料庫,彼此相輔相成,更能豐富簡牘方面的相關研究。

最後的實際操作,講者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的漢簡資料庫「漢代簡牘數位典藏」示範,介紹簡牘與秦漢史的相關研究社群,希望有志於此的學友可以取得進一步資訊。

左起:討論會主持人楊曉宜、主講者林益德
左起:討論會主持人楊曉宜、主講者林益德
▲左起:討論會主持人楊曉宜、主講者林益德

二、中古史:
  吳修安──地名考證與歷史地圖製作

吳修安闡明地理資訊與歷史學研究合作的必要,並且以常用工具書與資料庫為開端,次第介紹1930年代以降中國、日本學者編纂的歷史地理權威工具書、歷史地名辭典、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

其次,從地理位置、沿革變遷、淵源來歷三方面,說明如何進行地名考證,強調使用一手資料的重要性,以釐清建置沿革及其離合與變化。同時,也必須注意非漢語族群的語言或方言的影響,例如可能會有「枸木」、「九牧」此類同音異字的情況。在實際講解歷史地圖製作的範例之前,講者再次釐清「地圖、歷史地圖與歷史研究」的定義與其之間的關係,再以CorelDRAW為例,介紹如何用繪圖軟體繪製歷史地圖。

最後,介紹地理資訊系統(GIS)及其應用軟體,並以簡介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CHGIS)、中國人口地理資訊系統(CPGIS)、中研院「中華文明時空基礎架構系統」(WebGIS)等資料庫系統的價值及簡易應用做結。

三、明清史:
   鹿智鈞──明清檔案資料庫與e考據

鹿智鈞在講演前半部著重於介紹明清檔案,以及利用電子資源考據時應注意事項。首先,講者從內閣大庫檔案的傳奇性故事「八千個麻袋」談起,介紹這三十一萬多件檔案在近代歷史過程中如何被保存下來,繼而講述內閣大庫檔案的種類,以及該資料庫使用方法簡介和相關出版品。(註釋3)

接著,介紹臺北故宮檔案,並簡介清代特殊的奏摺制度及其史料價值。臺北故宮檔案的種類多樣,包括宮中檔、軍機處檔案等。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並非全數檔案都已數位化,仍有部分檔案需要查看紙本資料。

最後,講者在「淺談e考據」部分提及,電子資料庫的「檢索」功能固然方便,可免去翻查巨量資料之苦,但其中有相當多陷阱。例如,檢索的「關鍵字」是否能夠涵蓋預期獲得的資料類型。講者再三強調,電子資料庫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但無法完全依賴,而且找到相關資料後,必須要有能力判斷史料的價值性,進行有效的解讀並瞭解其間的歷史脈絡,並在一次次查找資料中習得經驗,才能將電子資源為人所用,而不至於迷失其中。

四、近代史:
  蘇聖雄──國史館數位資料寶庫

講者蘇聖雄透過其在國史館的工作經驗,詳盡說明國史館的檔案檢索系統,以及國史館數位典藏計畫的沿革架構。

國史館所提供的清史、民國史檔案資源相當豐富,亦有史料文物查詢、數位檔案等多種檢索系統,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可多加利用。講者亦在演講中演示數個資料庫的實際操作方式,有史籍全文檢索、民國重要史事檢索、民國史書籍與論文目錄檢索、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等。善用這些資料庫,民國史研究者可快速蒐集檔案、史籍,為史事編年,也便於查詢領域內的二手研究著作。

主講者:左起吳修安、鹿智鈞、蘇聖雄
主講者:左起吳修安、鹿智鈞、蘇聖雄
主講者:左起吳修安、鹿智鈞、蘇聖雄
▲主講者:左起吳修安、鹿智鈞、蘇聖雄

 

五、臺灣史:
  翁稷安──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講者翁稷安提及人文學科與數位化科技結合的樂觀與悲觀面。他特別指出,人文學科建立數位資料庫,系統工程並非主要問題,更重要的是人文學者要如何與背景不同的理工領域人員對話,如何讓對方理解人文學者的需求,建立有助於人文學研究的資訊系統。而且使用者一時沒有幫助的資料,或許會成為下一研究階段的某個契機。

講者介紹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HDL),其中收錄明清檔案、清代到日治的古契書等珍貴臺灣史研究史料,並演示資料庫的使用方式。最後,講者以旅行比喻歷史研究,呼應開場白,儘管科技進步,改變人們旅行所用的交通工具,但人們自旅程得到的意義未必受到物質變遷的影響。相對地,數位化科技或許改變了歷史學研究的方式,但史學研究者仍需思考歷史學研究有何不變的特殊技藝與核心價值,在維繫核心價值之餘,同時與其他學科對話、調和。

六、外國史:
  陳建元──外文資料的蒐集妙招

講者陳建元以網路收集外文資訊為題,介紹幾種資料庫與搜尋引擎,以及幾種促進搜尋效率的小技巧。

例如廣為人知的Google,它有搜尋學術文章與書籍的功能,且能設定時間、語言、關鍵字,幫助研究者排除不必要的資訊,更精確掌握研究主題的學術資訊。研究者也可以鎖定某位領域內的重要學者,搜尋臺大、中研院或線上圖書館是否藏有其著作。我們可以先利用哈佛圖書館等國外圖書館網站,找到目標著作後,再輸入書名至臺灣大學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如果研究者希望找到更多相關主題的資料,也可以搜尋國外大學與該主題有關的課程大綱,其書單往往會列入重要的相關著作。這些技巧均可協助國內的世界史研究者或外文資料使用者,更有效率地取得外文資料。

主講人:左起翁稷安、陳建元
主講人:左起翁稷安、陳建元
▲主講人:左起翁稷安、陳建元

 

綜合討論

六位講者以三個多小時分享豐富經驗,也提出一些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綜合討論則開放聽眾與者互動。

主持人楊曉宜首先提問:人文學研究援引科技輔助,兩者交會的同時依然有某些缺陷,要如何在科技與人文的互動中調和缺陷?鹿智鈞對此回應:現代研究者坐擁更多的研究資源,但要超越前人的研究,關鍵在於能否問出更好的問題。研究資源等數位科技只能輔助研究者,所節省的搜尋資料的時間,可用於思考問題,並透過找資料、與資料互動的過程,提出更精煉的思考點。接著,與會者提到GIS與歷史地圖的問題,他擔憂自己所學的技術會遭遇限制,無法發揮所長。吳修安回應表示:高階技術若缺乏應用,自是白費工夫,但關鍵在於使用者掌握的工具及其使用的目的,如果只是呈現一張簡單的圖,普通軟體可以完成,不須用到高階軟體。

最後,與會者毛元亨分享他的感想:從其自身研究經驗出發,資料庫搜索資料對於研究者掌握題目脈絡,其實並無幫助。研究者必須透過文本分析,才能逐步釐清學術脈絡,檢索系統本身無法分析兩樣事物的相關程度,解決問題最終仍仰賴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對此,翁稷安回應:人文研究畢竟以人為中心,研究者必須自行找出脈絡。同義字的問題,以足量的字詞庫即可解決。研究者不須將科技視為死物,應將之視為與歷史學研究的對話工具。資料庫有時提供出乎意料的資訊,可能會解決問題,也可能產生新的刺激。最後,研究者仍須注意統計學與量化史學的盲點,希望未來的人文與科技能有更好的對話。

結語

2013年《史原》跨學群討論會,在六個領域、六位講者、與會聽眾及工作人員熱烈地交流之中,畫下完美的句點。透過研究者的經驗交流,我們認識到運用數位資源,其實是人文與科技間延續不斷的對話。現代科技帶給歷史學者更方便的研究環境,但也帶來新挑戰和新思維,這是各領域與各階段研究者皆須面對並試著調和的問題。

討論會現場(2013年5月4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文20教室)

▲討論會現場(2013年5月4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文20教室)

註釋1:史原論壇http://shi-yuan.blog.ntu.edu.tw/,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加入史原論壇。

註釋2:本文為跨學群討論會紀要,演講詳細資訊,有興趣的讀者請至史原論壇下載每位講者的簡報檔。

註釋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認識明清公文書」故事動畫: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xANnS4q00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