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瑜(Yu-Yu Cheng)
  出  生  年:民48(1959)
  最高學歷:臺大中文所博士(199007)
  現        職:臺大中文系教授
  學術專長:中國文學批評、六朝美學、賦學研究
  曾開設課程:大二文選、文學概論、古典詩歌美學、古典文學與文化研
                          究專題、中國文學批評專題、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
 
一、歷年學術著作:(依發表年月排序)

A.期刊論文

1. 鄭毓瑜, 「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11卷9期,頁4-19,臺北,1983年2月。

2. 鄭毓瑜, 「李東陽的詩論」,中外文學,12卷3期,頁153-163,臺北,1983年8月。

3. 鄭毓瑜, 「比較句中的『如』『似』『比』的問題」,幼獅學誌,18卷4期,頁143-159,臺北,1985年10月。

4. 鄭毓瑜, 「文心雕龍的辭氣論」,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頁409-426, 1985年11月。

5. 鄭毓瑜, 「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14卷3期,頁119-132,臺北,1985年8月。

6. 鄭毓瑜, 「賈島事蹟考辨─附詩題『令狐相公』考」,國立編譯館刊,15卷1期,頁201-206, 1986年6月。

7. 鄭毓瑜, 「由宗炳論山水畫之『暢神』談司空圖詩品的評鑑特色」,中外文學,16卷12期(第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頁51-67,頁369-389,學生書局,1988年5月。

8. 鄭毓瑜,「六朝書論中的審美觀念」,臺大中文學報,4期,頁307-340, 1991年6月。

9.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卷5期,頁77-125,1992年10月。

10. 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6期,頁217-258, 1994年 6 月。

11. 鄭毓瑜,「試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漢學研究,12卷1期,頁251-273,1994年 6 月。

12. 鄭毓瑜,「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13卷2期,頁259-274,1995年 12月。

13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頁55-75,1997年4月。

14 鄭毓瑜,「齊梁文學論爭中的典律反思」,臺大中文學報,10期,頁209-240,1998年5月。

15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份子──漢晉辭賦的擬騷、對問系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頁151-212,2000年3月。(NSC 88-2411-H-002-024)

16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18卷2期,頁285-318,2000年12月。(NSC 89-2411-H-002-013)

17 鄭毓瑜, 「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新31卷1.2期合刊,頁1-36,2002年4月。(NSC—89-2411-H-002-058)

18.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20卷2期,頁1-28, 2002年12月。

19. 鄭毓瑜, 「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期,頁1-32,2003年9月。(NSC 91-2411-H-002-068-AD)

20. 鄭毓瑜, 「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已通過審查將刊登於漢學研究,22卷2期,2004年12月。(NSC92-2411-H-002-054-AD)

B. 會議論文

1.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身體感興與抒情自覺」,宣讀於「中國中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與日本廣島大學合辦,2004年8月18-21日.(NSC93-2411-H-002-001-AD)

. 專書及專書論文

1. 鄭毓瑜, 「漢代至六朝『比興』觀念的演變及其所形成的審美論點」,文學評論第9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頁37-57,1987年4月。

2. 鄭毓瑜, 「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文心雕龍綜論,頁369-389,學生書局,1988年5月。

3. 鄭毓瑜, 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大文史叢刊第79種,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年6月。

4. 鄭毓瑜,「阮籍的音樂審美觀」,文學與美學,頁65-84, 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1月。

5. 鄭毓瑜, 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共262頁,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6. 鄭毓瑜, 「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比興、物色』與『形似』:由文心雕龍看情景交融論的芻形」,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學生書局,頁309-318, 1992年8月。

7. 鄭毓瑜,「先秦禮(樂)文觀念與文學典雅風格的關係」,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頁145-182,學生書局出版,1992年8月。

8. 鄭毓瑜,「試論公讌詩之於鄴下文士集團的象徵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3-437,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9. 鄭毓瑜, 「觀看與存有─試論六朝由人倫品鑒至於山水詩的寓目美觀」, 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11月。

10.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共226頁,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里仁書局1997年再版。(其中收入A10,C8,C9三篇)

11.鄭毓瑜,「 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1-432,國立政治大學出版,1996年12月。(NSC 86-2411-H-02-029)

12 鄭毓瑜,美麗的周旋-魏晉「神女論述」的模擬與轉化,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頁309-342。(NSC 87-2411-H-002-003)

13 鄭毓瑜,「歸反的回音-漢晉行旅賦的地理論述」,中國文哲專刊17,「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頁135-192,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14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共238頁,里仁書局出版,2000年8月。(其中收入A13,A15,C12,C13四篇)

15. 鄭毓瑜,「東晉建康論述-名士與都城的相互定義」,「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中研院中國文哲集刊27,頁199-236, 2002年.

16. 鄭毓瑜,「採蓮女與男洛神—陳子龍,柳如是擬古賦作與六朝流風」,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 頁215-256, 臺北里仁書局出版,2003.(NSC  90-2411-H-002-059)

17. 鄭毓瑜,「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漢學研究中心,頁135-168, 2003年8月。

. 技術報告及其他

1.鄭毓瑜,「漢魏六朝行旅賦的抒情美典」,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1-H-002-029),1997年8月。

2.鄭毓瑜,少年詩經(少年經典系列1),漢藝色研出版社,1998年,205頁。

二、主編刊物:

1.「女學學誌」,臺大婦女研究室發行(2004-)(2004獲選為全國通識教育優良期刊)。

2.「臺大中文學報」,臺灣大學中文系(2004-2005)

三、學術獎勵及榮譽:

1.  1994年,獲國科會研究優等獎。

2.  1997年,「古典詩歌美學」課程獲臺大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優良獎。

3.  1998年9月-1999年8月,獲國科會第三十六屆出國研究獎助及Fulbright獎助,赴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研究一年。

4.  1999,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5.  1999年2月應邀赴柏克萊大學訪問並講演。

6.  1999年3月-1999年6月,擔任西雅圖華大亞洲語文學系Indepdedent Study 春季課程,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

7.  1999年4月17日-1999年4月24日,獲邀為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至哈佛作八天訪問。

8.  2000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9.  2001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10.  2002年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

11.  2002年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三年期)。

12.  2002年11月15-20日應邀赴日本天理大學訪問。

13.  2003年10月16-20日應邀赴韓國高麗大學訪問。

14.  2004年5月17日,主辦東亞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委辦)。

15.  2004年7月應邀赴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學(十次講演的講座課程)。

16.  2004年11月22-26日,主辦「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研習營」(教育部大學校院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研習營)。

四、教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