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飛先生(1951~1990)

傳記

學術簡表

以下內容摘錄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

劉翔飛先生【劉漢初先生撰述】                                                       Top

      劉翔飛先生,江西大庾人,民國四十年(1951)八月十七日生於臺灣省臺北市。五十八年夏,畢業於臺北市北一女中;同年,以第一志願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系就讀。先生體質柔弱,而風華清絕,氣度從容,兼且多才多藝,高中時期即能演平劇,唱老生。大學期間,參加第二屆全國業餘國劇大競賽,得寶鼎獎,尤工於扮演楊四郎,其身段唱腔,最得瀟灑蒼涼之致,見者以為神髓精到,不減職業水準。第一屆臺大師生國劇展,先生唱做俱佳,深獲好評。曾任崑曲社社長,復從崑曲名家徐炎之、張善薌兩先生遊,技藝更為精進,學為旦角,能唱「遊園」、「小宴」。時同系師長張敬教授深知之,為揄揚於眾,由是中文系師生乃盡知有先生其人者。

        民國六十二年,考取同校中文研究所,受業於張敬教授之門,旋以學行兼優獲選為助教。六十七年夏以《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論文得碩士學位,並以第一名考取同所博士班,復得升任講師。時美國普林斯頓教授高友工先生來校客座,高先生長於中國古典詩學研究,其說以語言學為本,參之以近代藝術理論,頗多獨創之見,而思致覃深,至能啟發後學。先生與聞緒論,加意研習,乃覺詩學中別有洞天,頓興浮海從遊之願。六十九年,先生通過學科考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學業告一段落。時夫婿段昌國君在美留學,遂於八月間攜幼女飛美,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攻讀博士,師從高友工教授,以六朝詩為專業,旁及中西詩學理論,由是所見既廣,學殖日深。其時段君亦轉入普大歷史系修博士學位,課業負擔雖十分繁重,而唱隨之樂不減當年。課餘中國留學生聚會,先生偶出曲藝娛眾,往往博得全場驚嘆,寖假而成為普大留學生之美談逸事焉。
七十一年冬,先生修畢必修課程,通過學科考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並獲頒碩士學位,正宜一鼓作氣,完成學業,惟格於向臺大請假之期已滿,必須尊重制度,遂於翌年春返臺回任原職。七十四年夏,復至普大繼續學業。而段昌國君兩年前已獲博士學位回臺任教,先生乃獨攜幼女留美奮鬥,終於七十六年杪以論文《六朝詩中的「形似」手法形象語言的強調》得博士學位。

        七十七年春,先生學成歸國,回臺大中文系任教,主授詩選課程,旋升職為副教授。時楊承祖教授主理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素知先生學養,堅請到校授課,先生辭不獲免,乃於七十八學年始,隔週奔波臺中,為東海大學中研所學生講授「文學批評」一課。先生講學,以中國詩學為基礎,時出入於西方諸家理論,左右參照,以直探中國古典詩歌之本源,視野廣闊,識見覃深,聞者啟心發悟,歡忭無已。先生於知識傳授之餘,又特重學生之精神及生活,每每多所獎掖關懷,學生或有困厄,必蒙殷勤慰勉,良師之名,由是不脛而走。

        惟是先生多年積勞,病根深種而不自知,最苦目眩頭痛,多方問醫服藥,而病因莫明。七十九年(1990)夏,舉家出國旅行,冀以抒解積年疲憊,恢復身體健康,不意於七月廿七日香港旅次,猝然發病,以腦瘤卒,終歸骨於臺北縣金山安樂園金寶塔,得年四十。

        先生天資聰敏,精勤力學,畢生專研中古詩學,早歲以〈論唐人隱逸風氣〉、〈論隱逸詩〉二文,為前輩所器重,目為見解精到,卓犖可觀。其後負笈普林斯頓,得以融貫西洋文學理論,曾發表〈葛洪的文論〉,對中國文學批評之新視野,即多所關懷,至其博士論文《The Hsing-ssu Mode in Six Dynasties Poetry:Changing Approaches to Imagistic Language》,從形象語言之角度,處理六朝詩學中之重大課題,其立足點及引據理論,多非時流所習見。在回任臺大之最後二年,先後發表〈論鮑照詩〉(英文)、〈古詩中形象描寫的轉變〉,亦新義紛呈,一時學者,許以千里良駒,咸望展其駿足,而天不假年,霜凋夏綠,識與不識,人懷驚惋,空餘無限悵惘。

        先生為人,溫婉和雅,貌若冷澹,蓋吉人辭寡,其中實殷勤周至,久與之處,若薰風蘭蕙,不覺其沾溉之深者。其於人也厚,而奉已常薄,經濟極困頓之時,仍不忘惠及他人。美國求學階段,生活拮据,年關時寄錢大陸,接濟素未謀面之父系親人;其平居亦往往撥出定額之薪資所得,捐助兒童癌症基金會;若此類不能殫記。對學生尤多關愛。蓋其天性至淳厚,而遭際多舛,以是愛人愈深,非惟補己之憾,抑亦以補天之憾者歟?

        夫婿段昌國先生,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主任,現任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女宗萱,今已長成,服務於社會云。 


劉翔飛先生學術簡表                                                                                                     Top

1951年    1歲
                8月17日生於臺灣省臺北市。
1969年    19歲
                夏,畢業於臺北市一女中,以第一志願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系就讀。
1973年    23歲
                大學畢業,並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就讀。
1974年    24歲
                8月,任臺大中文系助教。
                同月與段昌國博士結婚。
1976年    26歲
                女宗萱生。
1977年    27歲
                出版《小橋流水/元曲賞析》(與陳芳英合著)。
1978年    28歲
                以論文《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從臺大中文研究所畢業,得文學碩士學位。
                以第一名考入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就讀。
                升任臺大中文系講師。
1979年    29歲
                發表〈論唐人隱逸風氣〉、〈論隱逸詩〉。
1980年    30歲
                通過學科考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
                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師從高友工教授。
1983年    33歲
                發表〈葛洪的文論〉。
                通過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資格考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並獲碩士學位。
                返國回任臺大中文系講師。
1985年    35歲
                夏,再度赴美,專志撰寫博士論文。
1987年   37歲
               冬,以論文《The Hsing-ssu Mode in Six Dynasties Poetry:Changing Approaches to           
               Imagistic Language》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得文學博士學位。
1988年   38歲
                春,返回臺大中文系任教。
                升任副教授。
1989年    39歲
                發表〈On Pao Chao's Poetry〉。
                翻譯發表高友工教授著〈律詩的美典〉。
                發表〈古詩中形象描寫的轉變〉。
                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副教授

1990年    40歲
                7月27日病逝於香港旅次,得年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