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11年 4月出刊   
 
 
▲王德毅老師

 

宋代史料研讀會的回顧與前瞻
王德毅(臺大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吾輩研究歷史,必須根據史料,尤其是第一手的史料是最重要的。所謂第一手的史料,一是當事人的記述,常見之於其文集或全書中。二是同時人的記載,乃是各種雜記或隨筆。此外便是利用這一時代官私留存的文獻而編集的史書,如李燾利用自太祖以來至於欽宗官修之實錄、國史、聖政、寶訓等,以及內外臣僚之奏劄、私錄和家乘,所修成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後代的編集則是第二手史料或稱轉手史料,其價值就降低了。

憶自1995年6月,經由國立臺灣大學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宋代官箴研讀計劃」,獲得通過,補助經常費用,由德毅任召集人。自同年10月7日舉行第一次研讀會,先研讀李元弼的《作邑自箴》,以後每兩週集會一次,至次年6月8日結束,共集會12次。已研讀完胡太初的《晝簾緒論》。參加人員有臺大、臺師大、文化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中研院史語所之研究員,帶領上述各大學之研究生一起研讀。學年度終了,印出一冊研讀報告書。1996年(85學年度)仍由臺大申請,改請梁庚堯教授主持。1997年度改由臺師大,以後各校輪流,研讀的範圍加廣,而及於《袁氏世範》、《名公書判清明集》,並下逮元代,參加的研究生也逐年增加。至2000年6月12日,特假中研院史語所會議室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研討會,會期一天,發表論文14篇,多就《名公書判清明集》一書中所述之訴訟案件加以研析和評論,以探究宋代的社會和法律。後結集其論文,名曰《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交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於2001年4月問世,列入該公司所編印的「滄海叢刊」。

 自2000年(89學年度)開始,本研讀會特改名「宋代墓誌銘研讀會」,每次集會由兩位博、碩士班研究生報告,每人先研讀兩篇宋人墓誌銘或神道碑原文,並加標點和注釋。碑銘文是選自史語所藏之原碑拓片,更多的是覆印北京圖書館出版之石刻史料影印本,這是研究宋人家族世系、社會發展、政治變革、內憂外患,乃至學術發展的第一手史料。碑文多由名書法家親書,然後上石,由石匠雕刻,極為美觀。書體多正楷,間亦用行草或用篆書,亦多異體字,驟看之下,不易認識。墓碑藏於地下數百年或千餘年,逮發掘出來時,或已斷裂,或極不清楚,難以通讀。負責報告的同學先行斷句,交由指導老師訂正,並代為校對原碑文。很多碑銘文由名臣所撰,如有文集傳世,即可先檢閱其文集所載者,加以校補某些缺字,或幫助辨識異體字。如未有文集傳世者,便要細心翻檢《石刻史料叢書》中所收各專書有否編載?自宋代以來,金石學甚為盛行,好古之士多喜搜集古碑,拓錄其墓碑、誌銘文,集為金石錄,或金石萃編,或名金石志、記,或名冢墓遺文,開雕印行,以廣流傳。此乃專門之學,於考古最有功。往年楊殿珣曾編《石刻題跋索引》,共收137種金石類專書,首列墓碑、墓誌,依原刻所署之時代先後編次,甚便檢尋。另外,明清人所修之地方志中亦有特志金石者,或在〈藝文志〉中收錄前代名人的墓志,均可供參考。經數年的研讀,同學們在這方面,都已有很好的訓練。

研讀宋人墓誌銘,確實收穫很多,連續三年,師生均感有必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研討會,以展現成果。到了2003年10月,蒙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與本會合作舉辦「宋代墓誌銘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人為劉靜貞教授,特邀請河南、武漢、雲南及香港大學的學者前來參加,亦另有美國及日本學者與會。會議於18日舉行,會期兩天,發表論文25篇,與會學者50餘位,論文多已刊入《東吳歷史學報》中。

自此以後,又連續三年,至2006年12月9日,本會特再舉辦「宋代石刻史料的研析及其應用方法研討會」,主持人為黃繁光教授,並應東華大學之邀請前往花蓮舉行。會議定於2006年12月9日,會期一天半,由各大學的青年學者13位及日本學者兩位發表論文,評論人則由年長教授擔任,相互切磋,師友講習之樂,可於今日見之。

宋代史料研讀會自開創至今已逾十六年。回顧過去,初期僅北部地區的五所大學師生及史語所研究員參加,至今已有中南部如中興、成功、嘉義、中正、中山等五所大學師生加入,人數由15位,增加到近年之50位。尚有因從軍或任教外地暫時不能出席者10餘位,團隊之堅強可以想見。

本會2007年又向教育部申請,亦得到通過,遂擴大宋代史料的研讀範圍。不料在2008年度,研讀會因申請之程序不合,停了一年,逮次年獲得新的補助,乃決定研讀南宋董煟著《救荒活民書》,一年完畢。2010年度,研讀明黃淮等編輯之《歷代名臣奏議》中之荒政篇,選讀宋代名臣奏議部份,至2011年或可告一段落。

2010年度,眾推中正大學歷史系負責,由楊宇勛教授主持,與會教授與研究生已多達50餘人。近數年,大陸著名大學研究宋史的教授來史語所或各大學訪問或進行學術交流者,亦恭請他們來參加,頗獲他們的稱許。是以本會對提昇宋史研究的風氣,以及促進兩岸三地及美日宋史研究者的交流,具有宏偉的貢獻,這是可以斷言的。宋代的防災與救荒政策是極完備的,值得研討,兩年後或可召開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共同討論。歷史的研究要先下基本功,原始史料的研讀是第一步,本研讀會很成功,值得介紹。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div>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