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2012年 10月出刊   
 
 
 
參與臺大歷史系「100學年第2學期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擔任評論人

▲參與臺大歷史系「100學年第2學期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擔任評論人 (2012年3月15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編按:
本校與北京大學簽署「國立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交換學生計畫協議書」,鼓勵兩校學生互相交流,擴展學術視野,並共享教育資源。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曲柄睿先生即因此計畫資助,於2012年2-7月至本系研習。2012年5月19日,曲柄睿先生應邀於中國古代史討論會、《史原》論壇主辦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海外博士生如何學習中國古代史」座談會分享他來臺後的學習心得。本文為其發言之節錄版,全文請參閱《史原》論壇網站(http://shi-yuan.blog. ntu.edu.tw/

醉月湖畔好讀書
曲柄睿(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非常感謝古代史討論會和《史原》論壇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臺灣大學學習、生活的心得。

蒙北大—臺大交換項目資助,於2012年2月(100-2學期)到臺大歷史系交換一個學期。我目前是北京大學博士班一年級學生,主攻秦漢史,導師是王子今先生,在臺指導老師是邢義田先生。身為秦漢史的入門學徒,來到臺大,獲得了很好的開闊視野的機會。

在臺大歷史系,我跟隨邢義田老師讀書寫作,又承系主任甘懷真先生、閻鴻中先生、陳南之助教、呂怡燕助教多方照顧,獲益良多;同時,也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我的學習生活幫助指導頗多,使我在臺灣的生活不會枯燥孤單,在此一併感謝!

首先,會議主持人給我的題目是講述臺大和北大學習經驗的差異,這個題目比較大,我將結合具體經驗和大家分享。

所謂「差異」,重在不同,我希望談的是「異同」。兩所學校、兩個歷史系其實同大於異,皆為歷史悠久、學風嚴謹的學校、科系,都已經形成深厚的學術底蘊、自由的學術氛圍和踏實的學術風氣。大家都清楚,中國近代史學發展的重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初期關係密切,兩所學術單位的人員互有任職,臺大明顯繼承了這一傳統。臺大老校長傅斯年先生,也曾任北大校長,是我尊敬的學者。來到臺大後,曾參觀過校史館,其中正展示傅斯年校長的相關檔案,講解小姐十分認真,感情充沛。在那,我看到了一位嚴謹的學者、精幹的校長和慈愛的父親,心中感慨莫名!北大和臺大聯繫之緊密、傳統之悠久,並不始自雙方的交流,而是存在於歷史之中。因此,就治學風氣來說,其實是大同小異。由於日後環境差異,在治史方法上,兩個歷史系各自走出一條獨特之路,自不用我這後學晚輩多言。下文僅就我在臺大的學習生活經歷,與北大比較後,和讀者分享。

▲參與「中國古代史討論會」活動(2012年5月19日攝於舊總圖二樓會議室)

▲參與「中國古代史討論會」活動(2012年5月19日攝於舊總圖二樓會議室)

修課經驗異同

在臺灣,我旁聽了五門課程,分別是臺大人類學系陳柏楨老師開設的「考古學基礎理論」、歷史系許雅惠老師開設的「中國青銅時代的禮儀與美術」、陳弱水老師開設的「中國中古文化與思想專題」。另有劉增貴老師為臺北大學開設的「中國古代禮俗史」,和陳文豪老師為中國文化大學開設的「秦漢史」。此外,尚參加邢義田老師主持的「四分溪簡牘讀書會」。

旁聽過這些課程,第一個明顯的感受是,授課老師都要求學生參與討論,並真切地融入課堂。這對討論課來說,是基本的要求。不過,需要強調的是,討論課對教師負擔很大,除了對文獻要有基本把握外,更需要合理地掌握討論的節奏。比如說,學生會先討論文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問題,但這樣對於理解整篇文章的創作思路未必有幫助,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我旁聽的討論課,基本上以二手研究論著為討論對象,通過教師的整理、引導,讓學生對相關研究的學術史及經典文獻的理解,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想,這種上課方式對獨立研究者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個感受是,課程重視外文能力的訓練。「考古學基礎理論」、「中國青銅時代的禮儀與美術」以及「中國中古文化與思想專題」三門課程,即多次討論英文文獻。而且我發現,同學們不僅能閱讀,而且能很準確地掌握文章的意涵。課程討論的壓力很大,每次都要讀上百頁文獻,同學們都能咬牙堅持,讓我非常欽佩。

北大歷史系同樣鼓勵同學通過旁聽和選修不同院系開設的課程,開展學術眼界。就歷史系的專業課程來看,專攻中國古代史的博碩士研究生,都要修習辛德勇老師開設的「版本目錄學」和榮新江老師的「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課程,這兩門課都有助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北大歷史系還有劉浦江老師的「四庫總目研讀」和橋本秀美老師開設的一系列版本學課程。上述這些課程都提醒大家重視和關注傳世文本的版本問題,讓同學們保有必要的敏感度,對解決史學問題大有幫助。

參與讀書會和工作坊的經歷異同

臺大有許多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讀書會與工作坊,不定期延請同一研究領域學者報告研究成果和進行交流。我來臺大以後,參加的學術活動簡述如下:(一)「上古秦漢史讀書會」(2次),聆聽邢義田老師、呂靜老師、徐?老師、阿部幸信老師的報告。(二)《史原》論壇主辦的跨學群討論會──「中國傳統法律知識、教育與傳播」,由研究中國史不同斷代的研究生,就法制史的演變進行討論。(三)「古代史討論會」(1次),聆聽游逸飛師兄對楚簡的討論。(四)「中古政治秩序工作坊」(1次),由五位學者自不同面相探討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和天下觀。

此外,還參加文學院主辦的「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總之,來臺大不到一個學期的時間,讀書會是我和學術界接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我非常喜歡這種以研究報告和討論進行的讀書會或工作坊。學術問題的提出與解答,往往是以專題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論文若不能和同行分享,不能接受同行的批評和建議,則難以提高品質。而且,對知識的理解和收穫,往往不是以閱讀,而是以論文寫作為主要的手段。很明顯,臺大歷史系不但鼓勵教師間的交流,也為學生間的交流提供種種便利。同學們亦積極地投入此類活動中,明確地知道自己所需,收穫一定很大。

在此類的研討會上,我接觸的都是在學術界有成就的研究者,所發表的研究成果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學界的前沿水準。參與這種研討會,可以迅速把握學界的新觀點,對選題有很有幫助。

和討論課一樣,研討會、讀書會或工作坊除報告人外,還有討論人制度,討論人不限於教師,學生亦可擔任。如此能激發師生以及同學間的互動思考,不僅加強同學們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同學敢於對話、敢於發問的學術勇氣,是非常難得的訓練!

臺大歷史系在我交換的這個學期就舉辦了多次討論會,學術討論的強度很大,短時間內高密度的會議對學生開闊眼界大有助益。

北大歷史系則有歷史悠久、極具傳統的「《資治通鑑》讀書課」,研習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的同學們,自入學後都會跟隨讀書課老師研讀《資治通鑑》。我有幸受到陳蘇鎮老師和羅新老師指導。在這種訓練下,得以對傳世文獻的寫作思路有所體悟,並大大地加深對史料真實性和適切性的思考。

我在北大歷史系也參加了「新修訂二十四史點校《晉書》工程」,除了比對《晉書》諸多版本異同之外,還要對史料的史源加以考察判斷,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參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秩序與制度工作坊」(2012年5月11日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秩序與制度工作坊」(2012年5月11日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在臺大歷史系體會研究生培養

大陸學界對臺灣的碩士論文,多給予非常肯定的態度。大陸學者的文章一般不會引用大陸的碩士論文,但對臺灣的碩士論文,都是以尊重的態度加以引用。就我所知,臺大歷史系只有少數碩士生可以在三年內畢業,多數同學以四到五年的時間來完成碩士論文。這種嚴謹慎重、追求完美的態度,令人欽佩。

我來臺大歷史系不久,就有幸參加「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由系主任甘懷真老師主持。研究生在會中發表論文中的一個章節,並邀請同領域的學長或學者評論。在此之前,碩士生必須接受碩士論文的文獻回顧口試。經過這兩個階段後,方能進入最後的論文口試。臺大歷史系對碩士班研究生的要求如此嚴格,每個碩士生都不敢鬆懈,無怪碩士論文水準很高。

至於臺大歷史系博士生的培養情形,我不是很清楚,在此說明北大歷史系博士生的養成。北大歷史系的博士生一般在入學一年後舉行一次中期考試,以口試方式進行,由博士生提交兩篇有份量的論文,供口試委員考核該生是否具備攻讀博士學位的潛力。而後在第二年或第三年進行開題考試,亦為口試,由博士生提交研究計畫和學術史整理情況。[注釋一]經過這兩次考試,博士生方進入正式的論文寫作。而至論文答辯環節,博士生要先在系裡舉行一次預答辯,若論文被認定不合格,博士生必須重新修改,延期答辯;若認定合格,則將論文提交匿名評審。匿名評審階段,系上將邀請該領域5名學者進行雙匿名評審,若有兩票否決,則該生不能取得博士學位;若審查通過,則可在修改後進行正式答辯。總之,博士生的壓力較大,我們系上對博士論文的要求比較嚴格。

在臺大圖書館搜集材料

除了上課外,我基本上都在臺大圖書館搜集資料。搜集重點是日文期刊,同學們提醒我,臺大圖書館繼承了臺北帝大的藏書,所藏早期日文期刊比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還要豐富。關於此點,在我的搜羅過程中深有體會。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臺大總圖大部分館藏文獻均為開架式,而且副本眾多,這對文科的研究生極有幫助。我想多數研究生都沒有隨時閱讀藏書目錄的習慣,開架式的藏書,讓研究生平時於圖書館內瀏覽穿梭時,在不經意間已經對學術史粗有掌握。這樣不但做專題研究時有用,閒暇時更可以增長見識,即時把握學界動態。

以上談的是我來臺大以後的諸般感受,此行收穫良多,更與諸位師長、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轉眼間,交換時程即將結束,心中頗為留戀,雖尚未離開,已經開始懷念在醉月湖畔讀書的日子。我希望各位同學能來北大歷史系交換訪學,將臺大的學術風氣傳來北大,也能切實感受北大的學術氛圍和特色。我相信,大家一定會和我一樣,不虛此行!

按:開題考試相當於本系博士生的大綱口試,學說史整理情況則與本系碩士生的文獻回顧相近。

參與臺大歷史系「100學年第2學期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擔任評論人(2012年3月15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參與臺大歷史系「100學年第2學期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擔任評論人
(2012年3月15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