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2012年 10月出刊   
 
 
 
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左)致贈通識教育中心感謝狀給衣若蘭老師。

▲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左)致贈通識教育中心感謝狀給衣若蘭老師。

編按:
本校為提供課程交流平臺,並提升教學品質,每學年末舉辦「椰林講堂」教學成果發表會。100學年度之「椰林講堂」,衣若蘭老師受邀演講,分享所開授之通識課程「臺灣女性人物群像」的規劃與進行方式。本課程並獲選共同教育中心「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100學年度第1學期績優計畫。本文即依據衣老師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100學年度「椰林講堂」 ──衣若蘭老師教學成果發表
衣若蘭(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口述
石昇烜(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生)整理

這門通識課名為「臺灣女性人物群像」,之所以不以「臺灣女性史」為名,一方面是目前相關的研究尚未成熟,二方面是我雖然關注女性史,但在臺灣史方面仍是一邊上課一邊學習。所以我將課名定為「臺灣女性人物群像」,讓修課同學可以從多面向的女性人物中體會生命。

課程主題約有七到八個,主軸是「多族群的臺灣女性」。指定閱讀書目有兩種,一為《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這是對臺灣女性進行口述歷史的專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游鑑明教授所撰寫,內容包括口述歷史的經驗談,以及女性記憶相關的問題。學生可以從這本淺顯易懂的小書,學習如何對受訪者進行訪問。第二種是《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為1999年公視回顧百年來的臺灣女性經歷,從中選出八位臺灣女性為代表,並說明其意義。書中內容尚包括導演手記、訪談紀錄與人物生平,不僅可以作為課程教科書,也可以說明公視導演如何拍出這部紀錄片,例如導演如何提問、受訪者的回應等等,對同學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很可惜此書已經絕版。

衣若蘭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2年6月27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204室)

▲衣若蘭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2年6月27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204室)

在設計這門課時,我思考作為臺大歷史學群的通識課,到底應該帶給學生什麼?應該培養學生什麼能力?我認為這門課有兩個主軸應該把握:史學的專業和性別的意識。我想讓學生知道歷史學者到底在做什麼,並且讓學生了解,只要願意用心觀察、投入、記錄,每個人都可以當史家;再者是從性別的角度切入,讓學生學習多元尊重。實作方面則是著重在口述訪談和田野工作。

我一直在考慮如何讓這群將來是臺灣未來領導人物的學生,學到看書和回答老師問題以外的事情。我經常在課堂上向同學們強調,面對不同境遇之人的生活處境,一定要有同情心,也要嘗試理解歷史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選擇;最後,對人的生命經歷產生感動。如果修習這門課之後,同學們能有這三種體會和感覺,那就算是拿到學分了。

課程內容除了講授以外,我將一個班級分成六、七個小組,讓同學進行口述訪談。上課時,每組有20分鐘的時間報告訪談成果,可用影片、戲劇、口頭簡報等不同方式呈現。準備過程中有幾個步驟:首先引導同學找尋自己的主題,選定受訪者,簡介其生平,並說明選擇她的原因。學生與受訪者之間不一定要有親戚關係,但必須說明是何種機緣讓他們決定要訪問。接著是處理訪問後的逐字稿,製成簡報,期中時以各種方式在班上分享。例如剛才播放的片段,那一組同學到樂生療養院進行訪問與拍攝,受訪者是林卻阿嬤。擔任導演的同學雖然不通臺語,但他有位很會說臺語的組員協助進行訪問。這組同學最後拍攝了約三十分鐘的影片。

報告組學生於報告後須提出兩個問題,目的在於訓練同學自行設計出值得討論的議題。提出好的問題是較為困難的,所以同學們一般的表現也比較差,但這又極為重要。同學們設計的問題往往不具開放性,或者是不值得討論,抑或答案只是「是或否」的簡單問題。因此我和TA們在這部分都得更努力加強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另外,這堂課也請報告同學做回饋單,一方面作為課堂出席之參考,二來是回饋意見或提出疑問給報告的同學。回饋單必須具名,以養成對自己言論負責的態度。助教會挑出特別好和特別不好的意見,和我討論,曾有同學寫的意見比較針對個人的攻擊,我們會先與撰寫同學溝通並刪改不妥之字句,才發還給報告的組別。

在小組討論課的部分,我會在每週進行前先設計幾個問題,TA再針對這些問題做一些調整:比如結合與本週問題相關的時事,或是就學生對教師演講不清楚的部分做補充。課堂上有指定的閱讀材料,老師和TA會解說,並帶著學生一起討論;另外,我們會給予學生在訪談時查詢資料的指引,並督促學生訪談的時程進度;聆聽他組同學報告後,還要分享從中學習到哪些事情,對自己的報告又有什麼啟發。因此,這一小時的討論課,時間很緊湊,對於穩固演講知識與製作期末報告來說很重要。

關於課堂講授,比如在學期一開始的導論,主題是史學方法入門,除了簡介內容,也請學者來演講。在這幾堂課,有時我會問學生影片和文字史料哪個比較客觀,學生大多會回答影片;於是又問:如果現在有人拿著錄影機對著我,請問這能呈現本教室客觀的情況嗎?聽完我的話,有些學生又覺得文字紀錄比較客觀。經過反覆的詰問,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的限制與其研究方法,是很有意思的討論方式。

按照時代,課程中會介紹明鄭時期的婦女,相關紀錄很少,但有五妃廟做討論之資。這是關於南明寧靖王五位妃妾殉國殉難的故事,課堂中必須說明後代建廟所反映的思維,然後要同學們思考,如何看待臺灣遺存不多的女性史蹟。談到日治時代,我嘗試讓他們設想:若自己是一位1920年代的臺灣或大陸女性,究竟會經歷哪些事情、平常如何生活、時代氣氛為何?本課程期待將性別的經驗加入歷史的陳述當中,一提到政治事件和局勢變遷,往往都只看到男性的紀錄和經驗,我希望同學們能去注意哪樣的女性故事是被忽略,或是值得去重視的。

很幸運的,這堂課得到通識教育中心的補助,有經費可以請導演來演講,並現場回答學生問題。導演會談到攝影技巧、製片的心路歷程,如何跟受訪者接洽,如何設計問題,以及互動的狀況。從導演的分享還可以學習訪談的倫理與注意事項,知道訪問過程中提問和態度上的分寸,最後的成果也得讓受訪者知悉等。後來報告時,有的組別還邀請受訪者到班上來,如此還能立即回應同學們的疑問。此外,課堂上會播放紀錄片,或是推薦影片,請學生課後自行欣賞。從導演的分享和影片欣賞,學生可以知道紀錄片形成的過程與剪接後的成果,並理解這些史料的價值。

總之,我希望學生們能從女性經驗與性別視角出發,從中看出時代意義。我曾經在課堂上請修課同學寫一篇傳記,要有主角、劇情和結尾。從中可發現:學生創作的主角往往都是沒有名字的,像是「我阿嬤」、「媽媽」,劇情多半與「阿信」的故事類似,而不少故事的結局都是主角的兒子功成名就。這跟我研究三、四百年前明清史的婦女傳記內容極其相似。文字紀錄中的女性,幾乎都是母職的角色,或是依附在男性之下,女強人的故事為數甚少。隔週我要他們改寫男性的傳記故事,寫出來的卻都是成功男性的情節。在課堂上呈現這種反差效果,是希望能刺激學生反思自己所寫的東西,以及其背後的思考模式,也提醒他們訪談後所做的解釋並不是唯一的。如何改寫這些傳記,加入其他角度的思考,多觀察和感受、重視市井小民的經驗,是我在課堂上一直強調的。

我這門課的成果,首先是學生們學習到以多元尊重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要帶著歧視的眼光。有組同學訪問了宿舍的清潔阿姨,訪談過程中,同學們還陪著她打掃。她是一位大陸籍配偶,嫁來臺灣後,才發現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該組報告讓很多同學一改對陸配的刻板印象。還有一組原本對同志有些偏見的同學,也在完成訪談報告後完全改觀。

有件事值得一提,在我告訴同學,進行訪談記錄時,你就是一個敘史者之後,他們變得極有責任感。學生在與受訪者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感,也讓我非常感動。學生們參與了歷史、發現了歷史,而感到無比興奮,就如歷史學者在發掘庶民的歷史一般,試圖找出被忽略和淹沒的各種故事。我也希望課堂問題能與社會實況連結,產生辯論和反省。

另外,上學期的課程還安排參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策劃的「『流轉年華』台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這些非歷史系的學生仔細觀察展出的史料,聆聽導覽,都覺得收穫很大,有些同學甚至課後再自行去參觀。

最近通識教育中心期待通識課程的設計符合「問題解決」與「行動導向」的學習。本課程正是讓學生嘗試訪問、設計問題,並試圖解決過程中的難題。學生遭遇的困難可以藉由小組討論或諮詢老師與TA,得到解答與可能尋找的途徑。這也是一種進入田野、進入社區,具有服務導向和行動導向的學習課程。

不過,我自認為這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提供給學生相關歷史背景的閱讀書目還不夠精良;二是有些學生較缺乏歷史的學習和訓練,有時無法正確分析某些現象,有些則是在性別角度分析上還不夠敏銳;三是學生對於設計問題的掌握還不太好;四則是上課時間的運用調配有很大的難度,學習成效也會因此打折扣;另外,有些TA對臺灣史或性別議題的瞭解程度也還有待加強。這些不足之處,我日後會努力改進,讓這門課變得更好。

提問與討論

歷史研究所蘇婉婷同學問:我過去有擔任歷史系通識課助教的經驗。許多學生就如老師所言,不是很清楚哪些問題「重要」、哪些問題「不重要」。如何引導非文史專業的同學提出切中要點的問題,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答:關於這一點,我一直在跟我的TA們討論。下學期TA們會在討論課上不斷詢問每個小組的成員:你們的報告到底想呈現什麼樣的主題和概念?當學生們想出問題後,我們會一再確認同學們欲提問的面向,以及預期得到什麼樣的討論結果或答案。最後再給予學生建議和修訂他們的問題。經過這樣的訓練,同學提出的問題會變得比較得體和明確,也有益於大家在課堂上討論和思考。

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左)致贈通識教育中心感謝狀給衣若蘭老師。

▲臺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老師(左)致贈通識教育中心感謝狀給衣若蘭老師。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