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   2011年 10月出刊   
  
▲ 花亦芬教授(2011年3月31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花亦芬教授(2011年3月31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臺大歷史系講論會
Melanchthon為馬丁路德所寫的第一篇傳記

花亦芬老師主講(臺大歷史學系教授)

人文學者Philipp Melanchthon(1497- 1560)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德意志宗教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戰友」。路德過世後三個多月,Melanchthon為路德的拉丁文文集(Omnia Opera)第二冊寫了一篇〈路德傳〉作為序言(“Praefatio”)。這篇路德傳隨後以單行本(Historia D. Martini Lutheri)流傳,成為後世(尤其是親基督新教陣營)認識路德生平與思想最重要的依據。換言之,我們今天對路德的認識受到這篇傳記影響甚深。這篇傳記不僅是第一篇關於路德的傳記,在書寫上,Melanchthon也將宗教改革所有的奮鬥與成就歸給路德,絲毫不提自己長年的努力與付出。在這篇傳記影響下,德意志宗教改革史的書寫也形成以路德個人為中心的傳統史觀。

隨著現代宗教改革史研究多元視野的開展,近年來的研究除了跳脫以路德為中心的英雄史觀,將當時一般社會大眾對路德改革思想的反應與民間宗教生活習慣的變動(與不變動)納為歷史觀照的範圍外,也開始檢視Melanchthon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本文希望以1546年Melanchthon所寫的《路德傳》為基礎,討論他為基督新教開創了何種傳記書寫觀?這種書寫觀與古希臘羅馬的傳記以及中古的聖徒傳差異何在?對基督新教的意義又是甚麼?此外,雖然Melanchthon在《路德傳》裡沒有花費筆墨談論自己對宗教改革運動參與的詳情,本文仍將析論,Melanchthon在字裡行間還是清楚表達出,自己何以要放棄如Johann Reuchlin(1455-1520)與Erasmus of Rotterdam(1466-1530)等人文學者可以安然享有的學術尊榮,不懼時代風濤,與路德並肩奮鬥長達二十七年有餘。透過這個闡析,本文將進一步討論,Melanchthon的抉擇與他對提升德意志社會文化的思考有何關聯?這些思考又與路德的宗教思想以及Erasmus的人文學教育理想有何差異?透過上述的討論,本文希望論述Melanchthon個人思想的獨立性,以此來重塑德意志宗教改革原本具有的多元風貌,並重新省思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本質與特色。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