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2013年 10月出刊   
 
 
 
甘懷真主任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的母親(中),左為趙老師的二妹趙薇娜女士。

▲甘懷真主任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的母親(中),左為趙老師的二妹趙薇娜女士。

編按:
  趙綺娜老師2013年3月中旬猝逝,本系師生至感哀痛。為感念趙老師熱心奉獻心力於教學與學術研究,本系於5月10日舉辦「趙綺娜教授追思會」。趙老師高齡九十的母親及三位妹妹趙薇娜、趙綺平、趙綺敏女士出席,多位學界友人、同學與學生憶述趙老師至情至性的一面,現場氣氛溫馨感人。本文為與會來賓發言摘錄,以第一人稱記錄。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紀實
石昇烜(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生)記錄整理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在歷史系學生羅莉婷、吳倩宇演奏小提琴與長笛的樂聲中揭開序幕。主持人林維紅老師與古偉瀛老師首先代表臺大歷史系向趙老師的家人以及出席的各界師友致謝,並感謝每個協助追思會籌辦的單位與個人,包括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同學會等。趙老師對歷史系的教學及臺大通識教育都有極大的付出與貢獻,她的離開無疑是學界的重大遺憾。我們謹以誠摯的心情來紀念她。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在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舉行,趙老師的家屬以及學界友人、同學、學生逾百人出席。(2013年5月10日攝)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在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舉行,趙老師的家屬以及學界友人、同學、學生逾百人出席。
(2013年5月10日攝)

系主任甘懷真老師表示,趙老師是大家的好家人、好同事、好朋友、好老師,我們舉辦這場追思會,是對趙老師的一點心意,若有招待不周之處,尚祈見諒。中研院歐美所在籌備過程中一直與我們合作,北卡(北卡羅來納大學)同學會也盡心盡力協助,臺大歷史系主要籌畫的系辦公室同仁,我在此一併感謝。相信趙老師在天之靈,一定看到大家的付出與思念。

趙老師走得太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言,對活著的人來說,甚為遺憾。我一直在想,若趙老師臨終前有機會對大家說幾句話,她會說些什麼。系辦的同仁與我討論,是否能將趙老師貼在研究室門上的這句話── Neat people never make the exciting kinds of discoveries I do! 放在追思集的封面。這應該是趙老師很喜歡的一句話,也是她想傳達給我們的自我寫照,或許也可視為某種遺言。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整齊之人總不如我會有驚奇的發現!」我想趙老師是用這句話來自我解嘲、自我勉勵,因為她自認為不是Neat people,不安於在自己領域內有條不紊的整理研究,喜歡跳脫熟悉的框架去探索、發現新的興趣。趙老師在各式研討會提問,即使不是她熟知的議題,仍有極高的求知慾,也經常和同事分享她「驚奇的發現」。趙老師在她的研究之路上一定是位快樂的學者,這些發現到底有沒有公開或寫成論文,未必是最重要的,她享受這些發現後的驚奇與快樂,這就是我所認識的趙綺娜老師。最後,感謝趙老師家屬,也希冀你們能稍感安慰。祈望趙老師能安息,將思念永遠留給我們,謝謝大家。

接著由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致詞。臺大歷史系舉行這場追思會,一方面是緬懷其人,一方面是回顧趙老師在學術和教育上的貢獻。趙老師在3月中旬去世,非常突然,沒有機會向她說再見,至今仍覺得傷感。正如紀念網頁上大家對趙老師的懷念,趙老師給我的印象也是極為熱情、直爽,而且對工作非常投入,她的離去對美國史的研究和教學是重大的損失。

我與趙老師只有一次長談的機會,那是在2005年12月,當時我還未在臺大專職任教,趙老師則已經來到歷史系。我記得當時趙老師跟我談到她如何教書、如何幫學生訂英文教科書,我聽了十分吃驚,沒想到有老師會花這麼多氣力在教學上。後來與她成為同事,更熟知其教學熱誠,說話直接而誠懇。

大學時代,有一次我到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找資料,在美國文化研究所(編按:後更名為歐美研究所)巧遇年輕時的趙老師。趙老師去世後,不知為什麼,我常常想到這幕近四十年前的情景。參加追思會是我紀念趙老師的方式,我想這個世界需要多一些像她這樣的人。謝謝各位!

主持人林維紅老師(右)與古偉瀛老師致詞

▲主持人林維紅老師(右)與古偉瀛老師致詞

臺大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致詞

▲臺大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致詞

趙綺娜老師紀念獎學金

趙老師過世後,家屬為延續趙老師的教學熱誠與關懷學子的精神,決定捐贈歷史系新臺幣500萬元,用以設置獎學金。

甘懷真主任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的母親(中),左為趙老師的二妹趙薇娜女士。

▲甘懷真主任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的母親(中),左為趙老師的二妹趙薇娜女士。

甘主任表示,這是臺大歷史系成立以來,單筆最大金額的捐款,對本系的幫助非常大,而且趙老師的家屬不願等到明年本金孳息才能動支,還另外追加20萬元,以便在今年度就能發放獎學金,令人感佩。我謹代表歷史系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的家屬。

這筆獎學金由臺大校方統籌管理,臺大對獎學金的管理與監督制度非常健全,我相信只要臺大歷史系在,就會有這份獎學金,大家就會永遠記得趙綺娜老師。

 趙老師的四妹趙綺平女士代表家屬說明捐贈獎學金的理念。她表示,大姊一直是拿獎學金才得以完成博士學業,家人也知道她對學術研究與教育非常投入,所以我們希望回饋社會,幫助認真、有才華、一心向學的學子,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繼續學習,將來成為傑出的人才。很感謝家母理解大姊的志向,同意我們的想法,允諾這筆捐贈。我們希望在今年9月開學後就可以讓需要的學生申請這份獎學金。而在討論獎學金獎助內容時,很感謝林維紅老師和閻鴻中老師提供許多建議與幫助,現在請閻老師簡短介紹獎助內容。

趙老師的四妹趙綺平女士代表家屬說明捐贈獎學金的理念。

▲趙老師的四妹趙綺平女士代表家屬說明捐贈獎學金的理念。

閻鴻中老師:當我得知趙老師這份獎學金的構想後,就和林維紅老師一起商量獎學金的相關內容。目前主要獎助的項目有兩個方向,一是獎助具有學習熱誠、研究潛力且特別有經濟需求的學生,設定的獎助金額是一年4萬元,有數個名額,原則上由低年級的學生開始補助,希望能長期支持學生的學業。二是趙老師長期從事美國史相關的研究,並講授美國史等課程,因此希望能獎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研究生,也很盼望有興趣的學生能繼承趙老師的研究事業。若一時沒有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其他領域的研究生也可以申請。目前暫定如此,也歡迎各界朋友多多指導建議,將這份獎學金作最完善的使用。謝謝。

古偉瀛老師:謝謝閻老師的說明。趙老師來臺大任教前,在中研院歐美所服務20餘年。歐美所所長柯瓊芳女士今天不克前來,還是有好幾位老同事親自到場,而且歐美所蒐集趙老師在所裡服務時的照片和相關文件,包括1976年趙老師獲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以及1996年申請到國科會出國補助的公文,製成紀念影片《緬懷與追思:Ena在中研院歐美所的日子》,非常感人,請大家一起欣賞。(影片播放)

張淑雅老師簡介趙老師學術貢獻

林維紅老師:趙老師治學非常紮實,在臺灣從事美國史研究的人並不多,要介紹她的研究,趙老師的朋友張淑雅教授是很適合的人選。以下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教授簡介趙老師一生的學術研究成果。

 張淑雅教授:看了剛剛播放的影片,我現在有點說不出話。除了歐美所的同仁外,我可能是最常與綺娜一起參加會議的,常常坐在她旁邊。臺灣研究中美關係或美臺關係史的人其實不多,近年來年輕一輩可能比較多,且其他人研究美臺關係的範圍主要都是當代的,而不是研究1950年代臺灣如何在國際局勢中求生存。綺娜在系上長我很多屆,但我們有許多共同點,唸碩士班時都是陳捷先老師的學生,研究清史,後來我們都改走美國史,從美方的角度來研究中美關係(臺美關係),我想這是基於我和綺娜對於臺灣發展與前途的關心。

張淑雅女士簡介趙老師在美國史研究之貢獻

▲張淑雅女士簡介趙老師在美國史研究之貢獻

我們的研究也都受到中美斷交的影響,堅信忠實盟友不會背信的我們,著實難以相信美國會突然拋棄臺灣。那時綺娜在北卡念書,同學安慰她說沒關係,國會會出面do something,不會丟下臺灣不管。綺娜很好奇:美國總統已經決定的事情,國會又能做什麼?這就讓她的研究從美國對臺政策本身,轉向研究國會的運作。當時國會內所謂的「中國幫」(國會外的人則稱為「中國遊說團」),在美國各界的名聲並不好,大家認為他們被國民黨收買,在議會中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綺娜決定深入探討國會如何影響國家決策,因此開啟了對美國國會內「中國幫」的相關研究。

我在撰寫博士論文時,到美文所找資料,孫同勛老師介紹我和綺娜聯絡,因此我們認識前就曾互相通信討論問題。後來我到近史所工作,因為有共同的關懷,成了彼此的道友,也時常出現在同樣的討論會,擔任對方的評論人,所以我對她的研究算是稍有瞭解。綺娜的研究其實已經拓展到其他層面,不像我還只是停留在政策的研究。她從美國國會議員對臺灣、對東亞事務的關懷,討論到美國文化對亞洲的影響,這是臺灣的相關研究中較被忽略的面向。

1980年代後,歐美學界的冷戰史研究開始轉向美國如何透過政策,輸出其文化與價值觀,進而影響全球。西方學界多注意美國對歐洲地區的文化輸出,綺娜則聚焦於美國對華人世界的文化輸出,並分別討論臺灣與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的華人社會受到的影響。綺娜源於自身的經驗和所學轉向這方面的研究,但至今臺灣學界仍未見相關的討論。近年臺灣本土意識抬頭,強調以臺灣文化為主體,所以衍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去中國化」口號。其實臺灣過去一甲子以來的文化面貌,除了中國因素外,被忽略的還有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化的滲透伴隨美國對臺的各種援助而輸入,我國政策上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綺娜追根溯源,從美國文化輸出相關法案的精神、目標及訂立過程著手,到法案如何在臺灣實施,分析美國文化如何深入臺灣,並觀察臺灣的政府與民間如何回應。比如,探討透過學術交流而赴美的學人對美國的觀察與回應,以評估美國政策的成果,亦反映美國欲透過將他國知識菁英、領導階層「美國化」,進而控制全球外交、扶植親美政權、甚至干預他國內政的想法與作為。在中華民國政府方面,則由於外交情勢險峻,需要爭取人民的信心,除刻意宣傳美國的支持之外,也連帶宣揚美國的民主價值與文化,亦即間接支持了美國化。綺娜分析中華民國的中學教科書內容,探討政府如何推銷美國文化、並形塑美國是支持臺灣的忠實盟友形象,也觀察中美斷交前後教科書對美國形象描述的差異。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競爭國際上的「中國」代表權時,爭取海外華人的支持也十分必要。綺娜從香港的美國新聞處著手,研究其對海外華人、甚至對岸人民的宣傳內容與技巧。此外,還分析援助中國流亡知識分子協會,如何與許多反共卻又不願來臺、以致流落香港的知識菁英接觸,並運用他們從事對華文世界的反共宣傳,如大家熟知的張愛玲,即接受了香港美新處資助,出版了如《秧歌》等許多有名的反共小說。從對華人的宣傳,綺娜進一步探究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如何處理東南亞華人的問題,連帶關懷東南亞華人與東南亞各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華人在經濟上的優勢與對祖國的情感,往往與在地政府希望同化的方針衝突;而中華民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則常常面對保僑與反共之間的困境。我認為這些研究視角,在臺灣都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綺娜生於中國現代史上的關鍵年分1949年──民國38年,她的生日(1月23日)後來因為是1954年韓戰「反共義士」抵臺的日子,而被定為自由日,也很符合她的性格。綺娜在教學上可說是兢兢業業、全心全力,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思考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引導學生。相對之下,研究時間不免大幅限縮;她蒐集了非常多的資料,可惜來不及好好運用。之前綺娜還和我聊到,退休後要設法完成已經開始的研究。綺娜的研究,有助於臺灣人民釐清各種情感與政治上的認同,尤其「美國化」已根深蒂固在臺灣的意識與價值體系中,卻往往被忽略,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反省。她突然離去,著實令人遺憾。

今天我在此簡單介紹綺娜的研究貢獻,也希望未來有人能承其志業。謝謝。

古偉瀛老師:非常謝謝張老師精彩的介紹,讓我們看到趙老師專注研究的一面。大約在十年前,在本系高明士老師、林維紅老師的力邀之下,趙老師從歐美所來到臺大任教,才有這十年來趙老師精彩的教學。

林維紅老師:接著播放的影片是歷史系系辦同仁製作,收集了綺娜這些年在臺大用心教學和參加各式活動的身影,也有綺娜早期的一些照片,可以讓我們扼要的回顧綺娜的家庭生活,還有與學生、同事們的互動。

影片播畢後,林維紅老師有感而發地說道:誰知道這會是真的?綺娜就這樣不告而別。3月13日的「美國歷史與電影」是趙老師的最後一堂課。當天晚上她還參加了歷史系學生會舉辦的「數位資源與史學研究」的工作坊,學生邀請圖書館推廣組來介紹如何使用書目軟體Endnote。趙老師一直很希望學會使用這個軟體,與圖書館的老師討論許久才離開。很難置信綺娜就這樣不告而別,但她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回憶和感恩。

頁1
前一頁 1 2 3 下一頁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