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   2013年 4月出刊   
 
 
 

2012 UT-NTU Bridge Conference全體成員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安田講堂前合影

▲2012 UT-NTU Bridge Conference全體成員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安田講堂前合影

編按:

 臺大文學院執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動國際化」為重點工作之一,具體措施包括增加出國交換生獎學金名額、鼓勵大學部學生至外國大學學習。2011-2012年間,本系即有多名學生申請補助,赴海外學習。從學生回國後撰寫的報告書可知,收穫頗豐。以下節錄三份報告,以饗讀者。

 

2012 UT-NTU Bridge Conference
胡安美(臺灣大學歷史系大學部B99學生)
參訪時間與行程規劃

 UT-NTU Bridge Conference是由東京大學學生國際交流機構(University of Toky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stitution of Students, UT-IRIS)和臺灣大學國際論壇社(International Seers Organization, ISO)共同規劃的交流活動,自2007年開始,每年夏天在東大、臺大輪流舉辦,2012年於東大本鄉校區召開。從2012年8月27日到31日,在這五天裡,臺、日雙方大學生透過報告、聆聽東大理事江川雅子女士演講、參訪活動,增進對彼此教育體制的認識,並在31日以團體報告形式,呈現「大學國際化」的理想藍圖。

我身為歷史系的學生,為把握此次瞭解日本歷史文化的機會,交流活動結束後,於2012年9月1日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欣賞這座日本最早成立的博物館的豐富收藏;另外,在UT-NTU Bridge Conference東大學生的陪同下,9月2日前往鎌倉,探訪這個在日本武家政權時代極富重要性的古都,於9月3日返國,參訪時間共計九天八夜。

飛向世界的火花
──如何落實大學國際化?

國際化幾乎是現今每一所大學致力追求的目標,然究竟何謂國際化?為什麼需要國際化?國際化應如何被落實?這是人們需要關切的核心議題。依我之見,國際化的第一步即在於認識不同文化。在臺大,學校提供許多讓學生開闊視野的管道,如暑期班、訪問學者和交換學生等方式,讓臺大學生了解國外的學者和學生處於什麼樣的知識圈與生活型態。

但每當我與校園中的外籍學生擦身而過時,總對近在咫尺的他們產生一種遙遠之感。我和許多臺大的朋友討論過,他們也認同校園中本國生與外籍生的疏離,「很多外籍生不諳中文」、「外籍生好像有很多課是與本國生分開」、「即便和外籍生修同門課,也缺乏交流的機會」,上述言談確實點出本校國際化所面臨的窘境。邁向國際化的硬體設備很容易建置完成,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卻很困難,偏偏這正是最重要的一點,唯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思想與文化,才有助於學生邁向真正的國際化,而非戴上一副充斥刻板偏見的有色眼鏡。

 「你們會覺得與校園中的外籍生很疏離嗎?」我向UT-NTU Bridge Conference的東大學生們提出這個疑惑,他們竟也一致的回答:「很疏離!」許多日本人對自身的英語很沒自信,即便是優秀的東大生也有這樣的心理障礙。「我們日本人會等到確定自己說得夠好才敢開口」,眼前這位以流利英語與我對話的日本女生這麼表示。「我的英文也不好,但我總記住高中英文老師說:『開口說話就是學語言的最快捷徑!』」,我不禁露出頑皮的微笑這麼回覆她。原本略帶拘謹的她,急忙禮貌地稱讚我英文很好,談話的神情也變得自在許多。毫不相識的人們,必定要有一方破冰,以較主動的態度認識另一方。就我個人的理解,許多臺灣人較主動熱情,但日本人有他們的文化背景,較習慣於禮貌又帶有距離的人際關係,故在UT-NTU Bridge Conference的五天裡,前兩天都是臺大同學主動跟東大同學攀談,直到第三天,東大同學才開始主動和我們說話。從這個切身的經驗中,我深深感受到臺灣人和日本人所習慣的人際相處具有很大差異!倘若事先沒有這層了解,很容易就會產生「冷淡」、「不好相處」的誤會,自然無法進一步交流。反思臺大生與外籍生在校園裡的互動,或許要透過更多能讓彼此交談、相處的活動與課程,才能消除那份隔閡,有效達成學生之間人際相處的國際化,而不是單單充斥外國人卻各自群聚一方的校園。

2012 UT-NTU Bridge Conference全體成員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安田講堂前合影

▲2012 UT-NTU Bridge Conference全體成員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安田講堂前合影


跳脫舊式框架
──「國際化」不等於「西化」

在東大理事江川雅子女士的演講中,我驚訝地了解到:東大學生爭取出國交換、出國攻讀碩博士的比率並不高,這是現今東大校方十分關注並急欲解決的問題。據江川理事表示,研究調查顯示日本學生往外國發展的興趣低於其他亞洲國家學生,但在全球化的時代,掌握世界潮流的變動、認識不同文化是一個人才應具備的人力資本。所以東大為此訂立了階段性的具體目標,期望在未來數十年內,有效增進東大學生的國際化,規劃內容包含英語沙龍、普及全英語授課、增加國際學生數、廣設給外籍生就讀的科系等。對此,同行的一位臺大學生與我,就英語授課提出了疑問:只強調英語能力的提升,是否會導致「國際化」等於「西化」之傾向?有些專業領域的教授未必留學英、美,要求全英語授課是否反而侷限教授們在課堂上的發揮?江川理事認同要防止將「國際化」與「西化」畫上等號的弊病,但畢竟英語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故有要求學生具備一定英語程度的必要;此外,確實不能一意推行全英語授課,應當尊重各教授的專業領域和需求,在一些特別適合英語授課的課堂推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挾其龐大的經濟資源,在國際社會長期主導政治局勢,是故英語成為一種十分強勢的語言,即便不認同美國構建的「國際秩序」的人們,也必須採用英語出版著作,才有可能讓較多國家的人理解其著作內容。故不論是日本還是臺灣,我們都必須追求一定的英語能力,縱然這看似無法改變的現實狀況──英語左右了人們掌握世界資訊的程度,但不盡然要以灰心的角度去看,正是因為對世界資訊的渴望,我們應該讓良好的英語能力成為一種基本配備,再針對個人興趣探究其他語言或領域,並且要清楚意識到「國際化」不等於「西化」,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人,而非盲目追隨霸權主義的烏合之眾!在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因應局勢改變而作出調整,看似彼此為知識量相互競逐,實則在於站穩己身文化核心,以開闊的心胸向外延伸,我想這才是國際化真正的意義。
東大理事江川雅子女士演講

▲東大理事江川雅子女士演講


何處是吾鄉?──參訪海外移住資料館

位於橫濱的海外移住資料館,由獨立行政法人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所創設,館旨主要探究日本國民移住海外及其後代的發展史,透過展示史料、口述歷史及收藏文物等方式,讓參訪者理解日本國民先後移住中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歷史背景。此次參訪為團體行程,參觀時間匆促,但我還是在館中看到一些很特別的展品。如同為了一圓淘金夢而前往舊金山的眾多華人,移民北美的日本人也在那裡遭受種族歧視,有個展櫃即展示數本排斥日本人的論著。另外,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美國的日本移民第二代更是面臨身分認同的問題,出生且成長於美國的他們,性格、思想形成的過程有別於第一代雙親,然當其血緣上的祖國(日本)與生活上的祖國(美國)在國際局勢相對立時,這些日本第二代移民究竟該將自身定位於哪一方?又該如何面對美國人的質疑與不信任呢?

針對今年主題「大學國際化」作最後的報告呈現

▲針對今年主題「大學國際化」作最後的報告呈現

 館中有一個模擬日本移民開設商店的場景,在那充滿桂格燕麥、高露潔牙膏和啤酒的陳設架上,竟也並存著木屐與日本清酒!我想,這或許正是不同文化彼此碰撞後在物質生活上的體現吧!在一個距離原鄉幾千里的新大陸上,人們或許因為政府計畫被安排至此,或許因著新天地的願景而來,也許還有更多因素使然,但他們外在共同表現出的大面向,在歷史中形成一種特殊面貌──擁有相似背景的這些人,共享著某種程度相疊的記憶。對海外移民來說,身分認同或許怎樣也釐不清,即便是母國住民,亦未必能充分釐清身分認同這件事,因為國界的劃定無法束縛人們內心的思想與情感。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移住海外的日本人口在全世界總移民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對減少,在世界各國增加的移民有許多來自中國,因著政治、經濟因素,這些中國海外住民亦與移居國人民產生諸多「愛恨情仇」。前往東京參加UT-NTU Bridge Conference的前幾天,我恰巧看到一篇關於日本人對國內與日俱增的中國移民備感不安的報導,心中不禁有感:歷史看似很遙遠,卻不斷在生活裡重現啊!走在午後的橫濱港邊,我與IRIS的社長談到了類似問題:「尋求團體聚居並進而形成一種他群、我群的分離,這是不是人們的天性啊?」「是啊,我想這或許是人的天性吧!這樣的傾向有好有壞,它一方面幫助人們團結合作,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因內團體的過度膨脹轉而侵害外團體……。」望向港邊那一大片湛藍,我在心中誠摯地許下願望:希望每個來自不同文化、國家的人們,都能在任何時空下針對族群議題達成理性共識,猶如眼前這片海洋,如此寬闊、包容!
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
▲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

後記

2012年8月26日到9月3日這段在東京增廣見聞的旅途中,正值日本與南韓之間、日本與臺灣和中國之間,為境外島嶼主權爭執不休的時刻。當時由於本人這方面的背景知識不足,以及交流活動討論的核心議題在於大學國際化,故沒有與東大學生談論這個議題。要能夠理性、深入地探討領土主權問題,倚賴的或許不僅是充足的知識,還需要駕輕就熟的語言能力,可惜現在的我似乎兩方面都談不上,但這次的交流活動確實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成長!無論是在東大認識的朋友們,還是在東京見識到的事物,都促使我對知識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懷抱著這些啟發與感動,我期許自己能走得更高更遠,貢獻一己之力於這個世界。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