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2013年 10月出刊   
 
 
 
與指導教授Michael Szonyi(宋怡明)老師(左)、Peter Bol(包弼德)老師(右)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前合影

▲與指導教授Michael Szonyi(宋怡明)老師(左)、Peter Bol(包弼德)老師(右)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前合影

編按:
102學年度第1學期,本系新聘羅士傑老師為專任助理教授。羅老師為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系博士,曾於康乃狄克大學歷史系任教兩年,專長領域為晚清至民國地方社會史研究、宗教與地方政治。本刊特邀羅老師分享其求學以至為人師表的心路歷程。

我想成為怎樣的歷史學家?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我出生於臺中新社鄉下,從小就很喜歡聽外公講故事。外公只是一個普通的臺灣農夫,沒受過太多教育,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是年輕時當過快兩年的日本兵。跟住在山裡的祖父母家相比,外公家顯得特別乾淨,我到現在都還可以清晰記得,不光是地上一塵不染,連割稻子用的鐮刀和其他農具,外公、外婆都可以整整齊齊地按照大小依序地掛在牆上。那時我心想:一樣是祖父母輩,生活習慣怎麼會差這麼多?

除了從軍經歷,外公最喜歡跟我說家鄉的掌故(這些故事後來影響了我的碩士論文)。小時候,我會去村裡的廟玩耍,常聽那邊閒坐的老人說故事。他們通常就是閒聊,話話彼此家常,最喜歡聊地方上的事,比方說村長怎樣、鄉長又如何等。那時我念小學了吧!讀了課本所謂的「知識」,開始覺得那群看我長大的老人說的內容還真刺耳,有時會忍不住跟他們辯論。一開始這群老人還有興趣跟我「鬥嘴鼓」,但當我講不贏他們,開始把課本拿出來的時候,他們就會露出「唉!但願上帝原諒你的無知」的眼神。這樣的疑惑陪伴了我一段時間,我常在想:那些我認識的長輩都是「古意人」,學校課本和老師教的內容,也應該都是真的吧!那到底哪邊的說法才是可以參考的呢?

任教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歷史系期間,與修課學生合影

▲任教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歷史系期間,與修課學生合影

讀國二的時候,大概在1987-1988年左右,臺灣社會開始討論二二八事件,但是講得很含糊。我記得報上寫著: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回答立法委員質詢,表示這是一起光復初期的「緝煙血案」,政府也感到非常遺憾云云。後來我去問外公跟他的朋友們,當然得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民間說法」,我的困惑因此更深了!

當時學校有所謂的「說話課」,實際上都被導師拿來上國文或數學。有一次,因為縣裡有督學要來視察,真的得上「說話課」。中學成績頂多算中等的我,很喜歡發表意見,導師就說:既然你這麼喜歡講話,那說話課給你機會講好了。「什麼都可以說嗎?」我問道。「隨便啦!」老師答。得到這樣一個「說話」的好機會,我自然很興奮,開始張羅著要講什麼內容。剛好就在那個時間點,《聯合報》以全版刊登監察委員楊亮功寫的「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我一看,大喜過望,就準備說這個題目,然後半懂不懂、生吞活剝地讀了那篇「官樣文章」。我永遠記得,我在臺上練習「說話」,坐在教室後面的師長露出的尷尬眼神。我想那時候,我對歷史的興趣已經被挑起了!

1990年代初,正好是臺灣邁向「後戒嚴」的重要時代:強人已死,以往長期令人畏懼的「黨國體系」開始鬆動。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和同輩的朋友,因為缺乏「黨國恐怖」(terror)的直接生活經驗,對當時發生的「改變」,其實沒有「大快人心」的淋漓,而是有更多摸索與挑戰不可知「底線」的「快感」。對我來說,如何理解與「脈絡化」這些周遭的改變及未來的發展,成為我很有興趣的問題。

 後來如願進了歷史系讀書,沒多久我就發現課堂學到的知識,似乎沒辦法解決我對那個時代的疑惑。因為中正大學地理位置比較偏遠,休閒娛樂不多,加上梁志輝學長總是不厭其煩地開導,我花了很多時間閱讀,也非常幸運有機會在南臺灣跑田野。悠遊在臺灣南部的鄉間,隱隱約約感到「學問」(scholarship)的崇高偉大,雖然還不是很清楚如何學習學問,只是覺得自己應該更堅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跟耐心。

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Richard Davis(戴仁柱)老師(中)合影

▲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Richard Davis(戴仁柱)老師(中)合影

到清華大學讀研究所後,真像進了一座令人眼花撩亂的寶山!拜清華的自由學風所賜,雖說我是歷史所的學生,但有將近一半的畢業學分是在人類所修習。新竹三年,最重要的學習經驗:除了知道「漢學」如何研究得來,而且有機會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樣的學問。準備寫碩士論文階段,我打定主意要做和自己生活經驗相關的論文,就以小時候常聽家中長輩說到的「羅冠英」故事,開啟我對臺灣19世紀中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的討論,並且非常愉快地把論文寫完。我很清楚記得,論文口試委員許雪姬老師當場評論道:這一篇論文的作者有很明顯同情弱者的傾向。聽到那句話,我就像是被打到一樣,也找到了自己日後討論與理解歷史的方向感。

 研究所畢業後,在陸軍的「裝甲旅」學習了兩年「制度與人性」。2003年我負笈前往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到現在印象都還很深的是,指導教授Richard Davis(戴仁柱)老師所說的,他對我有兩個期望:第一他不希望我的博士論文是碩士論文的延伸,畢竟博士是作為學者的訓練,若是延續之前的興趣或熟悉的區域,等於浪費了這段寶貴的「學習」時光。再者,系上規定博士生必須有三個不同的考試領域,他希望我在資格考前,多讀一些之前不熟悉的東西,因為這是成為學者前,最後一次學習新東西的機會,要多加珍惜。多年後,指導老師的耳提面命,如今仍言猶在耳。

與指導教授Michael Szonyi(宋怡明)老師(左)、Peter Bol(包弼德)老師(右)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前合影

▲與指導教授Michael Szonyi(宋怡明)老師(左)、Peter Bol(包弼德)老師(右)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前合影

很幸運的是,2005年秋天,去哈佛大學上Philip Kuhn(孔菲力)教授關於清代檔案的課。那門課規定,每個修課學生都要從清代文獻中找一個題目,在期末發表課堂報告。我選的題目是同治年間的溫州金錢會事件。課後,孔老師問我是否已經看過新出版的《溫州文獻叢書》?我一聽喜不自勝,連忙衝去圖書館把那套書搬回家慢慢研讀。後來論文指導教授Michael Szonyi(宋怡明)老師於2006年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轉到哈佛大學任教,宋老師當年收了一位老家在溫州瑞安的學弟,也因為有這一位學弟的幫忙,我得以在陌生的溫州漸次開展田野工作。有了這些機緣,讓我決定用溫州的地方文獻來寫博士論文。

與鄭振滿老師(左)作田野調查

▲與鄭振滿老師(左)作田野調查

 選擇一個對我而言是新的研究區域後,當然要考慮「問題意識」,乃至於「終極關懷」。準備資格考時,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布朗大學的英國社會史專家Timothy Harris與現代日本史專家Kerry Smith做副修(minor)。如戴仁柱老師所預測的,我花在兩個副修的時間比主修多,且收效可能比主修更大。英國史老師主要專注的問題是前現代英國的大眾政治(popular politics);而日本史老師的博士論文則是以戰後日本的土地改革為題。在他們的指導之下,我對「地方社會」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想要嘗試。如同英國史老師說的:所謂的歷史研究,不應該去發明更多的範疇(categories),而是應該理解與討論推動歷史變化的動力(dynamic)為何。已經開始閱讀文獻的我,選擇理解文獻與建立分析脈絡的問題是:到底一般人(ordinary people)如何組織自己去跟更大的歷史過程互動?透過文獻與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我想答案應該要從考察「地方宗教傳統」(communal religious traditions)找起。

拜哈佛為學術中心之賜,我有機會受教於「華南學派」的許多老師與朋友,緣分起於2006年春天在哈佛舉辦的「歷史人類學論壇」。同年夏天,我先參加Peter Bol(包弼德)教授與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所組織的「溫州泰順考察團」,之後轉往福建省莆田市,與影響我至深的鄭振滿教授「跑村子」。接著去山西參加「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最後再回溫州進行實地考察。這趟全程47天、15個城市的「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的田野研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莆田每天跑完田野,大夥在鄭老師家樓上的大天臺「抬槓」的日子。

當時我傾向用「宗教動員」(religious mobilization)的方式切入地方社會,但是包括鄭老師、丁荷生(Kenneth Dean)老師,連之後我去福州大學拜訪的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都認為這樣的角度無法解決我想討論的關於「地方政治」的問題。而總想用「學者概念」來解釋「田野現象」的我,為此十分困惑!鄭老師為了提點我,在山西時,往往指著廟裡隨處可見的提名捐獻碑,吆喝我道:「嘿!你還不快過來看呀!這可不就是你要找的『宗教動員』嗎?」也多虧老師不厭其煩地「當頭棒喝」,才讓我想清楚一個道理:身為歷史工作者,我想理解的其實是地方人群的日常生活經驗邏輯,而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學會如何在「歷史現場」讀懂「地方文獻」。結合了文獻與田野調查結果,再找出地方的說法來澄清「地方脈絡」與「官方說法」的競合關係(contestation),然後以此為基礎,思考每一個時代不同人群所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從而希望突破長期受到「民族國家」與「現代化」所遮蔽的「大歷史」與「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在往後的歲月,我想我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堅持與努力。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