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11年 4月出刊   
 
 
▲方震華老師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臺大歷史系講論會
養兵衛民──募兵制合理化論述在宋代的建構
方震華副教授主講

宋代實施的募兵體制在當時引發官員和士人的諸多批判,不過,宋代文獻中對於政府花錢募兵持肯定意見的論述雖然較為少見,卻受到部分現代學者的重視。尤其是宋太祖向趙普(922-992)論述「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的故事,經常被宋史研究者引用,甚至據此論斷「養兵政策」為太祖立國的基本政策。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晁說之(1059-1129)在元符三年(1100)四月,所上封事中的一段文字。

據此,太祖有鑑於兵、民分離,無法聯合叛亂,因而規劃募兵制度,作為維繫政權長期安定的手段。此種看法迥異於宋代常見從財政負擔、戰鬥力強弱等角度來批判募兵制的意見,因而受到現代學者的重視,並進而主張:募兵制度在宋代備受批評,卻始終存在,即是因為兩宋諸帝恪遵太祖養兵以防制兵、民聯合為亂的「祖宗家法」。但是,觀察北宋君臣對於兵制的相關討論,則不免對此一說法有所懷疑。如果晁說之的論述無誤,在元符三年以前,北宋君主與臣僚對於兵制的討論繁多,卻未曾有人提及此一對話。不免令人懷疑,這段太祖與趙普的對話,很可能是經由晁說之的建構才得以流傳。進一步從歷史背景來分析,宋初政府被動地承襲自唐代以來實施已超過一百五十年的募兵體制,在當時並沒有人提出批判的意見。宋太祖既非「養兵」一事的創始者,何需對時人早已習見的事實提出合理化的解釋?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個宋代廣泛流傳的故事中,太祖對於養兵一事的看法迥然不同。他深感養兵支出造成的潛在危害極大,並預言若不遷都以減少京師的駐軍,百年之內,軍費的支出必將導致民力困乏。那麼他怎麼會對養兵一事持完全肯定的看法,而視之為「可以利百代者」?

以上兩個關於太祖的故事,在現代學者的研究中都經常被引用,但其內容卻有相互矛盾之嫌。其實,從故事中「京師屯兵百萬」及「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二語可以推知,是在仁宗朝大幅擴軍造成沈重財政負擔後,才會產生此種傳說。同樣地,晁說之在一百多年後所記述太祖與趙普的對話,恐怕也應視為後人建構的傳說。現代學者的研究已經指出,宋代文人對於「祖宗」或「祖宗之制」的描述往往出於自身所理解的帝王行為規範或治國原則,不一定等同於歷史的實情。因此,我們不應僅根據晁氏一家之言,就認定宋初的統治者是從社會控制的角度來規劃軍事制度,並形成趙氏子孫奉行不悖的「養兵政策」。

歷史上許多傳說的形塑,往往有其長期發展的歷程,其背後也常受複雜的政治或文化因素的引導。我們應探究:以兵、民分離有助於政權穩定,來合理化募兵制度的說法是在何種背景下出現?又為何被歸功於宋太祖?此種論點造成的影響為何?探究這個傳說在北宋後半期形成的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宋代君臣有關兵制的爭議及其歷史意義,並可觀察宋人兵制論述中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特色。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