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錄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
史次耘先生傳【王金凌、曾文樑撰述】 Top
史先生次耘,字孝盦,安徽合肥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月二十一日生。史氏合肥望族,世以詩書傳家。祖父德本,字友柏,精通經史,擅長詩文,師事靳健伯先生、鄧石如先生,遺著有《朔南吟紀》、《集陶百首》、《浮槎逸叟論書詩》等。父超,字仲元,英姿煥發,雅好文學,京師大學堂文科肄業。外祖父孝候公,李文忠公鴻章從兄弟,博通文史,樂善好施。母李氏,為孝候公第八千金,出身書香世家,知書達禮。
先生二歲失怙。年甫五歲,夙慧聰穎,從母讀書,每日識字二十餘。其後正式發蒙,就讀私塾十一年,啟蒙書籍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等,進而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左傳》、《易經》等,又選讀《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課餘在家,復從祖父讀《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從母讀《曾文正公家書》、《左文襄公家書》、《綱鑑易知錄》、《御批通鑑輯覽》等,為日後國學研究立下丕基。年十六,始進新式學堂,就讀安徽第六師範附小,以舊學根基深厚,出類拔萃,三年即畢業。再入五年制之南洋中學,復以成績優異,名冠群儕,四年即畢業。旋於民國十七年考入頗負盛名之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中文系,從胡適之、蔡元培、楊亮功、馬君武等諸先生問學。舊學新知,無不精研。民國十八年與夫人劉德音女士結婚。夫人大家閨秀,南京匯文女中畢業、中國公學肄業,伉儷情深。二十一年,先生大學畢業,以《漢魏六朝文學研究》論文,榮獲文學士學位,先生時年二十六。旋任安徽蚌埠中學校長。
抗日軍興,先生報國心切,發憤力挽狂瀾,戮力從公,先後擔任陸軍總司令部軍官團國學講座,湖南省政府秘書,復任教重慶中央大學,教授中國文學課程,並擔任註冊主任。抗戰勝利後,擔任南京教育部專門委員、資料室主任,並兼任教育部次長朱經農先生之機要秘書等職。
民國三十八年渡海來臺,後執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四十九年,赴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任客座教授兩年。五十二年,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六十八年二月八日,夫人劉德音女士病逝。七十一年,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八十六年八月二十日逝世,享壽九十一。
先生從事教育工作凡六十餘年,桃李遍及海內,春風化雨,誨人不倦,教化之功,不讓前賢。
先生之學,堂廡深廣,善能會通,嘗撰書聯云:「訓詁尊漢學,德行法宋儒。」又嘗謂諸生:「不讀孔、孟,不知老、莊之精妙;不讀老、莊,不知孔、孟之博大。」立身以德行為本,晚歲則歸於清淨。顏其書房曰「抱蜀廬」,嘗謂:蜀者,獨也,一也。蓋取老子「抱一以為天下式」之義云。
先生學行醇正,蔚為家風,故子女濡染成德,長子定國,次子十麟,長女孝琪,次女九畹,皆學有專攻,業有所成。先生著述有《抱蜀廬文稿》、《抱蜀廬吟稿》、《老子訓義》及積箱盈篋尚待董理之書稿。風格如斯,洵為式範。
史次耘先生學術簡表 Top
1907年
1歲
2月21日生於安徽合肥。父仲元公,母李太孺人。
1908年 2歲
父仲元公肄業京師大學堂文科,夏,病逝於京都。
1932年 26歲
上海私立中國公學大學部中文系畢業,學位論文《漢魏6朝文學研究》。
任安徽蚌埠中學校長。
1941年 35歲
母李太孺人病逝。
1942年 36歲
任職湖南省政府秘書。
1946年 40歲
擔任南京教育部專門委員、資料室主任,並兼任教育部次長朱經農先生之機要秘
書等職。
1949年 43歲
渡海來臺,執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1956年 50歲
發表〈述哀-為先妣忌辰作〉,感念母李太孺人逝世16年。
1957年 51歲
5月發表〈談文章做法〉。
9月發表〈說仁〉。
1958年 52歲
3月發表〈孝經述義〉。
4月發表〈司馬遷〉。
10月發表〈司馬遷與史記〉。
1960年 54歲
任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客座教授兩年。
1963年 57歲
兼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7月發表〈孟子的人生基本態度〉。
1964年 58歲
3月初版《司馬遷與史記》。
發表〈孔子的人格教育與詩禮樂〉。
1965年 59歲
發表〈中庸通義〉。
12月發表〈司馬遷紀事的核實〉。
1966年 60歲
11月發表〈從老子無為思想闡述其微旨與精義〉。
1967年 61歲
4月發表〈中庸之道不遠人〉。
1968年 62歲
發表〈論語選釋〉。
12月發表〈戴望論語注義補正〉。
1970年 64歲
5月發表〈中庸之道與達孝之行〉。
1972年 66歲
1月發表〈戴東原學術思想精義〉。
發表〈大學通義〉。
10月發表〈仁說〉。
1973年 67歲
出版《孟子今註今譯》。
9月發表〈禮運大同小康箋釋〉。
12月發表〈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詮釋〉。
1974年 68歲
9月發表〈中庸之道與今天下〉。
1975年 69歲
5月發表〈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詮釋〉。
1976年 70歲
12月發表〈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詮釋〉。
1977年 71歲
6月發表〈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詮釋〉。
1979年 73歲
2月2日發表〈金婚紀念感賦長句,與內子德音夫人結褵5十週年〉。
3月29日作〈抒悲懷五絕句〉,追思夫人劉德音女士。
6月發表〈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詮釋〉。
1980年 74歲
6月發表〈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詮釋〉。
1981年 75歲
6月發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詮釋〉。
1982年 76歲
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講座教授。
1983年 77歲
6月發表〈易學通義〉。
1984年 78歲
6月發表〈易學通義〉續。
1985年 79歲
作詩〈追憶 〉,追思夫人劉德音女士逝世6年。
1986年 80歲
6月發表〈易繫辭上傳變例淺釋〉。
6月發表〈孔子的人生觀〉。
1987年 81歲
11月發表〈周易六十四卦之涵義〉。
1988年 82歲
6月發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1989年 83歲
6月發表〈周易虞氏義箋訂〉。
1990年 84歲
6月發表〈周易虞氏義箋訂〉續。
1991年 85歲
6月發表〈從論語看孔子的政治觀〉。
1992年 86歲
6月發表〈周易虞氏義乾卦乾文言箋訂〉。
1993年 87歲
6月發表〈周易虞氏義坤卦坤文言箋訂〉。
1997年 91歲
8月20日逝世,享壽91。