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肛腺瘤(Perianal Gland Tumor)


摘要
通常發生在八歲或八歲以上的成年公犬,而發生在二歲以下的機率則十分少見。良性與惡性的比例約為4:1。而公犬與母犬的發生比率為8.8:1。
根據Hayes & Wilson於1977年的研究,在發生圍肛腺瘤的472個犬病例中,它們發現幾乎所有的狗種都會發生,但是以the cocker spaniel、the English bulldog、the samoyed及beagle的發生機率較高。而這四種犬種,除了the cocker spaniel公母的發生機率相近外,其他三種犬種皆以公犬發生機率較高。

前言
對狗而言,有三種特殊的腺體圍繞在肛門的周圍,它們分別是:1.圍肛腺(perianal gland);2.泌離腺(apocrine glang);3.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圍肛腺又稱circumanal gland、hepatoid gland,它一般較受人注意的功能是調節皮脂腺的功能。它們通常位於肛門周圍的皮膚,但是也可以於薦椎、腰椎部位的皮膚、尾巴、大腿及包皮的部位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圍肛腺會逐漸的增大,所以有人推測圍肛腺的增大或許與性賀爾蒙有關,因此有人推測狗的圍肛腺也是輔助性腺(accessory sex gland)的一種,並擁有內分泌的功能。
泌離腺通常發現於肛門周圍的兩個位置,一個是位於肛門周圍的皮膚,並有開口直接位於皮膚表面;另一個位置則圍繞在肛門囊(anal sacs)周圍,故有時亦稱泌離腺為肛門囊腺。
最後介紹皮脂腺,皮脂腺有時會和泌離腺相混在一起,這些特殊腺體的開口可見於皮膚表面、毛囊中以及肛門囊中。

分類及發生率
圍肛腺瘤通常分為三種形式:

1.增生型(hyperplasia, 大多成結節狀或擴散狀);2.腺瘤(adenoma);3.癌(carcinoma)。


圍肛腺瘤的發生對於狗皮膚型腫瘤來說,算是十分常見的,良性與惡性的比例約為4:1。根據Nielsen與Aftosmis於1964年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圍肛腺瘤是僅次於肥胖細胞瘤(mast cell tumor)與乳腺腫瘤(mammary tummor),第三常見的腫瘤。而在其他家畜方面的報告,圍肛腺瘤並不常見。

年齡、種別與性別
通常發生在八歲或八歲以上的成年公犬,而發生在二歲以下的機率則十分少見。根據Brodey於1970的統計中可以推測其好發的平均年齡約為11歲又4個月,而公母的發生比率為8.8:1。又根據Hayes & Wilson於1977年的調查,在發現圍肛腺瘤的病例中,公犬的發生率是母犬的5.6倍;而未結紮的公犬發生率為未結紮母犬的12倍;以經結紮的母犬則為未結紮母犬的3倍。
根據Hayes & Wilson於1977年的研究,在發生圍肛腺瘤的472個犬病例中,它們發現幾乎所有的狗種都會發生,但是以the cocker spaniel、the English bulldog、the samoyed及beagle的發生機率較高。而這四種犬種,除了the cocker spaniel公母的發生機率相近外,其他三種犬種皆以公犬發生機率較高。

好發部位
腫瘤的發生部位可分為單一部位(solitary)或多發部位(multiple),雖然大部分仍位於肛門附近,但是有時可以發現於尾巴(tail)、會陰(perinum)、包皮(prepuce)、大腿(thigh)及背側薦椎或腰椎部(dorsal sacral and lumbar area)。

肉眼病變
在年老的公狗中,散發性的增生時常可見,形成一個堅實膨大的環狀物圍繞著肛門。結節狀的增生有時也會發現,它的型態多為多發性不連續結節而且大小不一,通常很難與腺瘤區分。
圍肛腺瘤在小型的時候常呈現卵圓形或紡錘形,但是一旦開始增大(當直徑超過一公分時),會形成多發性結節狀而且有時會有潰瘍的情形發生。圍肛腺瘤可以增生約至直徑十公分大,由切面觀察可以發現成黃褐色及小葉狀,有時可見紅色斑點充斥其中,充滿血液的囊狀構造亦時常可見。

組織學的特色
透過組織學,其實很難分辨結節狀增生(nodular hyperplasia)與腺瘤(adenoma)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都會把結節狀圍肛腺腫塊直接說成腺瘤的原因了。其實結節狀增生仍然視為一個正常的圍肛腺只是形成一個擴張的團塊而已。
腺瘤通常呈現小葉狀(lobule)或鎖狀(cord),細胞則為大型、分散、圓形的多面體型細胞(polyhedral cell),細胞質內充滿許多嗜酸性的顆粒。在有些腫瘤中也可以看到小型、嗜鹼性、圓形或立方體型的細胞,這些儲存(reserve)細胞或基底(basal)細胞通常會排成一列環繞在腫瘤小葉的周圍,這種現象在正常的圍肛腺也可見到,有時亦可見其圍繞在血管周圍。在一些腺瘤之中,這些儲存細胞有時還佔絕大多數。上述不管是嗜酸性細胞或嗜鹼性細胞,它們的細胞核呈現有絲分裂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炎症反應(inflammation)、壞死(necrosis)、出血(hemorrhage)、膽固醇裂隙(cholesterol cleft)及囊狀構造的形成(cyst formation)都是看的到的現象,有時於炎症反應及壞死反應之後,還可以見到堅實的纖維結締組織的出現。

生長與轉移
良性的腫瘤通常為多發性、生長緩慢、觸感軟而且表面常有潰瘍灶。惡性圍肛腺瘤通常呈現一種不規則的增生方式,而且不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葉狀構造,有些癌的生長還不會呈現多面體型細胞與儲存細胞,只有一種多型性細胞(pleomorphic cell)充斥其中。其實對於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組織學型態即是有無侵入(invasion)現象。但是正常的圍肛腺小葉就是介於肌束與肛門括約肌之間,這不可以與侵入現象相混淆。
其實絕大多數的圍肛腺瘤都為良性,經由手術切除之後就可以治癒,通常會一併做結紮手術。也可以使用化學療法,如:diethylstilbesterol。但是有時候手術切除不全,則會造成復發的狀況。
 

 

 


建議瀏覽最佳解析度1024x768以上,
網頁維護日期2010/1/3 by 岳美萱醫師
上述網頁資料為林中天教授及獸醫眼科研究室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No cit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Division of Veterinary Ophthalmology and Surgery,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 動物眼科與外科研究室 台大附設動物醫院 台北市基隆路3段153號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台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