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11年 4月出刊   
 
 
▲李文良教授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臺大歷史系講論會
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
李文良教授主講

康熙六十年(1721)發生的朱一貴事件,是清代臺灣第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儘管動亂不久隨即獲得控制,但戰爭中的族群分類對立對南臺灣的鄉村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以廣東潮州府籍漢人移民為主的社會集團高舉大清旗幟,和以福建籍移民為主的叛亂勢力對抗,事後並從官府手中接受義民、軍銜、銀米等賞賜。此舉提升了他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也揭開了南臺灣閩粵族群長期對立的序幕。

作為廣東籍移民自我宣稱為義民象徵者,除了各種獎賞外,還有發起軍事行動時供奉的「皇上萬歲聖旨牌」。在進呈皇帝的報告中,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提及南臺灣義民「於萬丹社(位於今屏東縣萬丹地區),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當時隨征來臺並擔任重要幕僚的藍鼎元,也在著作中兩度提及義民奉「皇帝萬歲牌」、「大清皇帝萬歲牌」。據現存清代檔案資料,清軍抵臺後,義民們還派遣為數高達三千的部隊護送萬歲牌至府城,並將之供奉於萬壽亭,戰爭結束後更在粵籍墾民核心地帶的忠義亭(今屏東縣竹田鄉忠義祠)長期供奉之。供奉萬歲牌的忠義亭,是清代南臺灣粵籍移民最為重要的宗教場所。每當社會動亂發生,他們就會聚集在忠義亭,協商組織地方武力,分配軍餉並指揮作戰。忠義亭也成為跨村落的族群聯盟之重要象徵,在凝聚粵籍移民的認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義民供奉的「萬歲牌」應是指刻有「當今皇帝萬歲」、「皇帝萬歲萬萬歲」或「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等文字,以祈求皇帝長生的木製牌位。亦有稱之為「龍牌」或「萬歲聖旨牌」者。鄉村社會中常稱之為皇帝賞賜的龍牌,實際上往往是地方士紳或廟方自行仿製供奉,並非來自朝廷頒賜。萬歲牌通常附屬於某種宗教機構之中,主要表達該機構及其信徒(鄉村社會),和王朝間(皇帝)的關係。宗教機構豎立萬歲牌應始於明代,並隨著寶卷宣講而逐漸在民間社會普及,至清代,萬歲牌已普遍存在於各種宗教機構和經典文獻之中。

現存一份可信度頗高的義民稟文聲稱,起事之際供奉萬歲牌的場所是萬丹鄉上帝廟,位於下淡水閩籍住民核心地帶。隨著朱一貴事件結束而逐漸高漲,並在十九世紀達於顛峰的閩粵分類及其械鬥,使得位於閩民核心地帶,但卻和粵民具有深厚歷史關連的上帝廟,在清代地方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轉折與複雜的變化。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