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2009年 11月出刊   
 
 
 

編按:
98學年度起,本系新聘花亦芬副教授與楊典錕助理教授為專任教師。花老師專長領域為西方藝術史、文藝復興文化史與藝術史、歐洲基督教藝術與文化;楊老師專長領域為日本近代史。本刊特邀兩位老師分享其求學以至為人師表的心路歷程。

求學歷程回顧
楊典錕(臺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一、赴日留學前之求學經歷

我出生於臺北市後火車站一帶,父母親皆是臺南人。猶記得孩提時代,即因常聽父親講古,而對歷史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學期初學校發下新課本時,回家後第一本打開來閱讀的一定是社會或歷史課本。由於對歷史著實懷有滿腔的熱忱,遂於1991年滿懷著期待的心情,進入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就讀。

當時政大歷史系的系主任是張哲郎老師,我曾選修過張老師的明史課程。其他的斷代史方面,還修過王壽南老師的隋唐史、何啟民老師的魏晉南北朝史,和孫鐵剛老師的秦漢史等。史學方法論方面則師承杜維運、彭明輝等老師。而在西洋史方面,則受教於閻沁恆、吳圳義、江金太、賀允宜、周惠民等諸位老師。擔任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的林能士老師,曾鼓勵大家若有志於史學研究,除英文外,最好再多學習一種語文,以為治史工具。這是我日後決定於大學畢業後再學習日文的一大啟示。

大學畢業後,我考上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由於日後計畫出國留學,我決定先服預官役。在空軍臺南基地擔任少尉補給官近兩年時間,我在臺南市的YMCA(青年會)東門會館打下日文基礎,退伍後進入臺大史研所碩士班,隨即通過了日文免修甄試。

▲攝於東京大學正門前。校門上方中央鑲有16瓣菊花的日本皇室家徽,彷彿訴說著東大身為戰前日本第一所帝國大學的光榮。(楊典錕老師提供)

▲攝於東京大學正門前。校門上方中央鑲有16瓣菊花的日本皇室家徽,彷彿訴說著東大身為戰前日本第一所帝國大學的光榮。(楊典錕老師提供)
由於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赴日留學,進入日本史學的研究領域深造,我在進入碩士班後,便拜李永熾老師為指導教授,得以彌補自大學時代以來對於日本史和日本近代史一竅不通的缺憾。在日治時期臺灣史的史料解讀方面,受到吳密察、王世慶、黃蘭翔等諸位老師啟發之處甚多;而在日文學習方面,則於選修曹永和老師所開設的「日文史學名著選讀」時獲益良多。此外,並在參加由周婉窈、鍾淑敏等老師所發起,由劉元孝老師所開設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讀班」第三期課程時,強化了對於「候文」等文言文法的素養,對我日後得以在日本史研究方面更上一層樓可說是啟迪良多。

常野公園

▲攝於上野公園內的彰義隊墓園。
1868年7月戊辰戰爭的上野戰爭中,和明治新政府軍作戰而陣亡的彰義隊戰士埋骨於此。(楊典錕老師提供)


就讀碩士班時,我曾前往師範大學史研所旁聽林明德老師的課,且有幸得以藉此機緣,經由林老師介紹,認識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黃自進老師。承蒙黃老師在我通過日本交流協會公費留學考試之後,親筆致推薦函給東京大學日本史學研究室的指導教授野島(加藤)陽子老師,使我能夠在2000年4月拜入野島老師門下,盡情悠遊於日本近代政治、外交、軍事史的學海中。

由於日文能力和學術專業均尚待磨練,我在東大當了兩年的「研究生」(旁聽生)。2002年4月,終於如願以償,考取為日本史學的碩士班生,並於回臺大提交碩士論文時,得到李永熾老師、林明德老師及黃福慶老師三位口試委員對拙著惠賜許多寶貴意見;得以藉此要領繼續淬鍊東大的碩士論文,於2004年4月順利升上博士班,四年後取得東大博士學位。

二、東大日本史學研究室所受訓練

首先簡介臺大與東京大學的歷史淵源。東京大學成立於1877(明治10)年。1886(明治19)年因〈帝國大學令〉的公布,東京大學改稱為帝國大學,成為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帝國大學,也是1886-1897年間日本唯一的一所大學。1897(明治30)年由於京都帝國大學的設立,位於本鄉的帝國大學又改稱為東京帝國大學。

戰前的日本總共在本國和殖民地臺灣、朝鮮成立了九所帝國大學,除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之外,按成立的先後順序分別為東北帝國大學(1907年、明治40年)、九州帝國大學(1911年、明治44年)、北海道帝國大學(1918年、大正7年)、京城帝國大學(1924年、大正13年)、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昭和3年)、大阪帝國大學(1931年、昭和6年)和名古屋帝國大學(1939年、昭和14年)。其中京城帝國大學在戰後改制為首爾國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亦在戰後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

1928年3月16日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其第一任總長(校長)幣原坦,任期自1928年3月至1937年9月,他本身就是東京帝國大學國史學科(東京大學日本史學研究室的前身)的第一屆畢業生(1893年7月畢業)。

時至今日,日本國內仍有社團法人學士會(1886年即成立)此一親睦組織,凡是畢業自上述九所大學的學士、碩士、博士,或是擔任這九所大學的校長、教授、副教授者均可申請入會。

有關東大日本史學研究室對大學部學生的要求,首先介紹東京大學的課程安排情形。考取東大的全體學生,首先要到位於東大駒場校區(即舊制第一高等學校原址)的教養學部,接受為期二年之前期課程訓練。教養學部共分為六大科類,即文科一類、文科二類、文科三類與理科一類、理科二類、理科三類。二年期滿後,學生們再依興趣和成績分別進入十大學部(學院)履修後期課程。十大學部即醫學部、工學部、文學部、理學部、農學部、經濟學部、教養學部、教育學部、藥學部、法學部。

其次,說明駒場和本鄉兩地盛行之研究方法的差異性。文科三類中有志於歷史學研究之大二升大三的學生,可依個人興趣、研究取向和成績表現等選擇未來二年的後期課程。若是偏好將歷史學研究和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可選擇留在駒場校區,進入教養學部的後期課程就讀;若是傾向傳統的實證主義史學,其後期課程則可選擇到本鄉校區,進入文學部就讀,再依志向分別選擇日本史學、東洋史學和西洋史學等研究室。

我發現東大日本史學研究室和國內大學歷史系所有三點不同之處,分別為語言訓練、課程設計和畢業要求。茲分述如下:

在語言訓練方面,日本史學研究室的學生在駒場教養學部前期課程的二年,即大一和大二隸屬於文科三類的這段期間,就要必修第二外國語,其中較熱門的選項有中文、德文和法文。這和國內的歷史系所往往到了碩士班、博士班時才將第二外國語列為必修科目的做法有所不同。我認為東大的做法值得國內借鏡,畢竟對有志於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者而言,語文的紮根訓練愈早愈好;而對無意報考研究所的學生來說,也可拓展其視野到英語世界以外的國家或地區。

任教
▲楊典錕老師初回母系任教。
(攝於新生大樓303室)

第二,在課程設計方面,東大日本史學研究室在大三、大四時即採「講義」(老師講課、學生筆記)和「演習」(師生輪流報告研討)並重的方式。每位教授不僅要以傳統的講課方式傳道、授業;更要主持講座,在修課學生每週輪番上台報告後,發表評論並帶動研討,以收相互切磋之功,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觀國內,大學階段多以傳統的講授方式進行,到了研究所才有研究討論課。我在大學時代唯一參加過的研討課,便是由留學德國的周惠民老師所主持的,當時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最後,在畢業要求方面,日本史學研究室要求學生不只修滿所要求的學分,還必須撰寫學士論文,審查通過後,方可取得學位。記得過去國內亦有此制度,後來以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老師無法一一指導論文寫作而作罷。我曾經在指導教授──野島老師的個人網站上,拜讀過老師對東大畢業生仍須撰寫學士論文的看法。她認為這不僅是讓有志於繼續研究者早日接受學術訓練,對於畢業後欲投身職場工作者也有其必要性,因撰寫論文可說是設定目標、找出問題所在,並多方嘗試加以解決的一連串過程,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為吾人終生所需具備的。

至於東大日本史學研究室對研究生(院生)的訓練方面,該研究室多年來的傳統,即研究生會自發性地舉辦各種讀書會和古文書的研讀會,並邀請大學部學生參加。讀書會和研讀會分別以學術表現優異、古文書學養豐富的博士班、碩士班研究生主其事,除了帶動大學部學生主動學習的風氣,亦可收學力向下紮根、經驗世代傳承之效。

而對於外國人留學生的輔導工作,學校則會出資,由指導教授遴選講座內優秀的博士班、碩士班研究生擔任小老師,負責對該名外國人留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考試諮詢、寫作指導和文章訂正等教學輔導。此制度不但可以幫助外國人留學生早日克服學習和考試的障礙,同時也可讓擔任小老師的研究生賺取一些工讀金,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講座中長年研討的主題之外,教授亦會在課餘之暇發起博士班、碩士班研究生的博士、碩士論文寫作構想發表會,和大學部生的學士論文寫作構想發表會等。在這些場合,學生們除了相互提供意見切磋琢磨之外,學長、學姊也有義務對學弟、學妹的論文寫作構想發表評論,並提供修改意見。

此外,博士班二年級時,指導教授將會要求其門生在日本歷史學界頗具份量的學會──一年一度的史學會年會中發表報告,此舉除了有讓其門生的研究成果接受外界檢視的目的,對於研究生人脈的建立和系所、校際間的交流等,亦多有裨益。

我自負笈東瀛以來,歷經八載寒窗,終於在2008年6月取得東大日本史學的博士學位,並於同年8月隨即獲聘為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回到母校臺大服務。後於2009年2月起擔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而自同年8月起,獲聘為本系專任助理教授,講授科目為「日本近現代史」、「日本近代歷史人物」。

未來在臺大的日子裡,我希望能夠在教學、研究、服務等三大領域取得均衡,成為一位不辱使命的教育工作者。並期許自己能夠像一路走來處處扶持我,且惠予關懷協助的諸位師長一樣,為母系作育更多優秀的學弟學妹,使成為明日國家有用的人才。

上課照
▲楊典錕老師講授「日本近代歷史人物」上課情形。(攝於新生大樓303教室)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