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綿(Li Huei-mian)
  出  生  年:民49(1960)
  最高學歷:臺大中文所博士(199405)
  現        職:臺大中文系教授
  學術專長:戲劇理論、表演理論、戲劇文學
  曾開設課程:詩選及習作、戲劇選讀、國文領域(小說戲劇選讀)、
                          中國文學史
、歷年學術著作:(依發表年月排序)

A.期刊論文

1. 李惠綿,務頭論之源變,中外文學,16卷1期,頁98-124,1987年6月。

2. 李惠綿,汪道昆《大雅堂樂府》在明雜劇史上的意義,幼獅學誌,20卷4期,頁61-78,1989年10月。

3. 李惠綿,試析王驥德的南曲音韻論與實際運用,大陸雜誌,79卷5期,頁37-46,1989年11月。

4. 李惠綿,論關漢卿雜劇中的「改扮人物」,中外文學,19卷6期,頁28-51,1990年11月。

5. 李惠綿,王驥德的唱論、作者論與批評論,小說戲曲專刊,3期,頁75-112,1990年12月。

6. 李惠綿,與古典戲劇結一份美的因緣--賞讀《琵琶記》,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68-184,1991年2月。

7. 李惠綿,李漁劇中的神異情節,中國文學研究,5期,頁277-302,1991年5月。

8. 李惠綿,清代曲論之虛實論初探,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3期,頁124-129,1993年9月。

9. 李惠綿,梨園原表演理論之探究,臺大中文學報,7期,頁347-378,1995年4月。

10. 李惠綿,明清戲劇批評中的虛實論,臺大中文學報,9期,頁145-186,1997年6月。

11. 李惠綿,潘之恆表演藝術論分析,韓國中國戲曲研究會主編《中國戲曲》,5輯,頁79-107,1997年12月。

12. 李惠綿,論當行本色在戲曲批評中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1期,頁287-338,1999年5月。

13. 李惠綿,由「形殘之迷」悟「神全之境」--論析當代戲劇《徐九經升官記》《美女涅槃記》,中研院文哲所集刊,2000年9月。

14. 李惠綿,重探「務頭」在戲曲批評史上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3期,頁79-126,2000年12月。

15. 李惠綿,論析元代佛教度脫劇--以佛教「度」與「解脫」觀念為詮釋觀點,佛學研究中心學報,6期,頁271-316,2001年6月。

16. 李惠綿,論「章法」「格局」在戲曲批評史上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5期,頁147-192,2001年12月。

17. 李惠綿,周德清北曲文律論探析,漢學研究,22卷第1期,頁159-190,2004年6月。

18. 李惠綿,明代戲曲文律論之開展演變,臺大中文學報,20期,頁147-192,2004年6月。

19.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考察北曲度曲論的形成--論周德清「歌其字音必其字」的度曲論,臺大中文學報,21期,頁1-44,2004年12月。

B.會議論文

1. 李惠綿,潘之恆表演藝術論分析,1997韓•中傳統劇國際學術大會,韓國光州全南大學主辦,1997年5月21-22日。

2. 李惠綿,《審音鑑古錄•牡丹亭》折子戲的改編與表演,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辦,2004年4月27-28日。

C.專書及專書論文

1.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2.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臺北:正中,1991年12月。

3.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大文史叢刊第九十種,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342頁,1992年12月。

4. 李惠綿,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5. 李惠綿,從《荊釵記》《琵琶記》臺本析探《審音鑑古錄》表演美學,「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頁669-714,1998年8月。

6.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 ,359頁,1998年12月。

7. 李惠綿,論析關漢卿蝴蝶夢之主題意蘊,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下)頁1115-1150,1999年1月。

8. 李惠綿,戲曲「關目」論之興起與發展,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219,東吳大學中文系出版,2002年3月。

9.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478頁,臺北:里仁,2002年3月。

D.技術報告

1. 李惠綿,明代戲曲語言藝術理論之開展演變——當行本色論與辭法雙美論,國科會研究專題計畫(B類),編號NSC91-2411-H-002-021,2001年8月1日-2002年7月31日。

2. 李惠綿,度曲理論史的形成與建構--從戲曲音韻學角度考察(1),國科會研究專題計畫(B類),編號NSC92-2411-H-002-098,2003年8月1日-2004年7月31日。

3. 李惠綿,度曲理論史的形成與建構--從戲曲音韻學角度考察(2),國科會研究專題計畫(A類),編號NSC93-2411-H-002-052,2004年8月1日-2005年7月31日。

二、其他著作:

1. 李惠綿,薪火相傳--民間技藝的再發揚,台灣日報副刊,1986年12月11日。

2. 李惠綿,與古典戲劇結一份美的因緣——賞讀《琵琶記》,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頁168-184,1991年2月。

3.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臺北正中書局,134頁,1991年12月。

4. 李惠綿,張敬〈還鄉曲三十韻〉注譯,古今文選,新687期,1992年7月4日。

5. 李惠綿,由人生兩難開展戲劇張力--評賞歌仔戲《青天難斷--陳世美與秦香蓮》,中華日報副刊,1996年11月9日。

6. 李惠綿,馬致遠〈題西湖〉散套注解賞析,古今文選,新329、330期,1997年11月1日。

7. 李惠綿,才子佳人與酷哥辣妹的對話,國文天地,14卷12期,頁52-57,1999年5月。                                        

8. 李惠綿,《琵琶記》選注(上),古今文選,新369期,1999年5月29日。

9. 李惠綿,《琵琶記》選注(下),古今文選,新469期,1999年6月20日。

10. 李惠綿,紅葉流水定姻緣——「紅葉題詩」故事的流傳演變,《美育》雙月刊,112期,頁32-43,1999年11月。

11. 李惠綿,《用手走路的人》,基隆亞細亞出版社,272頁,2000年2月。

12. 李惠綿,戲曲選粹(曾永義、王安祈、李惠綿、蔡欣欣合著),591頁,臺北國家書局,2002年3月。

13. 李惠綿,國語日報•少年文藝板「愉快人間」專欄,2002年迄今。

14. 李惠綿,覺醒盡處是幻滅--評台北新劇團《巴山秀才》,表演藝術,2003年5月號,125期,頁56-58,2003年5月。

15. 李惠綿,歌仔戲劇本《宋宮秘史》,《劇本》2003年第6期(總457期),北京:《劇本》雜誌社,中國戲劇家協會,2003年6月。

16. 李惠綿,鳳姐千面展藝,紅樓鬧中沁寒--評國光劇團《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表演藝術,2003年12月號,132期,頁70-73,2003年12月。

17. 李惠綿,從愛情「真與幻」解讀《長生殿》,聯合文學,20卷3期(231期),頁56-59,2004年1月。

18. 李惠綿,從愛情的「真與幻」解讀《牡丹亭》與《長生殿》,《美育》雙月刊,139期,頁82-89,2004年5月。

19. 李惠綿,牡丹初綻現光華--我看沈豐英表演杜麗娘,收入《牡丹還魂》,臺北:時報出版社,頁214-220,2004年9月。

三、學術獎勵及榮譽:

1. 就讀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時,曾以〈務頭論之源變〉獲得七十六年度教育部舉辦青年研究發明獎「研究著作類特優獎」,發表於中外文學第16卷第1期(76年6月),1987年。

2. 博士論文《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1996年。

3. 〈梨園原表演理論之探究〉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1997年。

4. 〈明清戲劇批評中的虛實論〉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1998年。

5. 〈從《荊釵記》《琵琶記》台本析探《審音鑑古錄》的表演美學〉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1999年。

6. 論當行本色在戲曲批評中的意義〉榮獲國科會研究獎勵費(甲種),2000年。

四、散文獎:

1.  1980年,〈寄三毛〉入選第一屆臺大中文週,刊登於中華日報副刊(69.5.13)。

2.  1981年,〈照相〉獲臺大夜間部文學獎佳作,刊登於臺大星林。

3.  1981年,〈結〉獲民國七十年國際殘障年徵文比賽佳作(以筱瑞筆名),刊登於自立晚報(70.12.14)。

4.  1985年,〈鞋〉晉入時報文學獎決選(14篇之一),刊登於中國時報副刊(74.11.19)。

5.  1986年,〈拐杖〉獲第六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組第三名,刊登於明道文藝(75.5)。

6.  1995年,〈圓心深情〉獲「點亮有情世界」念我恩師徵文比賽社會組優勝作品,刊登於聯合報(84.10.29)。

7.  2000年,《用手走路的人》獲第23屆中興文藝獎散文獎,基隆亞細亞出版社(89.2),270頁。

 六、寫信給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