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11年 4月出刊   
 
 
▲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黃正建先生於2008年12月20日受邀到研讀會演講。

 

唐律研讀會
嚴茹蕙(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一、研讀會簡史

在臺大校園內有著各式各樣的研讀會團隊,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高明士先生創立於1994年,並持續運作至今的「唐律研讀會」,是個長期精耕細作且收穫豐碩的團隊。

有鑑於解讀基礎史料為法制史研究必經之途徑,若無法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研究品質將大打折扣;如求速成,只擷取和自己研究相關部分,將原典斷章取義,更將影響研究的可信度與縝密度。為培養紮實學風,並為臺灣的中國法制史研究注入新血輪,起初在教育部顧問室支持之下,由長年研究中國禮制與法制的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高明士教授擔任召集人,自1994年(83學年度)起,結合臺大、政大、師大、文大等校歷史系與法律系師生共同組成「唐律研讀會」,結合國內對法制史有興趣的師生,長期逐條研讀唐律條文。

1994年10月4日,在臺大歷史系傅樂成教授紀念研究室召開第一次「唐律研讀會」以來,迄2011年3月已召開186次。自1994年至2002年(83至91學年度),共有七個年度(83、84、85、87、88、90、91)獲得教育部顧問室補助,每一年度並有「研讀成果報告書」送交教育部備查。當時研讀活動地點,或在臺灣大學歷史系,或在政治大學法律系。1994年至1996年(83至85學年度)期間,屬於基礎研究階段,成員依個人興趣與專長,選擇與自己研究較接近之唐律條文逐字解讀,同時著重探求立法原理,該條成立之歷史背景、淵源與演變,以及學界有關此條之研究成果說明,以期瞭解法律與政治、社會等關係,進而探討中華法系的特質。1997年(86學年度),本會研讀工作暫停,各會員根據個人研習心得,撰寫可發表之研究報告,以展現並反省三年來的研討成果。

1998年3月至5月間,「唐律研讀會」成員召開二次論文研討會,報告各自之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論文,其後獲「洪瑞焜先生學術著作獎助出版委員會」獎助,以《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之書名出版,[註釋一] 為本研讀會第一次透過論文發表會而出版的研究成果。此書雖不敢說篇篇都是佳作,卻是「唐律研讀會」長期在教育部顧問室補助下的一點業績,出版後廣獲法制史學界好評。

藉由研討會與論文專書的出版,學員們深刻感受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不足之處,如學界對於唐律條文與現實社會間的關聯性、唐律對後代法典與歷史發展的影響,仍有疑團未解。故自1998年(87學年度)開始,本研讀會改變過去只依個人興趣條文解讀方式,再從頭由《名例律》開始解讀。蓋《名例律》屬於總則性規定,必須先徹底理解,才能明瞭唐律各律的內容。

2001年將《唐律.名例律》研讀完畢後,本研讀會在教育部顧問室資助下,於當年7月19、20日,假臺北縣烏來鄉那魯灣渡假飯店,正式舉辦唐律研究成果發表會。除研讀會的成員外,還邀請多位海內外專研唐律與法制史的學人共同參與研討,總共發表13篇論文。此次研讀成果發表會的主題,是透過《名例律》來考量唐律整體的立法理念,一方面作為「唐律研讀會」之成果展示,另一方面則與海內外法制史研究者進行交流。會後,這些發表論文經修改後,彙集成專書,於2003年4月,以《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為名出版, [註釋二]這是本研讀會出版的第二本專書。

2003年(92學年度),本研讀會由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所長王吉林教授擔任召集人,仍然賡續此一研讀計畫。在2002年至2003年(91、92學年度)陸續將《唐律.衛禁律》、《唐律.職制律》解讀完畢。有感於「東亞文明研究」逐漸成為東亞文明圈共同專注的研究主題,本研讀會自2004年起在過往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將研讀主題擴及「東亞法制與教育研究」。

2004年5月22、23日,本研讀會在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贊助下,舉辦「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發表16篇論文。2005年7月出版《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等兩本專著,[註釋三] 後者可謂為本研讀會出版的第三本專書。

 2005年上半年,本研讀會又在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贊助下,舉辦兩次國際研討會。第一次為4月29日,舉辦「東亞傳統家庭教育與家內秩序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一」;第二次為6月2、3日,舉辦「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二」,合計發表論文24篇;並於2005年9月出版《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教育與國法》、《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等兩本專著,[註釋四] 可列為本研讀會出版的第四、五種專書。至2005年6月,將《唐律.戶婚律》解讀完畢。

2005年下半年度起,本研讀會獲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並在2006年1月,將《唐律.廐庫律》解讀完畢;2006年7 月,將《唐律.擅興律》解讀完畢;2007年7月,將《唐律.賊盜律》解讀完畢。至此時,「唐律研讀會」已經陸續解讀完畢唐律301條,等於唐律全部條文(502條)的五分之三。

 2006年10月,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 [註釋五]正式出版其著名藏書《明鈔本(北宋)天聖令》,並委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專家進行初步校釋,同時附有《唐令》的復原研究,其書全名為:《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註釋六] 這部《明鈔本天聖令》是現存最早的北宋令典,書中又附有221條的《唐令》令文,對唐宋史研究投下巨大的震撼彈。

鑑於1999年以來,國際學界對《明鈔本天聖令》的積極解讀與研究,吾人起步雖稍晚,因有堅強研究團隊持續進行,乃於2007年7月解讀唐律《賊盜律》完畢後,暫時停頓,此後二年改為解讀《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經過兩年四期的努力,本研讀會將全書研讀完畢,並於2009年11月召開三場學術研討會:第一場是與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日本お茶の水女子大學文教育學部比較歴史学コース合辦,於2009年11月1、2日在臺灣大學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研討會名稱為:「中日文化交流史──唐日令比較研究研討會」;第二場是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法制史學會聯合舉辦,研討會名稱是「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1月6日、7日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三場於2009年11月8日在臺灣大學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天聖令》工作坊──研讀成果發表會」。連續三場的研討會,除展現本研讀會所有成員對於《天聖令》的解讀成果,深化臺灣學術界對於《天聖令》研究之根基外,同時亦期待與世界學術研究同步進展。今(2011)年1月,將上述諸研究成果加以彙集,由元照出版公司出版《天聖令論集》上下兩冊,[註釋七] 藉以推廣「天聖令學」研究,這是本研讀會出版的第六本專書。

2010年春,本研讀會恢復研讀唐律,陸續完成《鬬訟律》、《詐偽律》、《雜律》解讀,目前正解讀《捕亡律》。2011年2月25、26日,由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研究中心、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唐律研讀會、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協辦,假政治大學綜合院館5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秩序、規範、治理──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本研讀會成員有多位發表學術論文,展現長年來的研究成果,並藉以促進學術交流,將來亦將出版研討會論文集。

預計在今(2011)年7月,會將《唐律疏議》502條全部研讀完畢,同時預定今秋再舉行一次小型唐律研讀成果學術論文發表會,會後亦預定出版專書,以資紀念。

《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者與研讀會成員在會後合影留念。
(2009年11月8日攝於臺大校史館前)

▲《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者與研讀會成員在會後合影留念。
(2009年11月8日攝於臺大校史館前)

二、研讀會成員及研讀方式

「唐律研讀會」現有成員,在師資方面,包含臺大、政大、臺師大、臺北大學、臺東大學、嘉義大學、文化大學、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嘉南科技大學、醒吾技術學院和中研院史語所、近史所、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教師或研究員;研究生包含臺大、政大、臺灣師大、文大、中興、中正等各校歷史研究所的碩、博士生,以及部分大學部學生。成員皆為自動參與,每次研讀活動,約有三十位左右,由史學界、法學界等不同領域的師生三世代,組成一個陣容龐大而且堅強的跨校際、跨領域學術研究團隊。另外,也常有外賓受邀或慕名前來出席,參與研讀或發表研究心得、感想等,對成員們裨益甚大。

本研讀會的主讀材料,是以[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為主。主讀人對於每條律文之解讀,須包括以下六項:

(一)本律條立法意旨。

(二)內容解析(含專有名詞,如重要官職之釋義)。

 (三)歷代沿革(針對本律條之相關規定,自秦漢以迄清代為止,尋繹其相關規範)。

(四)司法實例(就本律條歷代曾發生之司法實例,提出檢討與分析;以隋唐五代為主,若無實例,則以其他時代之相關司法實例作參考)。

(五)問題與討論(針對本律條可以引伸討論的歷史問題提出解說)。

(六)參考書目。

以下擬分別作說明。首先,本研讀會成員(包括研究生在內)依照分配到的條目,提出解讀報告,輪流解讀律文及律疏內容。主讀者先針對點校本《唐律疏議》每條律文及疏議,逐字逐句進行解釋,儘量蒐羅各注解家意見,務求字句的正確解釋,梳理出各律文規範的犯罪主體、客體當中所蘊含的法理,不同身分的罪犯所受的刑度等,辨析其內涵。這是因為唐律特重倫常秩序,如尊卑、貴賤、長幼、男女等,同一行為,因倫常及身分地位關係有別,量刑亦異,體會固有法制之特質。理解立法意旨及字詞意義後,進一步追溯《唐律》本條律文的淵源及其流變,考察該律文對前代法條的繼承,向上找出最早的法源,往下探討對後代律法甚至對現行法的影響,做貫穿古今的追蹤。瞭解同一法律在不同的時空下,因應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及當時狀況,探求歷代立法與制刑的原則,以及對法律的繼承與創新。經過這樣的比較後,《唐律》的歷史地位,可獲得更全面的檢視與認定。其次,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尋找司法實例,以及學界對該律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個人對該條律文的歷史思考以及研究問題意識,以期對《唐律》每條律文作通盤性研究,進而探討歷史問題,他日再撰成具有開創性的研究論文。

當主讀者對各自負責的條文報告完畢後,接著進入自由討論時間。本研讀會鼓勵研究生及大學部學生踴躍發言,參與討論,藉此訓練同學對史料的理解及批判能力,然後由教師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最後則由主持人高明士教授為大家解說、講評。

三、研讀會展望

相較於日本各種研究會研讀速度與成果,本研讀會並不遜色。本研讀會累積研究成果,已經受到國際學界矚目,尤其是大陸、日本、韓國學界。例如研讀會成員十餘年來,以中國法制史撰寫博士論文者,就有五位;若含碩士論文,其成果亦遠超越法學界,可謂「小兵立大功」。這五篇博士論文均由五南圖書公司出版,列入《中國法制史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亦已將《中國法制史叢書》出版簡體版,此事是本研讀會之研讀成果受到學界肯定的最佳證明。

 「唐律研讀會」經過長時間的研讀,踏實積累了豐厚的研究能量,建立了學術交流的平臺,並且透過研究及交流,隨時掌握國際學術研究風潮;也建立了自身的學術地位,對於臺灣的中國法制史研究卓有貢獻。同時對於提掖後進,培養紮實學風,提振研究風氣,亦有所裨益。本研讀會亦建置網站, 用以向學界介紹本研讀會相關的活動訊息及研讀成果摘要。

 經十幾年來的堅持與努力,整部《唐律》即將全部解讀完成。在欣喜豐收與緬懷過往的成果之餘,本研讀會正積極尋找下一個階段的努力目標。不僅要積累法制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更要開拓新的方向,藉由研讀會的形式,將這份對學術的堅持與熱情,由一代代的師生們薪火相傳接續下去。

《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者與研讀會成員在會後合影留念。
(2009年11月8日攝於臺大校史館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黃正建先生於2008年12月20日受邀到研讀會演講。

[註釋一]高明士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註釋二]陳惠馨等著,高明士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註釋三]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註釋四]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教育與國法》、《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註釋五]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有中國大陸南國書城之稱。

[註釋六]天一閣博物館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註釋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上、下冊(臺北:元照出版社,2011)。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div>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