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2010年 5月出刊   
 
 
 

 

▲甘懷真老師「中國史二」課堂,學生鼓掌歡迎此次旁聽高中生(後二排起立者)。(攝於文學院演講廳)

 

2010年臺大杜鵑花節 「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心得

編按:

配合本校2010年度杜鵑花節之學系博覽會活動,本系特邀教師開放數門歷史專業課程與全校性歷史類通識課,給予高中學子旁聽機會,讓高中生更早瞭解本系的教學內容與大學上課方式,體驗大學生上課情境。

開放旁聽課程有八門,授課教師及課程分別為:黃俊傑-「中國思想史」及「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古偉瀛-「歷史的轉捩點」、甘懷真-「中國史二」、李文良-「臺灣史下」、閻鴻中-「先秦經典與文化」、陳慧宏-「文藝復興」、楊典錕-「日本近代歷史人物」。

本次活動對象為全國在校高中三年級學生,每人至多旁聽三門課,計有45人報名,學生反應頗佳。以下為部分學生所撰寫之參與活動心得節錄。(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佳文(達人女中)

我在旁聽過程中,了解到備課預習的重要,如此才能使上課發揮最大的效益。我也發現大學的教授不會再像高中老師對學生百般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大的自由,對自己的上課規劃有充分主導權,因此自律變得非常重要。大學生要懂得管理時間的安排,自己也要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態度。

我非常喜歡「日本近代歷史人物」這門課,因為楊老師在介紹伊藤博文和福澤諭吉時,都能由淺入深並且用淺白易懂的方式說明,和臺下學生亦時有互動,兩次上課我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次來參加旁聽課程收穫真的很多,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也非常認同貴系在杜鵑花節舉辦這樣的活動,希望往後能繼續辦理。


▲楊典錕老師「日本近代歷史人物」上課實況。

 

王麗婷(員林高中)

首先,非常感謝經辦這次活動的所有人員。對我而言,這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不惜早起,坐凌晨5點的車北上,也滿心期待這特別的二天。

▲黃俊傑老師「中國思想史」上課實況

我旁聽的課程是黃俊傑教授的「中國思想史」,以英文授課,班上多為外籍生。黃老師很風趣,縱使講的是孟子,仍然可以跳出時空的阻隔,將其精神說得活靈活現。在聽課的過程中,有很多英文單字聽不太懂,但幸好我以前有接觸過那一段的背景,大概還可以推敲一下。由於這樣新鮮的經驗,讓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充實自己的外文能力。

下課後,黃教授很有耐心的回答我對歷史系的疑慮,也給了我很多建議和鼓勵,這些對我來說有不可言喻的影響力!真的非常謝謝老師。

下午的課是古偉瀛教授的「歷史的轉捩點」,我一進到普通教室101就深深地感到:「大學教室好棒呀!」古教授講起課來輕鬆、不呆板,他先介紹了基督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和波瀾,再以多位文學家和史學家的作品說明西方世界的轉變和興替。旁聽這堂課,讓我對於西洋史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所得到的啟發真的不少。

 

丘佳蓉(景美女中)

很開心能參加這次旁聽課程活動,幸運的是,這還是臺大歷史系首次舉辦。 我從課程中得到非常多啟發,現今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過去卻不是如此。例如聽了李文良老師的「臺灣史」,我才知道劉銘傳當初一點都不希望臺灣建省,身為中央政府空降派至臺灣的官員,他甚至要和當時的臺灣道明爭暗鬥。

又如甘懷真教授在「中國史二」這門課談到的,「官市」是官方主持,在城內的市場;「草市」是人民組成,在城外的自發性市場。在中國歷史上,哪個市場先出現?我完全沒有遲疑地選擇「草市」,答案卻是「官市」。我會認為是草市先出現,是因為我在資本主義下長大。但,市場出現當時還沒有資本主義這種觀念。我不禁審視我看歷史的觀點,不可否認的,我確實是用「現代」的眼光在看。

在上「文藝復興」時,我一開始非常不習慣教授花很多時間在解釋每個字的字義,像classic古典的,其所指的到底是哪一時期?一說是亞伯拉罕之後,也就是舊約聖經之後;另一說則是查理曼大帝之後。「學歷史要對某些用字特別仔細」,教授如此說道。不過後來習慣了,發現這樣也不錯。我因為好奇古騰堡四十二行聖經在當時是線裝還是膠裝,厚臉皮去問教授時,教授也細心地回答我,讓我覺得受寵若驚。

 

李旻恆(內湖高中)

這一次十分幸運,如願以償參與「2010年臺大杜鵑花節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的活動,不僅讓我了解大學的上課方式,更在課程中學到和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敝校的歷史課中,對於一個事件的了解,僅止於事件的原委和結果,而在臺大歷史系課程中所學習到的是對整個事件深入的探討,就事件關係者的歷史來討論,為何會牽扯進此事件,可以就許多觀點來看相同的事件,讓人覺得十分生動有趣 。

以我3月19日旁聽的「臺灣史(下)」來說,當天上課主題是「清法戰爭」,教授自清國、越南和法國三方的關係說起,從漢、唐時期中國和越南的關係說到18-19世紀法國所扶持越南的王朝──阮氏王朝,及因越北、中越邊界不清,所引爆戰爭的導火線等,做精彩的專業解說。使我更了解臺灣是在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下被捲入戰火。對臺灣建省時機也深入說明,並非像高中課本所寫,為固國防而建省,純粹是因福建省巡撫想丟棄臺灣這個財政拖油瓶,才上奏讓臺灣建省。教授也以建省後臺灣巡撫──劉銘傳所採取的財政政策說明,之前臺灣稅收少的原因和臺灣民間特殊的土地使用方法有關。


▲李文良老師「臺灣史下」上課實況

此外,臺大自由的學風和充滿活力的校園深深吸引我,不愧是臺灣第一學府。

 

李敦耀(臺中一中)

參加此次的旁聽課程,雖說只是蜻蜓點水般體驗大學生的上課方式,但依然有許多收穫。首先,3月8日上午黃俊傑教授的「中國思想史」,是以英語上孟子學,剛開始很不習慣,所幸後來漸漸聽懂。黃教授的上課內容深入淺出,特別仔細講解孟子較為抽象的心氣神觀念,上課也儘量用較為淺近的英語講解孟子的道德、政治觀等等,令我受益良多。

下午甘懷真教授的「中國史」,討論到周禮的國家觀、重農課題、皇帝制度與帝國、商業等等。他不斷引導我們去思考歷史現象背後的時代背景以及釐清歷史的前因後果。甘教授強調,歷史不是理所當然,對培養我的歷史思維有很大啟發。我更看到高中與大學的歷史課上課方向的差別,高中只是填鴨式的讓學生吸收歷史,而大學強調思考的重要,去探討一個個歷史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對後代的影響。


▲甘懷真老師「中國史二」上課實況。

衷心期待貴系明年能繼續舉辦這充滿意義的活動。

 

沈冠宇(成功高中)

透過這次難得的旁聽機會,除了讓我對於臺大歷史系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外,也使我在幾次上課中學到了很多高中歷史學不到的東西,有些甚至是想都沒想過的。在六次的課程中,每每讓我有眼睛為之一亮的部分,可能是一句特別發人省思的話,或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第一次的「中國史二」課程中,甘懷真老師提到:「中國史不適合用歸納法,因為中國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不能只把它當成一塊鐵板來看。」接著便提出例證。

閻鴻中教授的「先秦經典與文化」雖然很像在上國文課,不過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古代人的用字遣詞。我很喜歡閻老師把《春秋》和《左傳》放在一起分析,不但有條理,而且又能有效率地指出兩邊不同之處。

最後是陳慧宏老師的「文藝復興」,第一次上課有點意外,因為跟我一開始想的文藝復興有些微出入。可能是因為那天是在討論但丁、佩脫拉克吧,有點脫節,第二次的課程就比較跟得上了,也讓我重新燃起對文藝復興的興趣。這堂課讓我額外學到了很多拉丁文和羅馬字,希望我可以將這些所學應用到我的英文能力上。


▲陳慧宏老師「文藝復興」上課實況。

最後,我非常感謝臺大歷史系給了我這個機會旁聽,除了滿足我對於大學生活的好奇心外,也讓我在高中的課業中找到一道與眾不同的光線,那就是我熱愛的歷史。

 

洪婕憶(北一女中)

在這次的旁聽課程裡,讓我對歷史系了解更多;也對於所謂的大學生活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大學的生活,似乎需要更多的自動自發,畢竟不像以往有老師緊迫的眼神跟隨在旁,甚至有沒有到班上課都是自由心證。但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是最能看出個人熱情的地方吧?真正喜歡的課程,就算再辛苦都會認真聽下去。

在「歷史的轉捩點」一堂課裡,我很喜歡這種「針對一個時間點細細咀嚼的模式」。因為平常上課時,老師講述的方式都是綜觀的、順著時間流長長的看下來,而在這樣的課程裡,則一反平常的視野,是橫著看的,也就是把點擴張成面的程度。這樣「和所有東西都扯得上關係」的味道,是顯得比較人性化的歷史,而不是經過修剪、精煉後所看到的俐落敘述。

另外,「先秦經典與文化」的課程雖然和我所想像的有些出入,甚至有點高中國文課的錯覺,但的的確確是在上歷史系的課。這才讓我意識到,其實自己一直以來接觸的歷史書籍等等,都是太偏心的文字,也可以說是一套制式化的論述,似乎講歷史就只有課本那樣的面貌。這也算是一種思想上的桎梏吧? 不過在這些課堂上的新奇感之外,也有一些對於大學生活實際面上的疑問,像是,這樣如同聽演講一般的主題式課程,究竟該怎麼掌握重點?參考資料如此之多,要從何下手呢?我想,大學的學問之「大」,似乎比我想像中的要複雜許多。

 

徐凱嘉(中山女高)

這次旁聽計畫,我選修了甘懷真教授的「中國史二」及黃俊傑教授的「中國思想史」。在「中國思想史」的課程中,我對孟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像是越在亂世,中國或者是整個東亞文化圈就越嚮往孟子所構築的理想政府。「中國思想史」的課程是以英文授課,許多專有名詞使我腦筋一下子轉不過來,也使我反省自己對孟子還不夠熟悉。課堂上的氣氛很輕鬆,其他來旁聽的高中生和我很輕易地加入了回答問題的行列。

在「中國史二」這堂必修課一開始,甘教授提到臺大未來將以送十分之一的學生出國參加交換計畫為目標。這讓我想起早上旁聽「中國思想史」時,在座同學們多半是外籍學生,黃教授和我們解釋這是因為臺大要往國際路線發展,招攬不同國籍的學生。

▲甘懷真老師「中國史二」課堂,學生鼓掌歡迎此次旁聽高中生(後二排起立者)。(攝於文學院演講廳)

 

「中國史二」的課程使我對漢襲秦制、中國的選舉及經濟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我體認到大學與高中授課方式的不同——大學是非常自由的!甘教授隨手拈來,於我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話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授提到研究歷史的前輩們之所以成為偉大學者,是由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分類概念。教授亦提到歷史就是不要把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這句話對我的衝擊很大。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平凡常見的,因而不曾深思埋藏在其背後的因果關係。透過觀察和推論,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知的僅侷限於表面,甚至是錯誤的,真實並非一條路通到底的順理成章。

這堂課帶給我許多新知,使我重新檢視我過去的所學,也十分感謝貴系提供了旁聽課程,使我有機會初探歷史的專業領域。

 

彭梓桓(松山高中)

透過這次旁聽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從未聽過或了解過的歷史。原來,歷史是如此博大精深,每一個小細節、人物或事件,都能使歷史產生極大的改變。而透過這些歷史的閱讀,更能讓我們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能鑑古、察今、知未來。

在「歷史的轉捩點」這門課中,古偉瀛老師的講述深入淺出地呈現歐洲羅馬歷史發展的關鍵,並提供影片,使我更加了解當時的歷史,上課時還不時使用英文,讓我獲益良多。李文良老師的「臺灣史下」的課程,改變了我對臺灣史的想法。老師詳細的講述每個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過程、結果及其影響,許多都是我從未聽過的,很吸引人,聽得十分過癮。老師還不停丟出問題,讓大家有獨立思辨的機會。下課後,我還請教老師有關劉銘傳和土地改革的問題,而老師也熱心解答我的疑惑,這樣有互動的課程真的非常有趣。


▲古偉瀛老師「歷史的轉捩點」上課實況。

楊典錕老師的「日本近代歷史人物」也十分吸引我,老師教學態度非常認真,竭盡所能地將其所知傳授給學生。透過講述影響日本近代歷史的關鍵人物,讓我知道明治維新的日本如何在西力東漸的大環境下自立自強、生存發展,和那些日本近代歷史的指標性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對其人物性格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些都可以讓我作為未來人生的參考。

 

黃仲玄(建國中學)

我修習的課程有甘懷真教授的「中國史二」與閻鴻中教授的「先秦經典與文化」。實際上課後,這兩門課程的內容都令我對歷史學所關注的內容和精神深感啟發。

在「中國史二」講述漢代皇帝制度的成立與崩潰這一主題時,令我驚訝的是,這些看似合理的制度背後,其實是有著極大量、極複雜的因素相互配合、運作才得以支撐,而這每一項因素被覺察、探討而至理解的過程,都是史家以大量資料佐證,經過重重推論而成──我在中學課本上看到的每一句話,後面可能就是一本(甚至很多本)被濃縮、簡化、節錄的書的內容──當我在歷史系的課堂上接觸了它形成的過程後,這些在中學教學現場中,往往最可能因為時間、能力等等因素被省略、列為末位的論述過程,每每比簡化後失去脈絡的條目更令人欽服。歷史學家如何運用手邊的資料看出著手研究可能,進而推斷當代的樣貌?既然此時此刻的我們與研究的時代之間有著必然的落差與距離,我們又能夠看見多少、多接近他們?這是我亟欲求索的問題。

而在「先秦經典與文化」的課程中,我所接觸的是《詩經》與《左傳》兩個主題。在課中挑出講解的幾則選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齊連稱管至父弒襄公〉一則,在這篇作品中,教授搭配方苞對於整個事件敘述特色的看法,特別提出了在整個事件中原本應該最無關緊要的角色──徒人費。徒人費儘管未能達成保衛襄公的使命,然而他犧牲自己的性命以盡其所能的決定,使得他成為全文之中唯一被正面書寫的角色。


▲閻鴻中老師「先秦經典與文化」上課實況。

我想,這便是歷史存在,最偉大的意義之一──透過層層推論,追尋過去的模樣,讓過去的人們能夠有著尊嚴,在當下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活著。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