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可以怨」

         本文意圖從孔子「詩可以怨」的啟示出發,透過亞理士多德的「悲劇引起哀憐與恐懼之情緒,從而使這種情緒得到發散」,叔本華:藝術之美能使人從受役於意志而生的無窮痛苦中解脫,以及廚川白村的「文藝是苦悶的象徵」等主張的參照,發展為一套貫串作者創作、作品表現、與讀者欣賞等層次,同時包涵了文學的起源、文學的本質、文學的功用等問題的完整的「悲劇文學」的理論。並且進而指出「詩可以怨」的觀念,正特別可以反映中國之「悲劇文學」的特殊精神;不但具有一般「悲劇文學」之理念的普遍性意義,更富涵中國文化與文學精神上的特殊情調,足可作為中國悲劇文學之理論的礎石。

頑石與美玉--《紅樓夢》神話結構論之一

  本文在前言中指出《紅樓夢》基本上是一部抒情小說,是中國文學中之浪漫精神的顛峰;而其奇絕的情姿則寄寓於賈寶玉的特殊人格。此一人格表現,在《紅樓夢》中一方面展現為癡人懺情的告白;一方面實是文化心靈逡巡掙扎之過程。此種人格所具的深刻意涵正藉小說中的神話結構表出。
  因而在正文中指出,賈寶玉的身為補天遺石,幻化成玉,正具一種以追尋愛情與藝術為滿足的根性。一方面有由自然而入文明,從素樸到藝術的意義;一方面則在內情外包的石玉對照中,兼具本真而欲幻的真我、假我三義。進而指出賈寶玉作為一名「唯情」者,身處「唯空」和「唯俗」的釋道與儒家文化的夾縫中,既未能如前者真正出世解脫,亦未能如後者入世安身,而在此一出世、入世皆否定真情的文化中,全然無以自處,結果只能以一畸零者之姿態,保持在「無可云證,是立足境」的孤絕無依中「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似喜似悲」,這正是在只有「超越」與「現實」二端的文化情境中,追求現實「自然」(頑石)與「藝術」(美玉)之自我的遠人而蹈空的悲劇 。

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
  本文包括:
  一、唯美與倫理的徘徊
  二、道德性的女性美
  三、精神性的女牲美
  四、感官性的女性美
  五、結論
以「北方有佳人」的女性美之象徵原型,與所引起的關於唯美與倫理之間的關係脈絡,來看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表現在類型上的變化,並指出它們是與詩體的發展演變,以及時代精神和背景息息相關 。
鱗爪見風雅--談臺靜農先生的《龍坡雜文》
          本文討論臺靜農先生的敬文集《龍坡雜文》一書,主要從「鱗爪」(Fragment)的美學觀點探索貫穿書中三類文章--談文說藝、回憶、序文--的風格與內涵,以揭示涵蓋全書的一種「風雅」的美感特質。全文重要章節如下:
  1.世事洞明皆學問
  2.回憶的紋路
     時代的群像
     衰亂意識
     游於藝與酒人之情
     傷逝的餘韻  
   3.破俗的解讀 。
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
  本文運用Joseph Campbell 的神話理論,從「神女的現身」、「英雄的旅程」、「神女的贈禮」、「成聖與回歸」的系列層次與意義詮釋《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事件的神話原型主題模式。
山中傳奇-《老殘遊記》的女性敘寫
  本文指出《老殘遊記》一書中由白妞、璵姑與逸雲三位女性所構成的系列的「山中傳奇」的敘寫實與傳統的「山中遇仙」書寫模式聲息相通。而且此一「山中傳奇」的脈絡與書中「現實公案」的主線交織相對,寄託了作者以清明靈秀的女性原則救活文化生機的政治省思。
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

         這篇論文主要從離騷的解讀討論屈原作為中國詩歌傳統的抒情自我的原型意義。全文主要內容與章節如下:
         1.自傳書寫的動作 
         2.抒情的本質與結構 
         3.修辭、表演與抗爭 
         4.詩的人格
       5.抒情自我的原型

A Grammar of the Tang Poetic Journey
  本論文研究唐詩中遊旅詩的詩風與美感經驗。
         全文分為五章。
1.The Haunted Traveler:The Doubling of Fear and Desire
2.Parting: Discontinuity and Continuity
3.Setting Out:Between Dimness and Brightness
4.On the Way: Place and Experience
5.Return:The Dialectics of the Strange Land and the Homeland 。
 張淑香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