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王靜安之經史學為對象,究其學術精神與特質,並明其學術關係及學術地位之成因為職任。
  所據資料以靜安本人著述為主,凡其舊作、刪訂後收入《觀堂集林》、日後增刪批校及其他收入或末收入《遺書》中之著述,皆盡力訪求,並一一勘校,以掌握靜安著述之全貌。於寫作方法,大體為:本靜安之學術精神與方法,以研究靜安學術;詳人所略,略人所詳。
  全文分六章:
一、《觀堂集林》考述,
二、靜安之性格與學術志趣,
三、靜安於顧炎武、章學誠學術之繼承與發展,
四、靜安與羅振玉、沈曾植之學術關係,五、靜安論學術風氣,六、靜安之經史研究成績。
  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可以五目括之。
一、究靜安撰著本意(如〈漢代古文考〉九篇,為駁正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而作),鉤列舊作與改作異同,並尋其意義(如〈生霸死霸考〉,舊作之意義在補俞樾說,改作乃轉為正劉歆及偽古文《尚書》說,意義擴大),有助於探析靜安學術思想之發展與變化。二、考定《殷虛書契考釋》作者,俾此數十年來懸案得以論定,羅、王二氏學術成績得以釐劃,而甲骨學史及近代學術史上若干問題,亦得藉以解決。
三、靜安與顧炎武、章學誠之學術關係,多為近人所略;其與羅振玉、沈曾他之學術關係,近人雖已論及,而語焉未詳,本論文亦皆詳予析論。
四、究靜安文哲研究與經史研究之關係;論其重要著述(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殷周制度論〉、〈古史新證〉)於成學歷程及學術史上之意義,俾助於論定靜安學術地位之成因。五、綜納靜安經史研究之內容,俾能提綱挈維,發明靜安學旨;鉤析靜安經史考證之理據、考證之關鍵等,以彰顯其方法之特色。
全文都二十六萬言,多就近人末發之義予以申論。

王國維之經史學,臺大博士論文534面
洪國樑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