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鉤蟲


摘要
犬鉤蟲通常透過吞入或穿過皮膚,吞入後約兩星期後成熟,而皮膚穿入約一個月後成熟。感染後引起之症狀差異極大,依感染之蟲數、宿主之年齡及營養情形、曾否發生過有抵抗性之感染等之不同,由無症狀到致死者均有。一般而言,幼犬發生時較為嚴重,呈現卡他性下痢或血痢,嚴重貧血等症狀。

前言
本蟲為圓蟲目(Strongylorida),鉤蟲科(Ancylostomatidae),口(stoma)為此目分類的特徵。蟲體前端向背面彎曲,所有的鉤蟲有一近球形之大口腔 (buccal cavity).口緣有1對切板(切器),含1-3對切齒,口緣之背面具很深之背痕,即為食道開口,口腔底亦有1對齒。雄蟲有十分發達的交接囊(copulatory bursa)。交尾剌等長。雌蟲子宮(uterus)呈雙角(horns),陰門(vulva)大部份開口於體後l/3部位。常見之種類如下:


1.犬鉤蟲(Ancylostoma caninum)
寄生犬、貓、狐等之空腸,會吸取大量宿主的血液。蟲體長雄8-12mm,雌15-20mm。口緣齒3對。


2.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e)
寄生於犬、貓、狐及人之小腸。蟲體長雄4.7-8.5mm,雌6.5-10.5mm。
口緣腹側有1對齒。雄蟲之交尾囊小。


3.狹頭鉤蟲(Urcinaria stenocephala)
寄生於犬、貓、狐之小腸,但不會吸取大量宿主的血液。雄蟲5-8.5mm,雌蟲7-12mm。口腔底沒有齒,於口緣腹側有一對月形切板(rounded plates)。無背丘。交尾刺細長0.6-0.8mm。

病因(生活史)
蟲卵隨糞便排出後,住適當溫濕下,經約1週即孵化,再經2次脫皮而發育成具感染性有鞘之第3期幼蟲。感染性幼蟲經皮膚或口而侵入宿主。由皮膚感染者,先脫鞘再隨血液或淋巴液循環到肺,經肺泡,氣管,支氣管,食道而入小腸,形成成蟲(約1個月),此稱氣管移行。經口感染者,在腸中脫鞘後,即侵入粘膜中,經數日後再回小腸腔中,經2次脫皮而成蟲(約兩星期),此稱粘膜移行。此外犬鉤蟲可在母犬體組織移行,經胎盤或母乳感染幼犬。有些鉤蟲可能會誤入骨骼肌細胞或腸壁中而進入休眠狀態。

症狀與致害
犬鉤蟲引起之症狀差異極大,依感染之蟲數、宿主之年齡及營養情形、曾否發生過有抵抗性之感染等之不同,由無症狀到致死者均有。一般而言,幼犬發生時較為嚴重,呈現卡他性下痢或血痢,嚴重貧血等症狀。
Geoge(1974)依症狀把鉤蟲症分為4型:


1.甚急性鉤蟲症:
主要發生於經胎盤或初乳而感染之仔犬,於產後第2週開始出現症狀,先
是皮毛粗剛,哺乳減少,按著急速惡化,嚴重貧血而致虛脫死亡。


2.急性鈞蟲症:
主要見於幼犬,食慾不振,體重減少,粘液血便,粘膜蒼白,因腹痛而背呈彎曲,嚴重貧血及脫水等。糞便中有大量蟲卵,但若感染之蟲數太多,有時症狀出現時糞便中尚不見蟲卵。


3.慢性鉤蟲症(代償型):
大部無臨床症狀,但糞便檢查卻可見鉤蟲卵。Whitlock提議把此型之病名定為Ancylostomiasis,其他三型稱Ancy1ostomosis,而區分。


4.二次性鉤蟲症(非代償型):
感染後主要之症狀為一般之營養不良及貧血,故不易得正確之診斷,若拖延至生理之代償能力消失,會引起重大障礙性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診斷
鉤蟲症之診斷以糞便中檢出蟲卵為主,蟲卵多時可用糞便直接塗抹鏡檢法,但為提高檢出率,應作多片檢查。蟲卵不多時,必需作浮游法檢查,以飽和食鹽水或其他比重較高之液體,可浮出比重較輕之本蟲卵(比重1.06)。鉤蟲卵短橢圓形,卵殼薄而無色,56-65 ×37-43μ。由蟲卵無法作鉤蟲種別之鑑定,必需培養蟲卵以鑑別幼蟲,有些甚至需待成蟲才能鑑別出。
幼犬甚急性及急性鉤蟲症,常無法在糞便中檢出蟲卵,此在診斷上必需留意,幼犬若粘血便及貧血,便應懷疑是否為鉤蟲病。

治療
重症之甚急性及急性鈞蟲症往往治療無效。較輕者可用如下之藥:


1.Disophenol (DNP, Ancylol, Syngamix) l0mg/kg皮下注射,可用於犬貓鉤蟲症,療果極佳,但僅對成蟲有效,故2週後必需再注射一次。
2.Dichlorvos (DDVP, Atgard, Equigard, Equigel, Task, Task tab, Worm-A-cide)口服片劑或膠囊,犬27-33mg/kg,貓及小犬 llmg/kg。
3.Trichlorform (Anthen, Dyrex, Freed)以75mg/kg劑量分3次口服,每次間隔 3-4天,對犬鉤蟲有效。其粉劑(Neguvon)用於外驅除外寄生蟲。
4.Thenium closylate (Canopar),5-l0磅之犬125mg口服,1日2次,l0磅以上之犬500mg口服一次,對成蟲及未成熟蟲均有約98%之效。
5.Pyrantel (Banminth, Strongid)其pamoate鹽或hydrochloride鹽,一次投與6-25 mg/kg,對犬鉤蟲有95%以上之效。
6.Tetrachloroethylene (Nema, Tetracap),0.22ml/kg口服,對驅除鉤蟲之效果極佳,但投藥時很不方便,投藥前48小時內,不可餵予含有脂肪之食物,因脂肪會促進本藥之吸收而致發生中毒,投藥前 12-18小時及投藥後4小時均不可給食或給水,本藥不可用於 1kg以下之犬,發病中之犬亦忌用之。
7.犬鉤蟲症常伴著嚴重之貧血及衰弱,因此必需併用對症療法,注射各種營養劑及強心利尿劑,如鐵製劑、肝臟製劑、葡萄糖及維生素 B12等。

預防
本病的抵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強,但若發生營養不良或疾病時,感染的機會就會大大的上升。本病之感染源為土壤中之感染性幼蟲,一般感染的途徑有經皮膚感染、經口感染以及經乳汁或胎盤感染,因此環境消毒以殺滅或減少此種幼蟲。另減少與溫濕土壤中之接觸,並每年作定期檢查,發現有蟲卵即行驅蟲。為了防止胎盤感染及經乳感染,懷孕末期之母犬應注意不使感染幼蟲,以防止新生幼犬出生後甚急性鉤蟲症的發生。鉤蟲於治療時要注意一點,即是有"larva leak"的現象,也就是說當用藥將腸內的鉤蟲清除後,反而會使得肌肉中等休眠狀態的蟲開始活躍而進入腸中。

 


 


建議瀏覽最佳解析度1024x768以上,
網頁維護日期2010/1/3 by 岳美萱醫師
上述網頁資料為林中天教授及獸醫眼科研究室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No cit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Division of Veterinary Ophthalmology and Surgery,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 動物眼科與外科研究室 台大附設動物醫院 台北市基隆路3段153號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台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