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觀念辨析
  夷夏觀念自孔子揭創,孟子繼和,同為歷來學者所重;唯前人常有三種似是而非之觀念:一、以為夷夏之別在於血統、姓氏之有異;可以為四夷皆因其固定之居處方位而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稱;三、以為蠻、夷、戎、狄既分居四方,自與中州之夏族涇渭分明,不相雜廁。此三種觀念使夷夏問題頗滋迷惑,迄今未獲澄清。
  本又先對此三種觀念加以溯源,並探討其形成之跡,再以古籍所載一一證其謬誤,並肯定近賢杜高厚、錢賓四等先生以夷夏之最大區別在生活、語言、禮服、戰事等之不同,而非基於血統、姓氏差異之說。
《劉子》作者問題再探
   《劉子》一書,中唐以前頗為流行,屢為唐人徵引;中唐以降,漸為士林所忘,竟至作者誰屬,眾說雜出,欲知人論書,頗滋困擾。本文針對《劉子》作者問題重加探討。計分四節:
  首節「引論」:歸納前賢論講《劉子》作者諸說,計得:漢劉歆作、齊梁間人作、梁劉孝標作、梁劉勰作、北齊劉晝作、唐袁孝政偽託、唐貞觀以後人作、金劉處玄作、明人偽託等九說。據前賢考辨,可知《劉子》作者之爭論主要在劉勰、劉晝二人。
  第二節「前賢論據的檢討」:歸納劉勰說之論據為八項,劉晝說之論據為十項,逐一檢析,發現:劉勰說諸家之論據並不能有力支持《劉子》為劉勰所作之論證;劉晝說之論據雖提供了部分《劉子》為劉晝作之可能訊息,卻也無法完成充分的論證。
  第三節「論《劉子》作者當屬劉晝」:由史傳所載劉勰、劉晝二人之生平、事跡、性習、思想等,配合《劉子》書之體裁、文字及所涉及之思想內涵加以探索、析論,分「寫作年歲與著作目的」、「內容思想」、「文風與用典」、「書中透露的不遇之感」及「〈妄瑕〉、〈正賞〉兩篇」等五項,推定《劉子》之撰主為北齊劉晝。
  篇末之「餘論」則對《劉子》作者由劉晝誤為劉勰及《劉子》成書之約略年代與劉晝撰作《劉子》書之背景等相關問題略加探論。
晉作「爰田」、「州兵」蠡論
  「爰田」、「州兵」係秦、晉韓之戰,晉戰敗後,國內所作約二項改革。這兩種制度歷來說法紛陳,本文先加以歸納,計得爰田之說九種,州兵之說五種,然後逐一加以探析,推定其可能真相。   根據本文推論所得:「爰田」乃晉為擴大土田之取得所創設的一種異於西周以降所施行的「公田制」之新田制,是春秋「公田制」破壞的先聲。爰田之作使晉國土田大為擴增,國力遂亦隨之增強。「州兵」則是晉為解決兵源不足而設立的一種異於原先以「士」為作戰階級的新兵制,州兵之制使兵士來源擴及於「州」中之「能為士者」,是春秋兵制改革的先鋒。州兵之作,使晉之兵源擴大,兵力漸強。二制之作皆與晉國之得以長期掌握中原霸權有極大的關係。
  本文除探討「爰田」、「州兵」二制本身的問題外,亦論及晉國為先秦變法急先鋒及爰田、州兵之作與晉國興衰之關係及其與後世之變法、農戰等方面的關聯。
〈五柳先生傳并贊〉箋證稿
  本文旨在箋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并贊〉,重點有二:一、校:二、箋與證;而以箋證為主。茲簡述於下:
  一、校:以宋紹熙三年曾集本《陶淵明詩文集》為底本,以宋巾箱本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及宋本《太平御覽》為輔本;參酌《宋書》、《晉書》、《南史》諸〈隱逸.陶潛傳〉與蕭統〈陶淵明傳〉等,配合上下文意,引證相關資料,比勘讎校。
  二、箋與證:重點可略分為四:(一)探尋〈五柳傳〉字、詞根源,文例、體裁所自出;(二)引證相關資料,箋證陶淵明思想淵源與政治理想;(三)援引史傳,箋證陶淵明事跡與風骨;(四)引證陶公詩文,以陶解陶。
  除逐句箋證外,本文於〈五柳傳〉之真偽、著作時代,陶淵明「濟世」與「適志」之志之轉變與堅持及其作品之散佚、真偽,「贊體」之性質等諸方面並略有考索。雖間或不免於「郢書燕說」,或亦有助於〈五柳傳〉之疏解。
文選》宋玉〈對楚王問〉箋證及相關的兩個問題
  屈、宋並稱,乃學界習語;唯與屈原並稱之宋玉,非唯生平為後人所知者無多,其作品亦屢見疑於後人。本文計分五部分: 弁言:簡述本文所欲探究之主題及箋證所據之底本與輔本及相關資料。
壹、 古籍中之宋玉資料:就粗略翻閱古籍所得,輯錄有關宋玉資料,對宋玉之 時代略作蠡測。
貳、〈對楚王問〉真偽駁議:就胡念貽所提〈對楚王問〉非宋玉作品之論證加 以檢析,以五事證明胡說之不足信。   
參、對問體之起源及〈對楚王問〉之著作時代:引證古籍以明對問體之起源: 濫觴於春秋末或戰國初,至戰國末已甚流行,唯未必題其篇為「對問」耳。 再據漢初東方朔〈答客難〉承襲〈對楚王問〉之跡,以證〈對楚王問〉可 能即出於戰國末期之宋玉,即令非宋玉所作,某著成時代亦不致晚至西漢。   
肆、對楚王問箋證:先據古本讎校文字之異同,定其是非、優劣;次則探尋字、 詞之根源,文例、典故之所自出;再進而闡明句意與文旨。
《春秋》始於魯隱公探義
  本文旨在探討《春秋》始於魯隱公的可能義旨,全文計分三部分:
壹、 問題的提出:對顧炎武《春秋》不始於魯隱公的說法進行檢討,並指出《 春秋》始於魯隱公的義旨猶有探索的空間。   
貳、舊說的意義與不足:先歸納前人說法為五種: 一、「魯隱公賢且讓,故始於隱公」說 二、「魯桓公弒隱公,為惡桓而作」說 三、「周平王終於魯隱公時,故始於隱公」說 四、「始於桓王,故託始於隱公」說 五、「取法天地四時十二月之數」說 再撮要陳述咎家說法要點,並指出其不足之處。   
參、春秋始於魯隱公的可能意義:先提出欲探討《春秋》起始之義,應由當時天子、諸侯、大夫權位之陵替及各國內部與國際間之重大事件著眼的觀點。   
其次,切實由魯隱公、魯桓公三十年間周、魯、鄭、齊、宋、衛、陳、晉、楚等九國所發生史事的探究,歸納春秋初期的時代現象:首先,西周封建宗法制中「尊尊」、「親親」的觀念已經經由不斷的挑戰或臣弒其君、或叔殺其侄、或妻殺其夫、或兄弟相殘而至於崩解。其次,王權急速衰落:或對抗王師、或自封王號、或結盟尋霸,要皆不將周王放在眼中。再次,征伐屢興,結盟尋霸,幾乎無國無之。據此指出:孔子面對此一王綱解紐、崇尚武力、人倫盡喪的混亂時代,於是選擇正當其時的魯隱公作為其褒貶寄託的起始。然後再進一步指出《春秋》以魯紀年的三個可能原因。
近代方志所見民間成年禮及其傳承與變化

    前賢之研究成年禮,或探討其詳細儀節及其所代表的意義;或考察其淵源、功能及其時代意義;或由人類學、民俗學的角度考察成年禮的意義;或結合經學與人類學作綜合性的研究;本文則透過各地地方志關於成年禮的記載,較為全面地考察成年禮在民間施行的可能實況與沒落過程,對釐清近代成年禮的傳承與變化,或不無小補。全文計分六部分:
         壹、研究主題與材料
       貳、近代民間成年禮的沒落趨勢
       參、近代民間成年禮的殘存活力
       肆、婚禮對成年禮的兼併作用
       伍、特殊類型的民間成年禮
       陸、近代民間成年禮的傳承與變化

王叔岷先生的《左傳》研究

  王叔岷先生博貫群籍,淹通四部,所研理、斠讎、箋證、詮釋之古書,難以數計,於兼包經史、文學之《左傳》,自不例外,而以1995年完稿之《左傳考校》為其總結性著作。
  《左傳考校》以阮元《左傳校勘記》為主,輔以司馬遷《史記》、孔穎達《左傳正義》、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群經平議》、竹添光鴻《左氏會箋》等,兼及唐《石經》、古鈔本,乃至古注、類書,靡不博參,發凡起例,就《左傳》之版本、字句、詞語、史實、舊注、佚文等進行斠理、詮解、稽考、輯佚。或自出新意,或訂正舊說、或補充舊說,或探索杜《注》源流,或揭示許慎《說文》與古書引經傳文字通例,皆創見特多,使《左傳》千古疑義,判然冰釋,沾溉後學者多矣。

  本文以董理王叔岷先生《左傳考校》為主,由斠讎學與訓詁學角度探索其體例特色與特識卓見,試為歸納申說,冀了解王叔岷先生《左傳》研究成果之萬一焉。全文計分九節:

        一、弁言
      二、異文考校
      三、字句之整理與訓解
      四、史實探索
      五、陳言佐證
      六、舊注斠補
      七、闡明許慎引經傳改從《說文》通例
      八、揭示古注、類書引書的各種現象
      九、結語

晉文公復國定霸考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擬經由對晉文公出奔、流亡、復國、圖霸、定霸等事之辨析,從而論定文公在春秋史上的地位及其霸業的意義。 本論文主要依據《左傳》、《國語》、《史記》三書,旁及《公羊》、《穀梁》二傳、古本《竹書紀年》、《世本》、《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苑》、《新序》、《列女傳》、《論衡》等先秦、兩漢典籍;並參考元吾衍《晉文春秋》及先秦以下學者以至時賢有關晉文公的研究,對與本題相關之事件加以考論辨析。
  本論文由客觀的研析史料入手,對有關晉文公流亡、復國、圖霸、定霸等史實加以釐定,以期求得一較合實情的歷史真相;並將該史實置於當時的時空中,給予較合理的解釋與評價。茲將本論文研究重點撮要於下:
  一、考辨晉文公流亡的路線與時間。
  二、析論晉文公遍歷諸國的原因及其對日後霸業的影響。
  三、論析晉文公復國與圖霸的措施及其軍制。
  四、論述晉文公三大霸業及其影響;並對文公霸業餘波加以討論。
  五、考論晉文公的戎狄政策及其影響。
  六、透過對晉惠公、齊桓公與晉文公的比較,肯定晉文公在春秋史上的地位。
  此外,對影響文公霸業的有關問題,如曲沃併晉史實、驪姬之亂、惠公主晉及惠公時所作的「爰田」、「州兵」等,本論文亦加以探析,以期對晉文公之復國與定霸有更為明晰的了解。
晉史蠡探--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
  本論文以探究晉國之興盛衰亡為目標,而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除〈緒言〉與〈結論〉外,分上、下二編,每編各三章,共計六章,另有〈附錄〉一篇,都約三十萬言。
  〈緒言〉:就研究主題及材料運用與研究方式作一概略性敘述。 上編第一章〈兵制述略〉:先述論晉兵制八次變革之情況及其原因與影響,以窺晉國盛衰之轉變;次考晉各軍間地拉之高低,以如其階級層屬。 上編第二章〈州兵蠡探〉:先論作「州兵」之背景,繼考「州」、「兵」在春秋時代之意涵。並推考「州兵」為:將服兵役者之身分由「國中」之「士人」階層降而至於「州民」之兵制改革,乃晉兵源擴增之關鍵。 上編第三章〈三行蠡探〉:探討三行與左右行、三軍之關係,三行之性質、地拉及存廢。推定「三行」蓋晉國因長期與戎狄爭戰,為因應實際需要而設立之步兵部隊。 下編第一章〈任官與賞罰述論〉:晉國勢之強,除其強大之軍力有以致之外,亦與其人才任用之適當與賞罰之公允大有關係。本章先歸納晉之任官與賞罰原則,次舉其不當之任用與賞罰,而並以史實為證,述論任用與賞罰之得當與否與國勢強弱之緊密關聯,以明晉國盛衰之機。 下編第二章〈將佐考述〉:先綜述將、佐將兵之利弊;次考將、佐所需具備之條件與任命之禮;三考各軍將、住地位之高低,並論其陞遷情況;末考各軍將、住之更替,並論其彼此之爭鬥與晉國國勢之關係。 下編第三章〈國政述論〉:先述究國政之意涵與異稱;次考國政之身分與職掌;三論國政之更替及其執政期間之行事與國勢之關係,以探究晉國興衰之內在因素。 〈結論〉:略言兵之可恃而不可恃,以明晉因用兵而強盛,亦因窮兵黷武而覆亡;並貫串各章研究所得,略加綜述。 〈附錄:晉史繫年〉:臚列自晉之始封至覆滅之晉國史事,附以列國大事,因利對晉國歷史實況、制度演變、國勢盛衰、人事更替及春秋局勢之了解。
李隆獻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