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題:數位歷史如何可能?—史料、工具與問題
主講人:涂豐恩 先生 (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碩士後研究人員)
主持人:甘懷真 先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時 間:2009年12月28日(一)14:00-16:00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簡 介:
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突飛猛進,數位化的歷史材料大量湧現,研究者與材料的關係亦悄然轉變。
本次演講要討論的主題是,數位時代的歷史研究將會是什麼模樣,或可能是什麼模樣。歷史研究者與其他人文學者,除了被動迎接潮流外,還能如何回應?
演講內容將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概念性的探討。我們將介紹對數位歷史或數位人文的構想,尤其會以台大數位典藏中心近來的初步實作經驗為例,包括資料庫的設計和使用、史料的自動處理、新歷史問題的發掘,及視覺化的歷史敘事。第二部份則將介紹數典中心所建置的數位資源,並實際操作系統。
我們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與會,和我們一起探索和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活動記要:
涂豐恩先生為本系碩士畢業生,目前擔任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碩士後研究人員。對於涂先生而言,能進入數位典藏領域與資工系背景的研究人員合作,是非常有趣的經驗, 原因在於雖然資訊科技突飛猛進,數位化的歷史材料大量湧現,但如何讓這些材料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進而達到有效利用的目的,則必需經過學科間不斷地對話才能建立共識,而具有專業歷史背景的涂先生,正扮演著這個角色。 |
▲涂豐恩先生
|
涂先生首先介紹數位歷史或數位人文的構想,說明數位時代的歷史研究有哪些可能,如目前廣泛運用的部落格、facebook等社群網站,或是以影像說故事的iMovie教學方式,都是新型態的呈現,但重點是如何讓內容兼具深度及人文意涵。涂先生進一步以臺大數位典藏中心近來的初步實作經驗為例,並提供幾個資料庫做為參考,列舉如下): |

▲網路運用 |
|
面對這麼龐大的數位資料,站在使用者角度又該如何運用?涂先生也提到,事實上,數位典藏研究也致力於讓資料庫成為數位研究環境,如檢索後分配功能的設計,就是用年代、出現頻率、與檢索詞相關等統計做量化的呈現等等。但再使用的時候也必須注意量化分析的問題,如同名同姓或是同一人有多個名字等。此外,建置數位化資料庫也有許多問題要繼續克服,譬如古契書上的戳記該如何呈現等,也都是需要數位科技與人文學科結再溝通之處。最後涂先生回到歷史研究的本質,以資料的客觀是學術進步的前提為結語,希望在這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大家能多利用數位典藏資料庫的資源,讓數位與人文激出更多新的火花。 |

▲檢索後分配功能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