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School of Forest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壹、本系的沿革與現況

貳、 申請更名之理由

參、發展方向與課程規劃

肆、本系教師學歷、專長

伍、本系與學校整體發展之評估

 

 

 

 

 

 

 

 

 

 

 

 

壹、本系的沿革與現況

一 、沿革

  本校國立臺灣大學之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年,校址即為原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之校址。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合併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成立附屬農林專門部。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於1925年設置林學科開始招收學生入學,培育高等林業人才,為臺灣高等林業教育之發軔。民國1945年,我國政府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稱國立臺灣大學。鑒於台灣森林資源之豐富與林業經營之重要,對於林業人才之培育實有迫切需要,本校旋即設森林學系,本系於民國1947年暑期開始招生。

  民國1949年本系深感我國應仿效德、日等林業先進國家設置實驗林,並因之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附屬台灣演習林地理條件優越,面積廣達34,000公頃,具有熱、寒、溫、寒等垂直森林帶,因此極力向傅斯年校長建議將之設為本校實驗林。經與台灣省政府多方交涉,本校順利於1949年7月1日在南投縣竹山鎮設立實驗林管理處,使本系在研究與教學實習上更臻完整。

  民國1964年,本系成立研究所碩士班,分為造林、林產、經理與樹木四組。民國56年大學部亦分成育林、森林經營、森林工業及森林植物四組。民國1974年森林學研究所成立博士班。本系碩士班及博士班學程皆為國內首先成立,歷年來培育無數高等林業人才。國內其他大學之森林學系及資源管理學系都有本系系友任教。民國1988年,本系大學部森林植物組及研究所碩士班樹木組改名為森林資源保育組。民國1991年大學部森林經營組及研究所碩士班森林經理組改名為資源管理組。此兩組都為國內資源管理及保育相關系所中最早設置者。

二、現況

  本系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培育我國當前所需之優秀林學及林業人才為目標,致力於育林、資源管理、森林工業、森林資源保育人才之養成。本系大學部自民國56年起即分四組招生,現有育林、資源管理、森林工業及森林資源保育四組,為本校分組最多之學系。本系之教學目標依各分組主要有:(1)培養建造及保育森林,利用生物科技改善森林之品質與生產力之人才。(2)培養森林資源與環境之經營與規劃人才。(3)培養具備林產工業、水土保持專業之人才(4)培養專精森林生物資源和環境保育之人才。然而,近年來國內外大學教育著重整合,培養專業全才,本系分組教學以致學習效果不完整,不符現代整合趨勢。因此,有鑑於此,本系擬透過課程調整,取消分組並更改系名,以使本系之教學目標能配合環境所需。

  林學為森林資源管理、利用及保育之應用科學,為使學生能實際了解林學應用之實務,學生必修林場實習課程,學生於寒暑假須至本校實驗林現場實習。此外,本校教員每年並在實驗林進行多項研究。

  本系成立50多年來培育無數優秀人才,至民國2002年6月止,本系畢業學生共計2859人,其中博士80人,碩士761人,學士2018人。本系大學部畢業生人數近五年稍減,但碩士班持續增加,合計大學生及研究生總數增加,詳如下圖:

        本系本(95)學年度現有在學學生共計542人。大學部330人,另碩士班有161人,博士班51人。

  本系現有專任教授13位,專任副教授1位,專任助理教授9位,合計專任教師23名,其中美、日、德、英及本國之博士22名,碩士1名,專業知識涵蓋寬廣,開授課程包含森林環境與資源科學之最新發展,致力於育林、生物技術、永續林業、森林多目標經營、林產工業技術及生物材料、水土保持、森林及自然環境資源保育等之教學及研究。另有兼任教授3位,兼任副教授2位及名譽教授10位。

回目錄

 

 

貳、 申請更名之理由

一、順應世界環境保護趨勢

        1960年代興起的環境保護潮流首先以工業污染(公害)防治為目標,多年來污染問題在許多工業化國家已被控制。今天人類面臨更大的問題是全球性、洲際性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1992年聯合國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在巴西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提出一項重要規範及兩項國際環境公約: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此三者息息相關。全球性森林破壞(global deforestation)包括森林砍伐、林地開發和森林大火,不但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吸存減少,造成溫室效應;也使全球陸域最大生態系的森林受損而危及許多生物及其棲地。

  除了全球環境問題之外,森林資源的不當使用也造成許多地方性的環境破壞,在台灣尤其以山洪、土石流問題最為嚴重。工業化及都市化使全球多數人口居住在擁擠的都市,許多工業化國家的都市有都市環境林,提供市民休閒和接近自然的空間。以台北為例,近郊的陽明山、圓山以及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都是維護市民生活環境所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見,森林環境的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是環境和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本系擬更名為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以擴充教學及研究領域是為順應世界環境趨勢。

二、符合現代大學之森林學教育之目標

  誠如前述,現今之森林資源與自然環境的保護至為重要,現代的森林學教育亦以培養森林環境保護資源及合理利用的專門人才為其目標。下表所列為國內外森林及環境資源相關之學院及學系所,可見現代森林及環境教育趨向之一斑。

  本系之森林資源保育組及資源管理組為國內相關系所中最早設置者,過去培育之系友分別任教於東華大學及台北大學之資源管理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中國大陸之綜合大學無森林系,而有單獨成立之林業大學,此亦顯示森林學教育涵蓋層面甚廣。中國大陸之北京、南京與東北林業大學都設有資源及環境學院,之下有森林經理、水土保持與森林培育等科系。

  日本農學院森林科近十餘年來進行整合,東京大學森林科學分設森林生物科學、森林資源科學及森林環境科學三個領域。

  美國設有森林及環境科學學院或科系。如耶魯大學設有森林及環境科學院、柏克萊大學之森林及資源管理學組,隸屬環境科學、政策與經營系。杜克大學之森林管理學程則屬於環境學院。美國其他大學亦設有森林、自然資源或環境經營學系。加拿大設有森林及環境經營與自然資源及環境科學系。澳洲則有森林及資源保育學院。

  由國內外相關學院、學系之名稱可見,近年各國大學紛紛擴充森林學教育內容,使之包涵環境科學領域。本系更名係為配合現代大學之森林教育目標。

 

                                                     表一 國內外相關學院及系所

國別

校名

學院系所

中華民國

國立東華大學

環境政策研究所*

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國立臺北大學

資源管理研究所*

中國大陸

北京林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含森林經理,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科系)

南京林業大學

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

東北林業大學

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

日本

東京大學

森林科學專攻 (包括: 森林生物科學、 森林資源科學、 森林環境科學三個專修)

北海道大學

 農學研究科含環境資源學專攻 (包括: 森林資源科學講座, 森林管理保全學講座, 木材科學講座, 北方森林保全學講座)

美國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Division of Forestr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uke University

Nicholas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hool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yracuse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Faculty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Facul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Lakehead University

Faculty of Forestry and the Forest Environment

澳大利亞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表示本系系友為現任或前任所長

 

三、配合本校農學教育之轉型

  臺灣之大學農學教育肇始於日據時期之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光復後本校成立農學院並分農藝、農業工程、農業化學、植物病理、昆蟲、森林學、畜產、獸醫、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推廣及農業機械、食品科學等系所。然而近年台灣農業結構變化,農學教育面臨社會變遷必須轉型,應用生物資源及保育技術以維護生物資源環境的永續發展已成為未來農學教育之主要發展方向。本校農學院已於2002年10月更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以符合現代大學農學教育發展之趨勢。有鑒於此,本系擬加強森林與環境資源之結合,更名為「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以使本系之發展向更能與本院之教學目標結合。

四、破除刻板印象,吸收優秀學生

  過去臺灣山林開發史,不論是清代伐樟製腦,日人開發阿里山、太平山林場以及光復後設置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處等,都使一般人刻板的認為林業只是伐木和植樹,以致近年年輕學子多不願投入此行。事實上,一世紀前1901年日本人即公佈「臺灣保安林規則」,至1944年,全台灣計有486處保安林,面積廣達37.5萬公頃,為台灣總面積之十分之一有餘。光復後,保安林持續增加,至2000年面積計46.1萬公頃,占台灣之12.8%。保安林為預防水害、風害、涵養水源保護水庫、防止砂土崩壞、公共衛生、保存名勝古蹟、風景及自然保育所設置之森林。保安林,如台北圓山,確為保護國民生活環境之必要措施,然為一般人所忽略。

        美國與加拿大的森林學院或學系在1970、80年代,因社會對林務機關的誤解,將其在森林及環境監護者的角色貶抑至伐木業的共生者,而使學生數目大減。近十餘年,美、加大學森林學院、學系紛紛更名(如表一),重新設計學程,加強環境科學、資源保育管理以及環境倫理教育,近年學生人數回升。

  臺灣的森林及環境深受破壞,豪雨成災,土石橫流。本系更改系名可凸顯森林與環境及資源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破除刻板印象,可吸取更多年輕學子積極投入保育森林環境及資源的重要事業,使國民生活品質和環境安全更有保障。

五、加速課程規劃,擴大教學及研究領域

  系名之更改與課程之規劃互為表裡。或有人質疑,換系名而不更改教學內容,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但反過來說,不更改系名逕而修改課程,亦是名實不符,表裡不一。本系之課程規劃案進行多年,現已初步完成,並於2002年12月呈報本校教務處。更改系名若不能定案,則課程規劃缺乏共同目標。若確定新系名,不但課程規劃方向明確,且有利於將來新進教員之遴選,對及學生出路亦有更大之發展空間,以適應社會變遷,符合21世紀現代化大學的森林學教育需要。

回目錄

  

 

參、發展方向與課程規劃

一、發展方向

  誠如前述,本系目前共分育林、資源管理、森林工業及森林資源保育四組招生。然而,分組過多造成課程零散化,學生學習不完整,也不符現在大學教育注重科系整合之趨勢。本系目前的課程設計未能涵蓋未來森林學教育的全貌,近年來經過系課程委員會、系務會議多次討論,將來發展方向擬先取消分組,加強組際整合,再重新調整為森林環境領域、森林資源保育及管理領域、森林生物領域,以及生物材料科學等四個教學領域。學生除系定之共同必修課程外,可依其興趣自由選擇專修領域課程。並以森林與環境的整體性、跨領域整合、教學與研究多樣性、學生多元選擇與發展為特色。以學生自由選擇專修領域取代目前招生分組將使本系課程設計更具彈性,可使本系學生之專業訓練更適合社會變遷所需,同時自由選擇也將促成本系不同領域的合理互動和良性競爭,對本系未來的教學與發展更為有利。

  大學部各教學領域新訂課程規劃內容如表二,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新訂課程規劃內容如表三及表四。

 

 

                                                 表二 本系大學部新訂課程規劃內容

總畢業學分數:128學分
(校訂共同必修與通識教育+系訂必修+各領域必修+各領域選擇必修+各領域選擇選修)

校訂共同必修與通識教育課程-30學分

國文領域(6)、外文領域(6)、歷史領域(4)、本國憲法或公民教育領域(2)、通識教育課程(12)

系訂必修課程-47學分

服務(3)、微積分乙(6) 、統計學(6)、林業概論(2)、樹木學及實習(3)、育林學及實習(6)、森林經營學及實習(6)、林產學及實習(6) 、林政學(3)、森林生態學及實習(3) 、林場實習(4)、專題討論(2)

第一領域:森林環境領域課程-51學分

★必修:30學分

普通物理學丙(4)、普通物理學實驗(2)、普通化學乙(4)、普通化學實驗(2)、森林測量學及實習一(3)、森林土壤學及實驗(3)、森林氣候學及實習(3)、森林環境保育(3)、森林水文學(3)、水土保持學(3)

★選擇必修:應修至少9學分

地球與環境(2)、地質學導論(2)、地形學及實習(3)、環境生態學及實習(3)、自然環境法規與政策(2)、環境工程概論(3)、農業環境科學(2)、環境綠化及養護(2)、森林公益功能(3)、森林保護學(2)、森林航空測量學(3)、森林工程學及實習(3)、森林生態系功能(3)、集水區經營(3)、植物地理學(3)、資源調查與評估(3)、森林遊樂概論(3)、森林有機資源(2)、樹輪與環境改變(2)、環境經營規劃學(3)、氣候變遷與環境生態(3)、森林地理資訊系統(3)、森林生態系的經營(3)、森林環境監測(3)、遙感探測學(3)、環境與資源經濟學(3)

☆選修:12學分以上

第二領域:森林資源保育及管理領域課程-51學分

★必修:22學分

普通化學乙(4)、普通化學實驗(2)、普通動物學乙(3)、普通動物學實驗乙(1)、普通植物學乙(3)、普通植物學實驗乙(1)、經濟學(6)、保育生物學(2)

★選擇必修:應修至少15學分

測量學一及實習(3)、測量學二及實習(3)、國家公園概論(2)、環境綠化及養護(2)、森林公益功能(3)、森林土壤學及實驗(3)、林木遺傳學及實驗(3)、森林保護學(2)、森林氣候學及實習(3)、森林收穫學(3)、森林營養學(2)、森林航空測量學(3)、電算機在林學上應用(3)、著生植物(2)、樹木解剖學及實驗(3)、森林資源測計調查學(3)、鳥類生態與保育(3)、森林遊樂經營(3)、森林環境保育(3)、森林生態系功能(3)、林木生理生態學及實習(3)、森林水文學(3)、集水區經營(3)、水土保持學(3)、野生動物學(3)、森林管理決策(3)、植物地理學(3)、經濟樹木(2)、瀕於滅絕的生物及保育(3)、資源調查與評估(3)、森林遊樂概論(3)、森林有機資源(2)、樹輪與環境改變(2)、森林地理資訊系統(3)、河溪生態與保育(3)、遙感探測學(3)、林木生理學(3)、林木生理學實驗(1)、森林資源經濟學(3)、環境與資源經濟學(3)

☆選修:14學分以上

第三領域:森林生物領域課程-51學分

★選擇必修:應修至少24學分

普通化學乙(4)、普通化學實驗(2)、普通動物學乙(3)、普通動物學實驗乙(1)、普通植物學乙(3)、普通植物學實驗乙(1)、植物生理學乙(3)、植物生理學實驗乙(1)、微生物學(3)、微生物學實驗甲(1)、土壤學(2)、土壤學實驗(1)、森林測量學及實習一(3)、環境綠化及養護(2)、森林公益功能(3)、森林土壤學及實驗(3)、林木遺傳學及實驗(3)、生態學(3)、生態學實驗(1)、樹木形態學及實驗(3)、森林保護學(2)、育林學各論(3)、森林營養學(2)、植物分類學一(3)、植物分類學二(3)、著生植物(2)、樹木解剖學及實驗(3)、森林生物技術概論(3)、鳥類生態與保育(3)、森林生態系功能(3)、森林昆蟲生態與經營(3)、林木生理生態學及實習(3)、林木菌根(2)、野生動物學(3)、林木組織培養(3)、植物地理學(3)、經濟樹木(2)、瀕於滅絕的生物及保育(3)、育林生態學(3)、林木生理學(3)、林木生理學實驗(1)

☆選修:27學分以上

第四領域:生物材料領域課程-51學分

★必修:30學分

普通物理學丙(4)、普通物理學實驗(2)、普通化學乙(4)、普通化學實驗(2)、木材組織學及實驗(3)、木材膠合劑及實習(3)、木材化學及實驗(3)、木構造建築設計一(3)、木材塗料及塗裝(3)、木材物理學及實驗(3)

★選擇必修:應修至少9學分

分析化學乙(4)、分析化學實驗乙(2)、有機化學丙(4)、有機化學實驗乙(2)、高分子化學(3)、木質積層材及實習(3)、木材鑑別與分級(2)、家具學(4)、儀器分析(2)、木材乾燥(2)、製漿工程學及實驗(3)、造紙工程學及實驗(3)、經濟樹木(2)、木材抽出物(2)、木材切削學(3)、生物材料保存與改質(2) 、學士論文上(2)

☆選修:12學分以上

備註:本課程規劃擬取消本系現行之四個招生分組,重新設計課程,除系定共同必修外,由學生按其興趣自由選擇專修領域。

 

 

 

                                         表三 本系研究所碩士班課程規劃內容

總畢業學分數:30學分
(碩士論文+所訂必修+選擇必修+選修)

★碩士論文:6學分

★所訂必修:

4學分專題討論(1)、專題研究(1),須各修2次

★選擇必修:

應修至少6學分?625M字頭課號育林學特論(2)、森林影響學(3)、育林研究法(2)、森林生態模擬與分析(3)、林木菌根研究法(3)、內生菌根(2)、樹木解剖學方法及技術(2)、高等樹木學一(2)、高等樹木學二(2)、林木功能性基因體研究法(3△)?高等森林生物統計學(3)、林業經營經濟學(3)、森林經理研究法(2)、遙測多變值統計分析(3)、森林遊樂研究法(3)、野生動物棲地(2)、生態學理論與應用(3)、高等森林生態系(3△)、多變值統計分析(3△)、空間資訊理論與應用(3△)、林產工程學特論(2)、集水區經營學特論(3)、崩塌地調查與分析(3)、日文文獻選讀水土保持(3)、森林水文研究法(2)、集水區地下水文學(3)、森林環境監測(3)、森林公益功能評估(3△)、森林資源調查學(3△)、環境與資源經濟學(3△)、日文文獻選讀水土保持二(3△)、林產化學特論(2)、高等木材化學(2)、森林工程特論(2)、高等木材物理(3)、林產化學儀器分析(3)、樹脂化學(2)、林產化學文獻選讀(3)、木質環境學(3)、紙漿漂白及實驗(3)、森林水文統計分析(3)、製漿造紙特論(2)、家具生產管理特論(3)、木質文化資產保存特論(3)、、木材生化與分子形成學(3△)、木質生物材料特論(3△)、生物材料工程學特論(3△)生物材料復合技術特論(3△)、生物材料儀器分析(3△)、生物材料環境科學(3△)、生物材料燃燒學(3△)、生物材料製程環境污染防治(3△)

☆選修:14學分以上

備註:△代表新規劃課目

 

 

                                      表四 本系研究所博士班課程規劃內容

總畢業學分數:36學分(直攻博士班學生為48學分)
(博士論文+所訂必修+選擇必修+選修)

★博士論文:12學分

★所訂必修:4學分

專題討論(1),須修4次

★選擇必修:應修至少6學分

625D字頭課號

林木菌根特論(2△)、森林資源管理學特論(3△)、數位航空測量學(3) 、空間資訊特論(3△)、防砂工程特論(2)、森林水文特論(2)、森林化學研究(2)、木材形成學(2)、木材物理研究(2)、林產化學改良專論(2)

625M字頭課號

育林學特論(2)、森林影響學(3)、育林研究法(2)、森林生態模擬與分析(3)、林木菌根研究法(3)、內生菌根(2)、樹木解剖學方法及技術(2)、高等樹木學一(2)、高等樹木學二(2)、林木功能性基因體研究法(3△)、高等森林生物統計學(3)、林業經營經濟學(3)、森林經理研究法(2)、遙測多變值統計分析(3)、森林遊樂研究法(3)、野生動物棲地(2)、生態學理論與應用(3)、高等森林生態系(3△)、多變值統計分析(3△)、空間資訊理論與應用(3△)、林產工程學特論(2)、集水區經營學特論(3)、崩塌地調查與分析(3)、日文文獻選讀水土保持(3)、森林水文研究法(2)、集水區地下水文學(3)、森林環境監測(3)、森林公益功能評估(3△)、森林資源調查學(3△)、環境與資源經濟學(3△)、日文文獻選讀水土保持二(3△)、林產化學特論(2)、高等木材化學(2)、森林工程特論(2)、高等木材物理(3)、林產化學儀器分析(3)、樹脂化學(2)、林產化學文獻選讀(3)、木質環境學(3)、紙漿漂白及實驗(3)、森林水文統計分析(3)、製漿造紙特論(2)、家具生產管理特論(3)、木質文化資產保存特論(3)、、木材生化與分子形成學(3△)、木質生物材料特論(3△)、生物材料工程學特論(3△)生物材料復合技術特論(3△)、生物材料儀器分析(3△)、生物材料環境科學(3△)、生物材料燃燒學(3△)、生物材料製程環境污染防治(3△)

☆選修:14學分以上(直攻博士班學生為26學分以上)

備註:△代表新規劃課目

回目錄

 

 

肆、本系教師學歷、專長

本系現有教專任教師23名,兼任教師5名,各教師之學歷及專長如下表:

 

                                              表五 教師學歷及主要專長

職 稱

姓 名

學 歷

主要專長

教授兼系主任

郭幸榮

台灣大學博士

林木生理生態學、育林學

教授

陳信雄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

森林水文、水土保持及防砂工程

教授

王松永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

農學博士 木材物理、木質環境科學

教授

胡弘道

德國佛萊堡大學博士

森林土壤、林木菌根與育林學

教授

李國忠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森林資源與環境之資源經濟、政策與評估

教授

羅漢強

台灣大學博士

保育生物學、樹木形態及解剖學

教授

張上鎮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理工大學博士

木材與天然物化學、木材保存與塗裝

教授

王亞男

台灣大學博士

林木生物技術、應用育林學、林木組織培養學

教授

應紹舜

台灣大學碩士

植物分類學、瀕於滅絕的生物及保育

教授

鄭欽龍

美國麻州大學博士

森林經營學、資源及環境經濟學

教授

陳明杰

台灣大學博士

森林水文及氣候、森林工程

教授

關秉宗

美國依利諾大學博士

森林長期生態學研究、生物統計

教授

袁孝維

美國康乃爾大學自然資源博士

野生動物經營管理、鳥類生態與保育

兼任教授

蘇鴻傑

台灣大學博士

森林生態、生物保育及資源調查評估

兼任教授

鄭祈全

美國賓州大學博士

遙測多變值統計分析、森林地理資訊系統

兼任教授

金恆鑣

加拿大卡爾登大學博士

森林生態系經營

副教授

王立志

美國華盛頓大學自然資源博士

森林環境監測、樹木學、河溪生態與保育

兼任副教授

林文亮

台灣大學博士

森林資源測計調查、森林收穫

兼任副教授

趙榮台

美國喬治亞大學博士

森林昆蟲生態與經營

助理教授

邱祈榮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士

資源調查規劃分析、空間資訊收集與應用

助理教授

蔡明哲 

德國佛萊堡大學博士

木構造建築設計、文化資產保存

助理教授

柯淳涵

美國UCLA博士

木材膠合劑、林產加工與環境污染防治

助理教授

盧道杰

英國威爾斯大學博士

保護區管理、社區保育

助理教授

丁宗蘇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

森林生物多樣性

助理教授

鹿兒陽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

林木生理學、森林生態系養分循環

助理教授

曲芳華

中興大學博士

林木分子遺傳學

助理教授

張惠婷

台灣大學博士

生物材料利用、生物材料劣化

助理教授

林法勤

美國普渡大學博士

生物材料研發、加工與應用

回目錄

 

 

伍、本系與學校整體發展之評估

   本校一直執我國大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之牛耳,然而近年來在其他大學院校急起直追下,要保持本校一向之領先地位實有賴於全校各系所共同努力不懈,以發展本校特色,強化競爭之優勢。森林及環境保護是本世紀不容刻緩之重要課題。本系更名為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除目前已有之森林及環境領域師資外,本系現在尚有二名教師待聘,另未來一年內至少有二位教師將退休。本系若順利更名,未來發展方向將更加明確,預期未來一年內至少有四位新的教師陸續加入本系,如此將可充實本校在森林環境及資源領域的陣容,可使本校在生物與環境領域的系所和人力更加完整,有助於提昇本校之整體競爭力。 本系以往一向以森林資源之保育與管理、育林和林產利用為教學與研究之目標,為因應時代環境之變化,本系之更名除可以突顯森林與環境不可分之密切關係,符合本世紀人類對自然環境保育之新思潮與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之新趨勢之外,亦是以大學教育應有的長遠目標為出發點。科際整合是現代科學發展之趨勢,本系之更名將有助於我國大學教育在此一領域提昇與進步。 本系多年以來在育林、林產、資源管理及森林資源保育領域已有良好之基礎,未來在取消分組,調整課程規劃「森林環境」、「森林生物」、「森林資源保育與管理」及「生物材料」四個新課程領域中,必能在教學及研究上有更寬廣之空間,並與本校相關系所在教學及研究上相輔共成,共同促進本校之進步。由此可見,本系之更名,對本系、農學院及全校整體之未來發展均有極大之助益。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