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教授 Ya-Nan Wang |
|
研究室名稱:育林技術研究室 E-mail : m627@ntu.edu.tw 網頁 : http://www.fo.ntu.edu.tw/data/teacher/2006/wang-ya-nan.htm http://homepage.ntu.edu.tw/~m627/ http://homepage.ntu.edu.tw/~m627/wang/index.htm
|
研究室簡介 |
本研究室成立於1985年,研究臺灣高經濟價值之針葉樹組織培養,並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進行林木改良。自1990年後開始進行:台灣杉、華山松、台灣肖楠、台灣鐵杉、銀杏、威氏帝杉、台灣雲杉、杉木、巒大杉、台灣扁柏、紅檜、台灣櫸、青剛櫟、雪梨藍桉、毛柿、台灣三角楓、喜樹與泡桐等超過18種臺灣高經濟價值之針、闊葉樹與臺灣珍稀樹種之組織培養研究,並應用生物反應器及人工種子技術,大規模生產組織培養苗、馴化、出栽。 實驗室近年來之研究方向,除持續進行臺灣高經濟價值及珍稀樹種之組織培養研究外,並開始利用分子生物技術,以基因轉殖之方,克服林木之許多疾病。此外,對於具藥用價值之林木,利用細胞懸浮培養及生物反應器,以進行生產大量具經濟價值之二次代謝物的研究。 另本研究室亦進行『造林木生育地微生育地長期監測』、『本土樹種碳吸存效益」及『根圈土壤及土壤動物』等相關之森林生態調查研究。 |
學歷 |
||
畢/肄業學校 |
主修學門系所 |
學位 |
國立臺灣大學 |
森林研究所 |
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 |
森林研究所 |
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 |
森林系 |
學士 |
經歷 |
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實驗林處長 吉林林學院名譽教授 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系主任 臺灣大學森林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 臺灣大學森林學系講師 |
開授課程 |
大學部課程 |
1. 育林學及實習上(Silviculture and Practice (I)) 課程編號 60520021 / 3學分 2. 育林學及實習下(Silviculture and Practice (II)) 課程編號 60520022 / 3學分 3. 育林學各論 (Regional Silviculture) 課程編號 605 31100 / 3學分 4. 森林生物技術概論 (Introductory to Forest Biotechnology) 課程編號 60539200 / 3學分 5. 森林生物多樣性概論 (Introduction to Forest Biodiversity) 課程編號 60039450 / 3學分 6. 林木組織培養 (Tissue Culture of Woody Plants) 課程編號 60544000 / 3學分 |
研究所課程 |
1. 育林學特論 (Special Lecture on Silviculture) 課程編號 625M1120 / 3學分 2. 森林影響學 (Forest Influences) 課程編號 625M1130 / 3學分 3. 森林多資源調查(Forest multiresource inventory) 課程編號 625U1530 /3 學分 |
代表著作 |
◎期刊論文 Wang, Y. N., M. K. Wang, S. Y. Zhuang, T. C. Tu, K. Y. Chiang.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and organic carbon of Taiwan Red Cypress, Peacock Pine and Moso Banboo in a temperate rain forest.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 In Press, SCI ) 朱麗萍、潘富俊、楊政川、王亞男。2006。依RAPD標誌推論臺灣杉屬之遺傳多樣性 林業研究季刊 28(1): 15-27。 S.-H. Chen , N.-J. Chung, Y.-N. Wang, C.-L. Lee, Y.-L. Lee and P.-F. Tsai. 2006. Study of male sterility in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Taxodiaceae), Protoplasma 228: 137-144. ( SCI ISSN: 0033-183X ) 朱麗萍、王亞男、潘富俊、楊正釧、呂勝由。2006。利用葉綠體DNA序列探討菲律賓樟之分類地位。中華林學季刊 39(2): 163-172 。 Kai-Ying Chiang, Ya-Nan Wang, Ming-Kuang Wang, Po-Neng Chiang. 2006.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and metal speciation in rhizosphere soil of a temperate rain forest in Chitou , Taiwan. 溪頭溫帶森林根圈及非根圈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機酸與重金屬物種之研究 Taiwan J For Sci 21(3): 327-337. Chen-Hsien LEE, Ming-Hsun CHAN, Ya-Nan WANG and Fang-Hua CHU. 2006. Gen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ner Bark of Taiwania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Botanical Studies 47: 111-118. 王亞男。2006。紅檜組織培養之應用。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5: 30-34 。 蔡志明、孫岩章、王亞男。2005。常見台北地區植物乾濕葉片與枝條滯塵效率的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 28(1): 39-52 。 王亞男、劉秀卿、蕭英倫。2005。行道樹黑板樹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8(3): 279-290。 王亞男、劉秀卿、蕭英倫。2005。行道樹水黃皮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8(2): 151-161。 詹明勳、王亞男、黃憶汝、林瑞進。2005。老樹巨木樹齡估測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8(2): 139-150。 莊俊逸、袁孝維、王亞男、吳星輝。2005。塔塔加地區土壤動物動態變化之初步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8(1): 19-35 。 詹明勳、王亞男、葉永廉。2005。台灣中部塔塔加地區台灣雲杉樹輪特徵值推估生育地過去245年溫度與降雨量趨勢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8(1): 67-82 。 王亞男、林法勤。2004。『九年一貫』戶外教學好所在:台大實驗林 科學研習 43(2): 3-10。 王亞男、葉永廉、蕭文偉、林麗貞、曾家琳。2004。鳳凰自然教育園區。科學研習 43(2): 27-34 。 詹明勳、王亞男、王松永。2004。Soft X-ray影像分析法應用於天然林台灣櫸、樟樹及烏心石樹輪寬度及密度分析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7(4): 379-392 。 蔡志明、王亞男、孫岩章。2004。人工降雨對四種微粒在植物葉表淋洗效率之比較。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 27(2): 232-241。 陳建璋、邱祈榮、王亞男、梁治文。2004。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於造林地之管理-以台大實驗林溪頭營林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8(2): 51-64 。 莊俊逸、王亞男、王明光、吳星輝。2004。塔塔加高山地區鐵杉、玉山箭竹及草原表土之化學性質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8(1): 35-40 。 王亞男、蕭文偉、林瑞進、沈介文、李金玲、黃淑玲。2004。長喙殼菌對六種針葉樹樹苗及杉木致病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8(1): 9-12 。 莊俊逸、袁孝維、王亞男。2003。塔塔加地區土壤動物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7(4): 239-245 。 洪儷文、王亞男。2003。樟樹不同冠層位置之光和作用淨生產力。中華林學季刊 36(1): 27-38。 杜大治、王亞男、蕭英倫。2003。孟宗竹在不同冠層位置二氧化碳固定效益。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7(3): 187-194 。 黃鈺婷、王亞男、王裕文。2003。台灣五葉松之RAPD遺傳變異與族群分化。中華林學季刊 36(3): 247-255。 吳宗賢、王亞男。2003。不同氮源濃度對毛柿體胚發生及後期發育之影響。中華林學季刊 36(2): 139-147 。 吳宗賢、王亞男。2003。台灣三角楓癒合組織誘導及細胞懸浮培養。中華林學季刊 36(1): 39-50 。 許崑衍、王亞男。2003。無線電通訊在林業上之應用 臺灣林業 29(2): 68-72 。 廖述惠、王亞男。2002。樟樹與台灣櫸於林下栽植二氧化碳固定效益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5(4): 361-373 。 王亞男、林建良。2002。利用RAPD分子標誌研究台灣山毛櫸之族群變異。中華林學季刊 35(3): 265-272 。 曾建貴、沈介文、王亞男。2002。賀伯風災豪雨所引發災害之特性 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6(2): 123-134。 杜大治、王亞男、王明光。2002。溪頭地區孟宗竹根圈與本體土壤理化性質之分析與碳-13核磁共振光譜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6(2): 119-122 。 江凱楹、陳子浩、王亞男、劉興旺。2002。溪頭地區七種林相之地被物與土壤物理化學性質調查。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16(1): 37-44 。 江凱楹、王亞男、王明光。2002。溪頭地區紅檜根圈與本體土壤理化性質與金屬形態分佈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35(3): 255-264 。 王亞男、李衛宗。2002。青剛櫟組織培養二次代謝產物之探討。中華林學季刊 35(2): 131-139 。 楊金昌、王亞男、李衛宗。2002。青剛櫟懸浮細胞培養建立與多酚性化合物分析。中華林學季刊 35(1): 9-19。
◎研討會論文 田佩玲、徐崇斌、王亞男、楊平世。2006。生態工程整治後北勢溪之水棲昆蟲群聚變動。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2006年11月4日,台北。 王亞男、梁治文、詹明勳、賴彥任。2006。溪頭地區災後崩塌地之整治成果。95年「生態工程博覽會」研討會,2006年10月13日,溪頭。 Chung-Shien Wu, Ya-Nan Wang, and Shu-Miaw Chaw. 2006. Analyses of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Cycas taitungensis (Cycadales) and known seed plants suggest that extant gymnosperms are monophyletic. SMBE 2006 Annual Conferenc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May 24-28, 2006. 葉名容、王亞男。2004。台大實驗林契約林農對民營林業政策態度之分析。中華林學會九十三年學術論文發表會。 王亞男。2002。台灣過去造林樹種之調查、分析與未來展望。台灣之造林現況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75-99。 王亞男。2002。台大實驗林自然教育與生態旅遊之推動。日本九州大學演習林成立一百週年慶研討會。 Wang Ya-Nan, Ching-Long Zheng, Wen-Liang Lin, Chi-Man Leong and Erh-Yang Lu. 2002. Promoting Eco-Tourism and natural education in experimental fores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sian University Forests 6-7 August 2002, Tokyo. Wang Ya-Nan, Kai-Wum Yeh and Shei-Chun Han. 2002. Establish the gene transgenic system of Paulownia fortunei 10th LAPTC & B Congress Plant Biotechnology, 2002 and Beyond Acceleration and a Showcase, Orlando, Florida, USA.
◎專書 姜家華、王亞男等著。1999。林木遺傳育種學。國立編譯館主編。 王亞男、李惠蘭、梁秀蓮。1992。森林遊樂解說手冊。中華林學會。 王亞男。1987。台灣油杉的生殖週期與其解剖學研究。臺大森林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亞男。1976。雲杉屬分類之研究。臺大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