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10年 8月出刊   
 
 
 

▲於奧地利友人家,同學們一起做了傳統的主食與甜點。

 

奧地利林茲大學交換生心得
吳怡萱(臺大歷史學系學士)

2009年9月,我搭上飛機前往奧地利林茲(Linz),開啟了一年的國際交換學生生涯。

林茲是一個座落在多瑙河畔的美麗城市。這個寧靜的城市,街上沒有過多的車輛,只有漫步的行人,和不時緩緩駛過的街電車。多瑙河畔是大家午後常愛流連的地點,人們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看書、談天,似乎時間就該這麼輕鬆地渡過。這裡的中學生下午一點多便下課,上班族平均一天上班八個小時,所有商店都只營業到七點。

 


▲筆者攝於聯合國世界遺產地
哈修塔特(Hallstatt)。

▲JKU人工池塘,校園的主要地標。

當地華人沒有維也納和薩爾茲堡多,然而漫步在市區時,偶爾會看到「臺灣飯店」、「府城」、「金臺北」等熟悉的餐館招牌。細而探問,才知原來早期有不少臺灣移民在林茲開中國餐館,但現在由於第二代無心經營,老一代也想回臺灣了,便將店面頂讓給大陸人。因此,全林茲現在的中國餐館幾乎都是大陸人在經營,除了「臺灣飯店」和「府城」。「府城」是一家道地的麵館,老闆夫婦是臺南人,在他們店裡不僅看得到臺灣的電視節目,更有道地口味的紅油抄手和鴨肉炒麵,可以解我們這些異鄉遊子的思鄉之情。那一夜,老闆和老闆娘親切地和我們用臺語交談,我們談著臺灣,啖著家鄉味,以聽覺和味覺懷念那些熟悉的記憶。

我交換的學校是林茲大學(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Linz, JKU)。這是一所小型的新大學,1966年設立,主要分為三個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以及工程與自然科學院。校園占地不大,以一個人工池塘為中心,四週是綠地和教室,同學們彼此熟識,天氣好時,常見到學生們在草地、池畔曬太陽和休憩。


▲JKU大草坪,天氣好時,學生們喜歡
在此處曬太陽、看書。

如果你問當地學生林茲大學在奧地利算是排名第幾的學校?他們恐怕會搖頭、聳聳肩說抱歉:他們不知道。全奧地利有七所大學,一般人觀念上注重的並非明星學校,而是畢業的科系。林茲大學學術風氣和臺大相當不同,他們沒有文學院和醫學院,大部分的學生讀社會經濟和理工科目,以實用主義見長。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語言課看出,除了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外,還有中文、俄文、捷克文等多元選擇。而各種語言課程,皆有初級、中級至商用語言之分。語言課份量相當重,內容相當紮實且實用,商用英語和跨文化溝通英語是經濟和商管系學生的必修課。他們並非不重視人文科,而是以實用的角度切入,學習歷史和文化,將其與商業結合。

語言課上課時,師生互動熱烈,學生不畏懼地提出問題討論。除了課堂上的講授外,老師們還會善用線上教學網站,給予大量的學習資源,並且有系統地使用第二外語教學法,讓學生們有效地學習。我上的一門溝通英語課,便是如此,老師生動且熱情的上課態度,以及多元的學習資料,讓英語真切地成為一個開拓視野的工具。課堂上,我們學習如何演說,如何呈現報表以及如何談判與議論。讓英文不只是書面上的知識,而是生活上及職場上得以使用的工具。

選課方面,交換生有基本上的優先權,且無修課限制,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上的課,或者旁聽課程。 校方除了由國際事務處負責交換生事宜外,還有學生團體REFI(Referat fur Internationales)接待所有的交換學生。他們定期舉辦不同國家的文化之夜,讓各國的交換生可以在該夜呈現母國的特色料理、音樂、服飾以及遊戲等。例如亞洲之夜,我們臺灣學生便準備了滷肉、糖醋里肌、雪花糕等餐點,大家穿著旗袍,泰國同學穿著泰國傳統服飾,一整夜好不熱鬧。


▲亞洲之夜,各國學生穿著傳統服飾,並提供傳統菜餚與他國學生分享。
右三為筆者。

▲於奧地利友人家,同學們一起做了
傳統的主食與甜點。

此外,REFI也是一個尋找語言交換夥伴的平臺,每學期初,語言課的老師都會提供學生語言交換的資訊,由REFI作業,為學生們找到自己想要的語言交換夥伴。語言交換是一個相當好的學習機會,由於對方對中國文化以及語言有興趣,甚至有些人已有到臺灣當交換學生的經驗,因此常常一見如故,份外投緣。我的許多好朋友便是透過這樣的機緣認識的。我們會定期碰面,彼此在學習上互相協助,有時週末一同出遊,由他們做地陪導覽,或者到他們家做客,一起煮奧地利傳統菜餚。有趣的是,這些朋友,在下一學年也將前往臺灣交換。這樣難得的緣分,我實在相當珍惜。

林茲人對於東方面孔還是相當好奇,而對中文以及中國文化有興趣的歐洲人也不在少數,因此,只要你開放心胸和他們分享交流,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Party是歐洲年輕人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是我一開始相當不習慣的文化衝擊。除了市區的夜店外,學校的酒吧每週四也都定期會由不同社團、政黨或者私人企業舉辦Party。這是他們認識新朋友的方式之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常常三五好友相約一起去Party,然後聊天、認識新朋友。但對於東方人來說,有時便覺得彆扭了,問題不在於羞怯不敢跳舞,而是文化上,我們不習慣與陌生人談論許多關於自己的事或者天馬行空地閒聊。我曾經觀察到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他們很喜歡聊天,相反的,我們和外國朋友在一起時,經常扮演聽眾的角色,這並非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是我們不習慣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曾經有一個捷克朋友對我說,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平靜與安詳。他並無貶抑的意思,而是覺得和我們在一起時,那種氛圍是和諧的、舒適的;反觀一些歐洲的年輕人,便顯得相對浮躁,較有侵略性。事實上,結交外國朋友並不難,只要願意打開心胸,帶著信任與勇氣,便可以真誠的心交到好朋友。

▲多瑙河畔的林茲市。半圓形建築為音樂廳(Brucknerhaus),可由廳內觀賞多瑙河美麗的景致。

我交換的這一年間,正好碰上林茲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在這段期間,他們致力於藝術和人文活動的推廣,學生們可以持文化護照免費參觀市內博物館和藝術館,音樂廳和戲劇院也時常有免費的藝文節目供學生觀賞。因此,平常課餘時間除了到湖邊和山上走走外,我便常往音樂廳和戲劇院跑。奧地利政府在藝文方面的推廣,令我印象相當深刻。例如在維也納歌劇院演出的《費加洛婚禮》,坐票只要7歐元,而站票更只要3歐元。

 

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奧地利,我想那應該是「草地上的貴族」。奧利地人傳承帝國之後的氣質,內斂而優雅。他們的宮廷舞會文化至今尚存,每年的11至1月是舞會季節(Ball Saison),許多人皆會盛裝打扮前往。在舞會上,男女老少翩翩起舞,像極了童話故事裡的場景。一個法國朋友驚嘆道:他相當驚訝,在舞會上竟然幾乎所有人都會跳舞!這樣的場景在法國相當罕見。而我的老師也相當驕傲地說,他們的學生們在中學時都必須學習國際標準舞。另一方面,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山和湖是奧地利典型的景致。這樣的地表景觀,讓奧地利人喜愛親近大自然,性格純樸善良。此外,他們尊重並且喜愛傳統文化,至今仍時常看到年輕人穿傳統服飾上街,甚至有時還有相關的主題舞會呢!


▲Uni Ball校園舞會,每人皆穿正式晚禮服赴宴,並在舞池裡翩翩起舞。

▲柔軟的綠地上佈滿蒲公英和小白花,這是奧地利的春天。風起時,白色的蒲公英籽在空中飛舞,像是每一個小小的願望等待被實現。

執筆之際,已是歐洲的春天了。復活節過後,大地回春,融雪退去,換上柔軟的綠袍。草地上一株株昂首的蒲公英,在小白花的襯托下,煞是可愛。就像在這裡的日子,平靜、緩慢,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我相當慶幸可以在大學的這段日子裡,有機會將自己抽離,放慢腳步,在一個充滿能量的環境思考關於自己與未來的問題。我大膽地做夢,將自己的感官打開,學習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

最後,我非常感謝學校提供的機會,以及系上主任、老師和助教的支持,讓我能有如此難得的人生體驗。它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讓世界看到我,甚至看到臺灣。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