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話新詮~后羿射日

中文一  吳允中

射日

 

《淮南子•本經篇》:「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憑著后羿的神技,要除去十日並不困難。堯深信著。

 

    人群在道路兩旁歡呼,后羿誓言要為他們除去十日。堯帶領人們,歡送這個不知從何處冒出的無名小卒。堯感到一股冷風糾纏著他,身體微微顫抖著。他明白,這個無名小卒,將會成為英雄。堯領著人群,隨著后羿走了一段路,直到他疲憊地坐在地上喘氣,兀自望著后羿。大多數的人都受不了烈日的高溫而停下,一個老者倒臥在路邊,開始嘔吐,幾個人吃力地將老者拖移到枯樹旁,在地上曳出一條淺淺的痕跡。

 

    后羿遠去,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我命他射下十日,他會成功的。」堯忽然舉手指向后羿離去的方向,微笑,對疲倦的人們說道。

 

    他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將瞄準野雁的箭指向天頂的太陽。

 

    他還記得他是如何在人群中宣稱他能射下太陽,記得那時人群如何歡呼。

    當初是為了什麼?那天站在廣場中,突然衝動地向人群大喊,宣布他要射下太陽,但他不記得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到山頂,那裡更接近太陽。路旁黃褐的草叢,隱隱發出燒焦的氣味。他曾經對人們展示他的箭法,但他沒有把握能射下太陽。為了什麼?他想起那些送行的人,坐在路旁,發出沉重的喘氣聲。不是那個人,他不認識那人,但送行的人群中,他只記得這一張蒼老臉孔。無神的眼凝視著他。凝視著他。后羿四處張望了一陣。

 

    還有一個人,是堯。但他忽然想不起堯的面貌。那個堯,據說不少人擁戴他。現在堯只能躲在乾枯的樹影下發抖,在送行的人群中,堯垂下頭,這樣顫抖著。今天人們是為他歡呼,不是為堯。人們會擁護他,會忘記堯。會擁護他……他對自己說。他怕自己沒聽懂,重複默念了幾次,汗水不斷從全身各處流下,隨即被充斥四周的高溫蒸發。他發覺提著弓的左手有些僵硬,用力地甩了甩手,手臂卻開始不聽使喚地顫動。

 

    山頂。他的目的是射下太陽,他沒有忘記。十個太陽的光芒交疊著,看不清輪廓。他曾被這十日並出的景象震懾,那天是在原野中,大雁發出一聲悲鳴,隨即落下,幾片雲透著火光……那是他記憶中最後的幾片雲。為了什麼?人們的歡呼聲彷彿還在后羿耳邊轟轟地迴盪著,他有些陶醉了。地面冒出白煙。為了那些人?對,是為了那些為他歡呼的人們。他指著太陽,愣了一會,似乎聽到堯在說些什麼。那個堯,絕不敢出現在這裡。這些懸在空中的太陽,不久就會落下。他可以站在山巔,給這些落下的太陽一個勝利者的俯視,一個輕蔑的微笑。

 

    后羿熟練地抽出羽箭,張開弓弦,同時耀眼的陽光讓他暫時失明,高熱不斷重擊著他。他知道這不要緊,他已經瞄準其中一個太陽。

 

    汗水從手心滲出,又滲入箭羽中。

 

「天子……」

 

    一聲輕響,羽箭離開弓弦,沒入光球中。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也許是傳說,也許是歷史。這是從側面寫「后羿射日」。《淮南子》就給了這麼

一段︰「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結局是「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這一小段紀錄,它想說什麼?故事新編,老調重彈,題目「射日」,太陽落下

的那一刻,后羿只是一心一意想射下太陽?而堯不必在乎后羿想什麼。堯該微

笑,「置堯以為天子」,堯終究是勝利者。

不可否認,這篇的敘述方式相當單調,堯這個人物不夠鮮明。這只是《淮南子》

的「后羿射日」背後的一種可能,還有很多的「也許」。

也許我再說一次「射日」這故事,后羿就會變成英雄或者堯變成聖王。無論如

何,我都無能為力,我們只能看到這樣一篇紀錄︰「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也許這才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