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閑情賦〉在陶集中是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就其纏綿愛情之主題而言,在其他詩文中,找不到回響;就其鋪張駢儷之文辭而言,與其他詩文,判然有別;甚至後世之評價,亦是陶集中引起褒貶不一,爭論最多之作。
   從現存資料視之,歷來對〈閑情賦〉之爭論,始自蕭統(501-531) 〈陶淵明集序〉所云:
   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   ,
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惜哉!亡是可也。
繼而蘇賦(1037-1101) 〈東坡題跋.題《文選》〉提出異議:
   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  〈周南〉,與屈、宋所陳何其?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  者。
此後對〈閑情賦〉之評價,大致分為擁蕭或擁蘇兩派,進而加以引申、發揮,主要是圍繞在是否含諷諫,是否有寄託之爭議。至今還是仁智各見,尚無定論。
本文乃是在前賢觀點之基礎上,釐清作者/作品/讀者之三重關係,從作者意圖、作品表現、讀者感受三個方面,來論析〈閑情賦〉之諷諫與寄託,探討其是否如陶淵明於序文中所言「有助諷諫」?或如蕭統所云「卒無諷諫」?是否如張自烈所稱「託寄深遠」?倘若有寄託,則所托何旨?

 

   陶淵明〈閑情賦〉之諷諫與寄託
 王國瓔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