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得時先生(1909~1999)

傳記

學術簡表

以下內容摘錄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

黃得時先生傳蕭麗華撰述                                                                    Top

      黃得時先生,其先河南光州固縣人,後徙居福建泉州府安南縣,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遷臺,占籍海山堡彭福莊(今臺北縣樹林鎮),耕讀傳家,世有令名,世稱樹林黃氏。

            民前三年(1909)先生生。六歲入私塾修習漢文,誦《三字經》、《唐詩》、《詩經》等。八歲進入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公學校就讀。由於先生舊學根柢深固,公學一年級即曾代師登堂授課。十六歲考入臺北州立第二中學(今成功中學前身)。二十歲負笈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因無法適應日本氣候,束裝返臺,入日制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然而,先生於東京一年,萌生對鄭成功及中國文學史研究之熱忱,亦培養閱讀與收集古本書之興趣,確立日後研究歷史、民俗與文學之方向。其間,先生曾購得連雅堂《臺灣詩薈》二十二冊與伊能嘉知《臺灣文化史》三冊,為其學問肇始之資。

        民國二十二年,先生高校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前身)東洋文學科。在學期間,熱衷文藝運動,組成「臺灣文藝聯盟」,並參與《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之創刊及編輯。先後於《臺灣新民報》發表〈乾坤袋〉、〈中國國民性與文學特殊性〉等連載專文。時先生尊翁黃純青先生榮膺「臺灣文藝聯盟」主席,先生為北部負責人。先生以大學生身份,膺文藝重任,並曾發表重視兒童文學及幼年教育之感言,已為日後編寫兒童讀物初肇先基。

        民國二十五年,郁達夫來臺訪問,先生曾與之暢談文學問題,並撰〈達夫片片〉專論二十餘篇,載於《臺灣新民報》。二十六年先生帝大畢業,旋即擔任《臺灣新民報》中、日文副刊編輯主任,後歷文化部長及社論委員。二十八年,先生與吳新榮、楊雲萍、龍瑛宗等人加入第一期「臺灣文藝家協會」的前身「臺灣詩人協會」,後西川滿發起「臺灣文藝家協會」,先生與張文環、楊雲萍、龍瑛宗等人列名臺北準備委員名單中。期間先生曾以日文改寫《水滸傳》,並創辦《民俗臺灣》半月刊、《臺灣文學》季刊、《先發部隊》、《第一線》等文藝雜誌等,經常纂著有關臺灣風土、民俗、歌謠、諺語、戲曲等文章。三十一年《臺灣文學》被迫停刊,三十三年《臺灣新民報》亦被迫停刊,先生不得不離開工作近八年之編輯崗位。至三十四年,臺灣光復,《臺灣新民報》改名《臺灣新生報》,先生乃重任副總編輯一職,直至三十六年,方結束十一年之報業主編生涯。

        臺灣光復之初,先生協助首任校長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名臺灣大學,並擔任首任教務主任。此後,先生在臺大中文系任教,凡三十八年。民國七十二年,先生七十五歲,甫自臺灣大學中文系榮退,曾兼任淡江、東吳、輔仁、文化等校,一生從事教職達四十餘年,廣栽桃李,郁郁彬彬。

        從日據時代過渡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文學最根本之問題為語言之轉換,先生心懷強烈之文化認同,積極修習漢語。民國三十五年,「臺灣文化協進會」成立,先生為文學委員,在當時多元文化內涵之環境中,積極投入「去日本化/立中國化」之文化志業,先後於《臺灣文化》雜誌上發表〈郁達夫評傳〉、〈趙甌北與臺灣〉等文。此時,先生對臺灣主體性之思考,可從其文學研究上豐富呈現,如〈關於臺灣歌謠的收集〉、〈臺灣歌謠之形成〉、〈臺灣歌謠與家庭生活〉、〈臺灣歌謠研究概述〉等。先生主張臺灣之鄉土文學,包括原住民之歌舞、臺灣人之歌曲、歌仔戲、俗文學之民間傳說、故事、戲曲等,都應由政府加以保護和扶持。四十四年,先生實踐大學時期對兒童文學之關懷,出版《千里尋母記》、《聖經的故事》等兒童讀物。此後,先生又專力於中土與臺灣文化關係、相關文人與文獻之研究,先後寫作〈梁任公遊臺考〉、〈胡承珙與東瀛集〉、〈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道光初年間臺灣兵備道胡承珙兩部鉅著〉、〈詩鐘的起源及其格式〉等文。先生致力於保存臺灣文獻之用心由此可見。

        由於先生成長階段熟諳日文文獻,因此亦嘗著力於中日比較文學之考索。先生除特重版本問題外,亦注重創作特色,曾有〈雪國、千羽鶴、古都〉一文考察川端康成之文學,〈日人對中國文化之研究〉一文詳究日人治中國學之特色,〈白蛇傳之形成及人蛇相戀在日本〉、〈唐代文化與空海〉與〈中日比較文學??見?日文小說?中文翻譯〉等文,涉論中日文學之交流。

        先生之文學創作兼新舊詩、小說、劇本等,精彩尤最者如〈香夢〉七絕六首、新詩〈緋紅〉、小說〈橄欖〉、劇本〈通事吳鳳〉等;間亦關懷兒童文學與翻譯事業,曾撰述〈編寫兒童讀物注意點〉、創辦《東方少年》雜誌、翻譯《人類的遺產》等。先生之文學評論可分臺灣研究、中國學術、雜論三方面。臺灣研究方面,以〈臺灣文學史序說〉、《民俗臺灣》和《臺灣文學史》殘卷為最著;中國學術方面,大至民族性、民族思想,小至專家詩文,均具深度思考,以〈漢民族?所謂「天」?就??〉為最;雜論方面,則或論「文藝至上」,或論〈小說的人物描寫〉,或「質疑舊學」,或批判「儒家道德思想」等等,充份顯現先生熱愛文藝及受到五四運動影響之痕跡。先生曾自云其於臺灣民俗文藝之著力,實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之影響,亦顯見先生於臺灣與中國,具「血濃於水」之文化意識。

        先生學術地位崇高,曾獲頒教育部八德獎章、臺灣省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榮譽獎章等。又曾任行政院國科會胡適講座教授、考試院國家考試典試委員、教育部學術審議會名譽委員、國家文藝獎委員、文復會委員、教育部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臺灣省文獻會及臺北市文獻會委員、全省最大傳統詩社「瀛社」副社長、臺灣新生報董事暨副總編輯、國語日報常務董事等職。近年更榮獲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禮聘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顧問,對文化薪火傳承,貢獻卓著。

        先生退休後除兼任講學外仍勤於閱讀,期以漢文完成《臺灣文學史》鉅著。然終因三度中風,身體日衰,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十八日溘然長逝,享壽九十一。先生之學術成就可概分為三:一為中國文學,二為日本文學,三為瀛臺史事及鄉土研究。先生之文藝貢獻較鮮為人知者,厥為鄉土戲曲之保存及兒童文學之編譯。其畢生心力萃聚於臺灣文學研究與臺灣文獻之保存,堪稱臺灣文學先驅,將永為後人追思。


黃得時先生學術簡表                                                                                                           Top

1909年    1歲
                11月5日生於今臺北縣樹林鎮。
1914年    5歲
                入私塾修習漢文。
1916年    7歲
                入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公學校。
1924年    16歲
                考入臺北州立第2中學。
1928年    20歲
                負笈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
1932年    24歲
                與同鄉名媛陳桂花女士結婚。
                發表〈談談臺灣的鄉土文學〉。
1933年    25歲
                考入臺北帝國大學。
                膺「臺灣文藝聯盟」北部負責人。
                發表〈中國國民性和文學特殊性〉。
1937年    29歲
                出版《詞研究》。
                自臺北帝大畢業。
1939年    31歲
                與吳新榮、楊雲萍、龍瑛宗等人加入第1期「臺灣文藝家協會」的前身「臺灣詩
                人協會」。
                發表〈水滸傳(日譯)〉。
1940年    32歲
                西川滿創辦《文藝臺灣》並發起「臺灣文藝家協會」,先生與張文環、楊雲萍、
                龍瑛宗等人列名臺北準備委員名單中,並成為《文藝臺灣》編輯委員。
1941年    33歲
                組「啟文社」,創辦《臺灣文學》季刊。
                出版《水滸傳(日譯)》6冊。
1943年    35歲
                任《臺灣新民報》社論委員、文化部次長、文化版主編。
                發表〈臺灣文學史序說〉。
                12月25日《臺灣文學》被迫停刊。
1944年    36歲
                3月27日《臺灣新民報》被迫停刊。
                發表〈臺灣文學史•第一章明鄭時代〉。
                發表〈臺灣文學史•第二章康熙雍正時期〉。
1945年    37歲
                離開工作8年的報紙編輯崗位。
                10月10日《臺灣新民報》改名《臺灣新生報》,先生重任副總編輯。
                12月1日開始在臺大中文系任教。
1947年    39歲
                離開《臺灣新生報》,真正脫離新聞編輯崗位。
                擔任臺灣省文獻會及臺北市文獻會委員。
                參加臺北規模最大的傳統詩社「瀛社」,任副社長。
1949年    41歲
                出版《板橋詩苑別集/黃得時編》。
1955年    47歲
                出版《千里尋母記(兒童讀物)》。
1961年    53歲
                出版《臺北市沿革志稿》。
1964年    56歲
                元配陳女士因胃癌去世。
                發表〈山井鼎的七經孟子考文四庫全書中唯一的日本人著作〉。
1967年    59歲
                出版《臺灣遊記》。
                發表〈三訂中國文學史書目〉。
1968年    60歲
                出版《川端康成/(日)川端康成撰;小林秀雄編輯,黃得時解說》。
                發表〈胡承珙與其東瀛集〉。
                發表〈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胡承珙兩部巨著)〉。
                發表〈日本漢學研究之現狀〉。
                發表〈日本漢學研究史〉。
1969年    61歲
                續弦再娶黃秀美女士。
                發表〈日本5山文學研究宋元明文學對日本中世文化之影響〉。
                發表〈清代文學評論史序文〉(青木正兒原著,鄭淑女譯,黃得時譯序文)。
1970年    62歲
                發表〈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派系〉。
                發表〈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之漢學研究〉。
                發表〈儒學在日本思想史上之地位〉。
                發表〈日本江戶時代的漢學研究〉。
1971年    63歲
                發表〈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之漢學研究〉。
1972年    64歲
                出版《孝經今註今譯》。
                發表〈日本百年來漢學研究名著提要彙編〉。
                發表〈近代日本之建元與中國經典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年號之出處〉。
                發表〈雪國、千羽鶴、古都〉。
                發表〈川端康成簡明年譜〉。
                發表〈孝經與其作者〉。
1973年    65歲
                發表〈戰後日本文學與中日文化交流〉。
1974年    66歲
                發表〈唐代文化空海〉。
                發表〈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與抗日運動〉。
                發表〈臺灣研究資料收藏情形之報告〉。
1976年    68歲
                獲頒教育部八德獎章。
                發表〈現階段的敦煌學〉。
                發表〈臺灣研究的文獻資料〉。
                發表〈漢學研究在日本〉。
1978年    70歲
                出版《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中的民族意識》。
                發表〈中國語言之科學研究談瑞典漢學家高本漢之生平〉。
1979年    71歲
                出版《中華文化在日本》。
                發表〈高本漢之生平及其著作(Karlgren,Bernhard/1889-1978)〉。
1982年    74歲
                出版《臺灣歷史之認識》。
1983年    75歲
                6月自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
                10月發生輕微中風,不便於走路。
1984年    76歲
                接受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專任教授聘。
                發表〈中日比較文學から日文小說中文翻譯〉。
                發表〈五四對臺灣新文學之影響〉。
1988年    80歲
                第二度中風。
                發表〈臺大與當代臺灣文學專輯〉。
                發表〈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
1989年    81歲
                發表〈瀛社八十年〉。
                發表〈五四對臺灣文學的影響〉。
1990年    82歲
                發表〈禮失求諸野中華文化在日本〉。
                發表〈白蛇傳之形成及人蛇相戀在日本〉。
1992年    84歲
                 第三度中風,神經受到壓迫,左半身麻痹,幾乎喪失語言能力,失去記憶。
1993年    85歲
                調養身體,勤於閱讀,期以漢文完成《臺灣文學史》。
                出版《評論集/黃得時作;王昶雄總編》。
                發表〈五四對臺灣文學的影響〉。
                發表〈日本漢學之探源〉。
1995年    87歲
                獲頒國家文藝獎榮譽獎章及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榮銜。
1996年    88歲
                發表〈臺灣文學史序說〉。
1997年    89歲
                發表《臺灣文學史》。
1999年    91歲
                出版《臺灣文學集2/黃得時作;葉石濤編譯》。
                2月18日逝世,享壽91歲。
                總統府明令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