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文學」為中國文學傳統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它具體而深刻地見證了中國文學「抒情言志」特質中的「感傷」基調。
   本文分別就悲秋原型之樹立、悲秋內涵之擴展,以及悲之轉化等三方面探討,藉以呈現「悲秋文學」形成與發展之樣貌,並略析有關時空意識、思維方式、宿命性感傷等相關意義。 本文的結論是,悲秋文學之原型乃宋玉〈九辯〉--那是一種由不可逆的時、空意識所主導的悲肉體衰亡、生命流逝的「悲秋」典型,而其終則回歸於無成不遇之憾恨。宋玉以後,這種悲秋模式代代有之,形成中國文學傳統中最主要之悲秋風格。其次,隨時代之遷易,悲秋內涵亦漸擴展--此則以羈旅飄泊之感傷;孤棲懷人之悲慨;空閨獨守之哀怨三者為大宗。最後,本文發現,自中唐以後,悲秋之「悲」漸漸淡去,甚且有對秋之清朗開始讚頌者;至宋,則感秋之作終於擺落悲哀,其中以歐陽修、邵雍為代表,其視宇宙為客體,隨人之主觀意識而調整存在之時空觀念,因而改變「悲」秋之傳統,開啟「樂」秋之新局 。

 

   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                  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78-92頁 民84.4.
 何寄澎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