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10年8月出刊   
 
 
 
 

▲市大圖書館
(學術情報總合中心)

 

大阪博士後札記──學術環境觀察
吳雅婷(臺大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08年春天,在略晚於一般日本新學年開始的5月中旬,我來到了大阪市南境邊上的大阪市立大學。這座大學的東洋史研究室在往後一年成為我生活和研究的基地,是我從事一年海外博士後研究的場所。

我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應任教於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的平田茂樹教授之邀;加以獲得國科會菁英計畫補助赴國外博士後研究,遂得以成行。平田教授這些年持續關注宋代的政治文化,也已取得一定成果。除了個人研究,他也積極組織研究社群,參與整合型研究計畫,在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的宋史學界都相當活躍。

一年的時間,恰好讓我能夠確實體驗日本校園、學術、生活完整的行事週期,若要一一盡訴,自然不可能,因此,以下我想就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研究環境與寧波計畫執行概況這兩方面,與大家分享。


▲大阪市立大學行政大樓

一、「市大」

首先,介紹我生活了一年的校園──「大阪市立大学」。

記得抵達大阪的當天,平田老師請一位碩士班的同學到機場接我。我們在關西機場至學校的火車車程中閒聊,她告訴我「大阪市立大学」有個暱稱是「市大」(いちだい)。後來我發現,無論同學、老師,甚或附近的商家、居民,談及學校時,大家還真的通通都說いちだいいちだい,好像親切地呼喊著什麼熟識的朋友似的,很好玩。

大阪在江戶時代號稱「天下的廚房」 (天下台所),向來是物資集散轉運的商業之城。有著如此的歷史背景,市大原本也以商業學校的姿態創立。其前身為1880(明治13)年創設的「大阪商業講習所」,是日本邁向近代世界足跡中的一步。二次大戰後,伴隨學校制度改革,於1949年改制為完全大學。至於文學研究科則可溯及1949年開設的法文學部歷史學專攻。如今科內的史學領域分為日本史、西洋史、東洋史三個專修(研究室)。[注釋一]

在我停留的期間,東洋史研究室有研究中古史的中村圭爾(當時兼任副校長)、宋代史的平田茂樹、明清史的井上徹和東南亞史的早瀨晋三四位專任老師。相較於臺灣各歷史學系的中國史研究,規模並不算大。不過,老師和學生的互動、聯繫卻頗為緊密,每位老師與不分領域的研究生幾乎都十分熟悉。博士課程的研究生幾乎都有留學大陸一段時間的經驗(至少一年),具有相當的中文能力。這些同學們都熱心、友善又容易相處。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在日本搞笑藝界大本營大阪的關係,每次和他們聚餐,都覺得他們很有關西漫才風。三兩下彼此就說起相聲或抬槓起來,十分有趣。

這種穿透至生活的緊密,不知道是否與擁有專屬研究室有關?或者與日本人「飲み会」的習慣更有關係一點?東洋史研究室其實也不大,可能只有臺大歷史系會議室的一半。可是兩面書牆卻放滿了中國史研究所需的重要工具書和史料,另外有兩部電腦,配備了各史籍資料庫和工具書電子版。較大型的影印、掃描設備則置於科辦公室和文學部討論室,研究室備有公共卡,同學可以自由使用。這些資源使得在研究室做功課成為很方便的事,因此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同學們在此出入。


▲東洋史研究室一隅

除了三個研究室,文學部之下另外設立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都市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東西方的都市都在關注之列。研究中心經常與研究室合辦都市文化議題的活動,因此常有中國都市史的研究者到訪。

研究成果展現方面,市大的文學部出版刊物《人文研究》,東洋史領域另有《大阪市立大東洋史論叢》,以及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都市文化研究》。近年由於學術交流活動熱絡,《東洋史論叢》上時常可見海外學者發表的文章。《都市文化研究》的內容則廣泛跨東西古今的都市研究議題,除了史學,也包含文化研究、人類學的面向。這些刊物也都會透過組織與專刊的形式,有架構地呈現某一學術議題的成果。目前《人文研究》和《都市文化研究》有網路電子版提供自由下載,《東洋史論叢》可以查知各期目次。

市大圖書館的正式名稱為「學術資訊總合中心」(学術情報総合センター)。這樣的定名,我想是出於對該空間不同於傳統圖書館的運用概念。它並不只設定為藏書、查閱資料的場所,有些空間設計成方便共同討論、協作完成報告(研究),有些區塊甚至可以飲食。


▲市大圖書館(學術情報總合中心)

圖書館一樓附設了一個供餐的咖啡館,落地窗外可以看到樹影和成排的腳踏車。我有時候跑去那裡吃一份檸檬炒飯。這個炒飯其實是市大附近開業三十年的老咖啡店的菜色。我到大阪的時候,名為「夏爐」的老咖啡館已經隨著店主年邁而熄燈。懷念老咖啡館的市大人,得到老店主的親傳,在圖書館的咖啡館復刻了這份昔日的人氣菜色。香菇丁、檸檬香茅的香氣、紅紅的福神漬(醬菜),再附上一杯果汁,好吃又飽足。

在藏書的利用上,部分書庫全面開放,部分研究取向較強的書籍則收藏於專門書庫內,碩士班以上的學生才能以經過設定的門卡自由進出。除了校方自己選購的藏書外,中心內還有為七位學者、藏書家捐贈的書籍所設立的七座文庫。其中的「內藤文庫」,收藏內藤湖南先生以中國古代史、佛教為主的部分藏書,約5900件。 [注釋二]


▲圖書館復刻的夏爐檸檬炒飯

市大圖書館基本上足以支援中古至明清的中國史研究。另外,由於日本的地緣關係,以及日本學者對他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可以提供對照關心的日文研究書籍也頗豐富。不過,若是專程前往日本,想要廣泛而深入地搜查資料,「國會圖書館」和「國立公文書館」則更為適合。

二、寧波計畫(NINGPRO)

日本東洋史學界在2005年開始了一個名為「東アジア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の形成─寧波を焦點とする学際的創生」(東亞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寧波為焦點開創跨學科研究)的整合型研究計畫,為期五年(2005-2009)。這項暱稱為「にんぷろ」的計畫,由東京大學的小島毅教授領銜發起,主要以浙江寧波為研究對象,但又不限於單純的地域研究。他們的企圖心在於「希望對東亞海域的人員、物質交流的歷史進行多領域跨學科分析,重新探討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因此可以說是以「寧波」為媒介,「海域」為概念,重新關照東亞歷史的研究。

平田茂樹老師也是這項計畫的核心參與者之一,加以計畫項下的學術活動繁多,所以我在日本一年參加的幾個學術活動,都是「にんぷろ」的一環。以下透過這項計畫,介紹日本東洋史學界這段時間的活動焦點。

寧波計畫原以日本東洋史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青壯派學者為骨幹,但由於刻意開展、擴大企畫架構,參與的人不侷限於某一時代或地域的研究者,日本史、東南亞史乃至西洋史研究者也都受邀加入對話,進行比較研究。同時,也與海外的學者(中國和韓國為主)密切交流。由於規模龐大,人數眾多,分設「文獻資料」、「現地調查」、「文化交流」三個部門,每一部門下再成立12個研究班,如「官僚制度班」、「水利班」、「寧博關係班」。研究者不一定只參加一個研究班,研究班的運作也常跨越地區或時代。

這些研究班等於將人力規劃整合成一個個小組,各研究班有獨立的研讀計畫或田野活動。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即舉辦主題工作坊、國際研討會……等公開的交流活動。例如2008年12月於四國松山愛媛大學舉辦的「宋代社会文化史研究の方法論をめぐって」國際工作坊(宋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方法論國際工作坊),參加人數約15人,就是一次互動密切的小型討論。2009年1月,在東京大學本鄉校區進行的「寧波とその周辺─地方文献に見える史料性.地域性.歴史性」(寧波及其周邊──地方文獻所見的史料性、地方性、歷史性)研討會則是較為大型的研討會。這次會議並加入與西洋史研究者的比較對話。

▲2008年12月,愛媛大學舉辦「宋代社會文化史 研究方法論國際工作坊」。

▲2009年1月,東京大學舉行「寧波及其周邊-地方文獻所見的史料性、地方性、歷史性」研討會。

其實從這兩次研討活動,可以看出寧波計畫進行時,除了釐清歷史相,研究者們也致力於對史料性質和方法論進行反省。而在廣島宮島舉行的「東アジア海域史研究の課題と新たな視角」(東亞海域史研究論題與新視角)研討會中,除了發表研究成果,還特別安排了專門時段,讓來自日本各地,跨斷代的東洋史、日本史領域研究者們,就某些議題、歷史時期的說法進行更確實的討論。之所以要對歷史見解作這些統整,則是為了使未來計畫出版的書籍,能有首尾一貫的歷史圖像和中心概念。

在「にんぷろ」一步步的推展下,我覺得不能忽視的是,計畫的進行確實對學界議論的潮流起了引導的作用。計畫出版了專屬的通訊期刊《青波》(並同時出版中文版《碧波》,英文版Blue Wave),提供各界索取,且流通海外。若留意日本書籍出版的情形,更可以很明顯地察覺近五年內已有諸多以海域交流為主題的專著、論文集問市,如:《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海域的亞洲史研究入門)、《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史モンゴル∼宋元時代のアジアと日本の交流》(由物質所見的海域東洲史──蒙古和宋元時期的亞洲與日本的交流)。  [注釋三]除了直接以海域史為題的著作,其餘如宋代史、寧波地域研究或中日交流等範疇也都屢有新作。而且即使是合著、合刊的書籍也並非僅將眾人的單篇論著集於一冊。前文提到,在廣島宮島舉行的「東アジア海域史研究の課題と新たな視角」研討會,安排專門的討論時段,就是為了未來集結出版時提出中心概念作準備。因此,在計畫推行中,除了個人的研究和集體的研討,還存在著一股將計畫化為具體出版物的動力。可以想見,「寧波計畫」在未來幾年之間將會創造出一批相當數量、讓人在說起日本近年東洋史研究時,不得忽略的出版品。

最後,「にんぷろ」執行邁向尾聲之際,2009年7月中至8月底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一場特展──「聖地寧波 日本仏教1300源流」。在奈良國立博物館、浙江省文化局、上海博物館等單位和日本各寺院的協助之下,調集了中日許多文物。如滋賀延暦寺的佛教大師入唐牒(唐貞元20年〔894〕、21年〔805〕)、京都清涼寺的釋迦如來立像(北宋雍熙2年〔985〕),都是難得出展的國寶。這項展覽一方面是計畫關注文物的成果展現,另一方面也使得整個計畫不再只限於學術界內部的議論,打開了與社會大眾對話的窗口。 [注釋四]

* * * * * * 我出發到大阪時,是抱著走向下一個研究里程碑的心情。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回想起來又似乎點點滴滴,難以道盡。透過這篇札記,我簡單記述對於市大空間和寧波計畫的回憶、感受和一些想法。這段期間,我除了體驗日本東洋史研究的各種活動,難得的還有不同社會之中生活和文化的諸般見聞和體會。當時的我走在河堤上或猶豫在市場裡的蔬果之間時,偶爾就會有「將來自己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態度生活呢?」這樣的「雜念」。此外,去做博士後之前雖然曾經到日本旅行,卻對日本的地域性與歷史的關聯沒有深刻感受,特別是自己關心的中國近世史方面。這一年以大阪為基地的生活,卻意外讓我對於地域與大歷史的聯結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對於關注移動與空間的我而言,是珍貴的收穫。只是,那又是書房和會議之外的另一段旅程了。

[注釋一]參見大阪市立大學和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網頁。

[注釋二]另外,關西大學圖書館也設有藏書約三萬冊的「内藤文庫」。

[注釋三]桃木至朗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東京:岩波書店,2008);四日市康博,《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史―モンゴル∼宋元時代のアジアと日本の交流》(博多:九州大学出版会,2008)。

[注釋四]展覽官網:http://www.narahaku.go.jp/exhibition/2009 toku/ ningbo/ningbo_index.html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