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本書分為三輯,前兩輯意圖檢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傳統:第一輯為 對此傳統之產生、發展、演化的全面而扼要的評述;第二輯則針對由梁啟 超、王國維所具現的兩個典範性的文學批評趨向,就其理論系統作周密深 入的考察。第三輯探討文學與現實、時代、人生、哲學等等的關係,可視 為對前二輯所觸及許多問題的一種著者立場的闡明。全書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輯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一、引 言    
二、草萊初闢     
(一)舊學嬗變     
(二)文學革命    
三、規模始具     
(一)文學史的建立     
(二)批評史的整理     
(三)史傳批評的豐收   
(四)美學知覺的興起     
(五)新文學的檢討   
四、復興基地的發展     
(一)史傳批評與境界說的承揚     
(二)新批評與比較文學的盛行     
(三)其他方面
         第二輯 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趨向   
一、梁啟超、王國維與中國文學批評約兩種趨向     
(一)前 言     
(二)文學論  (1)文學的本質  (2)文學的功用     
(三)一個暫時的結論   
二、從梁啟超與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典範     
(一)前 言     
(二)知識論的立場與背景:真理的概念     
(三)作品性質和批評的主體與層次     
(四)結論:一些擬測與批評
       第三輯 短論與演講   
一、文學反映現實嗎?   
二、生命情調的分享——談文學欣賞   
三、五四與新文學運動的再思   
四、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的時代使命

苦難與敘事詩的兩型——論蔡琰〈悲憤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本文指出中國具有完整「動作」的敘事詩,要到蔡琰約五言體〈悲憤 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方始真正成立。同時就二詩的作品內涵作深 入的本文分析,指出它們的創作精神都出於一種對於苦難之意義的探討, 並且強調二詩所觀照之苦難,實在具有「外加的苦難」與「選擇的苦難」 的典型意義,而其藉親情以表亂離命運,由愛情以顯抉擇意志,更對後世 敘事詩作投下決定性的影響,幾乎未有能夠超出二詩所規範的題材範疇 的。甚至在以女性為中心形象,敘事上的採「情境敘述」或「戲劇呈現」, 文體上的或「古朴無文」近於史傳的古文風格,或「點染華褥」源出樂府 的傳奇夸飾表現等,二詩亦都深具典型性,而各為中國敘事詩分殊發展的 一途。

試論王維詩中常見的一些技巧和象徵
  本文指出王維詩風,基本上是在「賦」體的寫作上,透過典故的運用, 地名地域的指陳與意象景色的經營,使經驗呈現出深度的象徵意義來,因 此在井然明朗的風格中自有深遠的意趣。因而進一步分析王維詩中所用的 典故之類型,以及各種類型所代表的意義、興味與世界觀,以及地名地域 在王維詩中的意旨與作用,並且討論對句之使用,如何達成王維以寫景來 示意的效果,同時對王維所最愛用的雲、落日、花、鳥、草、食物等意象 加以綜合分析,討論它們所各自具有的象徵意義。因此指出他的典故、地 名、意象的使用不但豐富了作品內涵的歷史感、世界觀與感覺性,使作品 在表現了主題之外,更呈現為一個具有多重向度感受的立體世界,而且我 們確實可以發現,王維的整個創作心靈是有其特殊的象徵結構與象徵語彙 的。
梁啟超、王國維與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趨向
  本文指出中國文學批評有側重政教、史傳的「言志傳統」與側重美感、 風格的「神韻傳統」兩種趨向,梁啟超與王國維各為承繼上述兩種趨向, 賦予現代理解的兩位批評家。並且進一步論析兩種趨向,在梁、王二人手 中的發展。因篇幅以及時間所限,本文只包括了:前言、文學論部分,尚 有批評論,以及完整結論,未在臺大外文系文學批評研討會上發表,僅附 以一個暫時的結論,討論關於上述二種趨向在「典範」的「不可共量性」 問題上的各種解釋與解決的可能。
中國文學之美的價值性
  本文計分二十節,除了前言、結論外,分別討論了:神話、《詩經》、 《楚辭》、先秦史籍、寓言、史記、漢賦、漢詩;敘事詩、詩的發展:自 然、詩的發展:人物、史書志怪與傳奇、古文、詞、曲、戲曲、話本、說 部等歷史文類,指出它們在抒情、敘事、陳述等文學類型中各具崇高、中 間、卑下等美感型態,因此不能輕易的將它們化約為某一「價值」。它們 的共通性,是一種內在性的宇宙觀,而且以人格、性情為表現的主體,以 生命存在的意識作抒情性的觀照與表現。
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
  本文透過一些有關詩歌的觀念與實際作品的配合,探討中國古典詩歌 的一些美感規範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詩歌的基本類型,其內容如下:
   一、「言志」詩的構成
   二、「神韻」詩的出現
   三、「格律」詩的意義
   四、「格調」詩的價值
從韓柳文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美學意義
  本文首先指出,古文運動雖然表面是主張以先秦兩漢「古文」文體, 來弘揚重視人倫日用的儒道,但是因為韓柳心目中的「道」,不只包括心 性與倫常,更遍及百姓日用的一切「相生養之道」,因而發展出一種以百 姓日用的經驗來闡發人倫心性旨趣的美學風格。   同時進一步指出此種美學風格,具有下列特徵:一、以敘事寫物為貫 道明道的手段,但結果是深一層的抒情言志的表現。二、在修辭策略上, 採用卑俗的事物與經驗的描寫來發揮雅正高遠之義理,因而形成「語言的 結構」與「主題的結構」在美感性質上的張力,而達到一種「陌生化」的 美學效果,形成的正是揉合高雅與卑俗於一爐的「中間」文體。   同時進而指出,它只是駢儷文體的解放,並不就是駢儷美感的棄絕; 而最重要的反而是對於個人直接經驗的肯定,主體的介入與優位,才是這 種新的經驗表現的最基本的美學特質。
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

本文針對中國歷代著名的建築遊記,加以綜合分析,得出它們所共同反映的「遊觀美學」的一般重點與分殊表現,並進而指出它們如何在「山水美學」之外,往往邁向「生命省察」的機轉與類型,其分節之目次如下:
         一、觀遊自然的兩種取向
       二、山水美學的形成
       三、亭臺樓閣的建築特質
       四、「觀」與「觀者」的情懷
       五、「觀者」情懷的超越與轉化
       六、「遊」與「遊人」的省覺
       七、「遊」「樂」的一致與差別
       八、結語:〈滕王閣序〉的結合型態

當代日本學者對唐詩之見解的研究

本篇為得日本交流協會資助,應邀前往京都大學研究的研究報告,其目次如下:
         一、特殊的文化傳統
       二、傳統與當代的選本
             a.編譯的情況
           b.分類的情況
            c.特殊的偏重
            d.別異的興趣
            e.舊選的再詮
        三、唐詩概說與研究重點
            a.概說的一般內容
            b.四唐的分期
            c.注目的詩人
            d.研究的對象
             e.形式、格律與詩語
        四、結論
        主要在分析當代依然通行的日本學者的唐詩選譯、解說、與研究著作,指出其偏重與專擅之特點,並設法作相關背景的說明;而於結論中指出如何攻錯之道。

從「現實反應」到「抒情表現」──略論〈古詩十九首〉與中國詩歌的發展
         本文旨在說明〈古詩十九首〉兼有「現實反應」與「抒情表現」的特質,雖然中國詩歌由漢魏往盛唐的詩歌的發展,是由二者兼顧而逐漸往純粹「抒情表現」的方向發展,並說明後世詩人所以覺得漢詩難以學習的原因,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美感規範之差異,終於指出〈十九首〉的以人情為中心的特色。
關於文學史的一些理論思維
  本論文包括:一、前言,指出文學史與大學教學的關連;然後分別從:二、「文學史」作為一種學術的領域;三、「文學史」作為一種文類的書寫;「文學史」作為一種課程的設計,討論其相關的理論問題。在第二、作為一種學術領域部分,更提出:(一)「文學」與/或「歷史」?:討論「文學史」的學術屬性。(二)發展的軌跡:進化?正變?敝降?:討論「文學史」預設的史觀。(三)「歷史主義」的一些困難:指出以「歷史主義」的態度來研究「文學史」所將必然遭遇的困境。總結而言,指出就文學傳統的認識而言:選本(Anthology)、敘事性文學史(Narrative Literary History)與後現代百科全書式(The Postmodern Encyclopedia )的文學史,各有其適用的範圍與對象。
文學研究的當代處境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
        本論文包含了:壹、文學研究的當代處境,與貳、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兩大部分。
        在壹的部分,計分:一、從「批評的時代」到「文學的死亡」;二、諸「理論」的基本取向;三、對諸「理論」的質疑;四、文學研究的規格化;五、「理論」的未經檢證;六、「理論」的「語境」功能;七、「理論」規範「詮釋社群」;八、「信仰自由」與「理論性」的反省等節。針對西方諸「理論」盛行的情勢,檢討它們對文學研究的影響。

  在貳的部分,計分:一、理論反省下的三種策略;二、臺灣學者的建樹;三、本章論介的重點與背景;四、王夢鷗的《文學概論》;五、高友工論「美感經驗」;六、唐君毅論「文學意識」;七、曾昭旭論「創作」與「批評」;八、柯慶明的《文學美綜論》等節,主要在評介臺灣學者在半世紀來,對文學理論的開展與貢獻。
天高地迥,月照星臨——略論唐詩的開闊興象
  本文首先指出「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的特色,不惟出以藉物起興的 「興」的寫作手法,更是自覺的藉著自然與地域的景象的描寫,不但具體 可感地表現了作者的人格性情,同時更要達到一種身居其中的宇宙意識, 因而創造出一種以開闊遼遠的興象為主的雄偉高曠的詩風。   其次指出這種「天地之境,洞焉可觀」的興象,在宇宙意識的自覺上, 約有下述幾種表現的類型:一、無窮宇宙與渺小自我對照所形成的生命悲 情。二、在此悲情上企圖對生命善加把握的意志。三、把握之道有二,一 為官能的、美感的;一為倫理的,情感的。四、前者乃將此無窮宇宙轉化 為生活的無限體驗之可能,因此專注於觀賞再現自然的無窮秀麗與雄偉。 五、後者則更進一步使浩大的自然成為人類雄心壯志之表徵;化此宇宙為 人間深情的無限延展之媒介與象徵。因而終於克服了人類與宇宙對照的疏 離感,透過感覺生命與自然的交相融滲,而使永恆注入了人類的生活;同 時提昇了人類的精神與行動,使其顯現出自然一般的雄偉與永恆。
文學反映現實嗎?
  本文檢討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對於此一問題的看法:首先指出〈詩大 序〉的「治世……亂世……亡國之音」的說法,有一基本困難,即由特殊 而普遍的轉化的問題。同時它的反映論只及於情感型態,並非確指作品內 容。但是情感型態甚為寬泛,因此論證只有透過作品的題材性質,方能決 定是否反映社會現實。   接著討論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指出在同一封信中,白居易的主張為他自己的創作與鑑賞的實踐 所否定。他的「諷諭詩」事實上是一政治鬥爭的工具。不同於抒情性的反 映作品,此類敘事作品,即使有事實張本,亦不免作者詮釋的主觀;而虛 構性的更是出於個人特殊觀點的喻託,甚至可以盡情發洩個人情緒;同時 敘事文體本身的戲劇性要求,也必然會限制甚至扭曲此類作品的現實觀 點:因而論定文學對社會現實無法作全面而客觀的反映;而此種反映亦非 文學之基本功能與價值之所在。
 柯慶明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